秦小林
音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藝術,這與語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與語文有效地結合起來,將大大的激發(fā)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智障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語文課更具魅力。
一、利用音樂,能更好的激發(fā)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
莎士比亞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時下的學生,學習生活更加多元化,興趣更加廣泛,早已經(jīng)脫離了的“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習狀態(tài)。而音樂幾乎是所有的學生都喜歡的,智障學生們對音樂的喜愛甚至已經(jīng)超過了對語文知識的渴求。將音樂與語文結合,不但能提高智障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對新的教學方法的探索,對智障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都是有益的。如在教學《水果的認識》 一課,教師引入《水果歌》的視頻歌曲欣賞,智障孩子們笑開了顏。
二、利用音樂,能增強智障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
偉大的德國作家歌德說過:“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在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同一個時間段教的語文知識,過一段時間進行復習時會發(fā)現(xiàn),對其他知識的記憶或許已經(jīng)模糊,但是聯(lián)系課所教的歌曲以及與歌曲有關的語文知識卻記得很清晰。例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課文時,教唱《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本文內(nèi)容的記憶,還能幫助學生更快地進行背誦。又如在教學詩詞《詠鵝》 ,教師引入詩歌頌唱歌曲視頻,智障孩子們都能郎朗上口的頌唱。
三、利用音樂,導入新課,可以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好的課堂導入是教學成功的一半。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相機導入或輕快,或喜慶,或抒情,或悲傷的音樂,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文本情緒中,渲染課堂氣氛。例如,在教學《天安門廣場》這一課時,可以在導入時播放音樂《我愛北京天安門》,既可以抒發(fā)愛國的思想感情,還可以根據(jù)這首歌曲進行提問:我為什么愛北京天安門?使學生更快的進入課堂學習的氛圍,理解天安門為什么是全國人民最向往的地方,是我國的象征?
四、利用音樂,可以進行有效朗讀
音樂,有著優(yōu)美的旋律與美好的意境。在語文課堂上教學中,配上音樂來朗讀課文,即可以營造特定的情境,使智障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愉悅智障學生的心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五、利用音樂,易于理解課文
自流行音樂盛行以來,很多古代詩、詞、曲、散文譜上曲或經(jīng)過改編后再寫上曲譜,早就傳唱到大街小巷了。教學這類課文時,可讓學生學唱相關歌曲,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例如,在學習《但愿
人長久》這篇課文時,就可以把傳奇歌后王菲演唱過的歌曲《明月幾時有》進行課堂音樂播放,讓智障學生跟著學唱。這樣,不但體會了蘇軾的《水調(diào)頭明月幾時有》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為將來初中學習這首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我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習舉辦的誦中華經(jīng)典活動,開展誦經(jīng)典詩詞活動。通過參加這樣的活動,鍛煉了智障孩子的交際能力和膽量,增強了智障學生的文化知識和集體榮譽感。如啟智三年級的歌表演古詩《詠鵝》,孩子們大聲的朗誦,帶動全體孩子都郎朗誦讀 。又如啟智四年級古詩《鋤禾》教育大家要節(jié)約糧食,珍惜勞動成果。啟智六年級的誦讀和舞蹈表演《三字經(jīng)》教育大家學習古代的文化和道理。
總之,音樂在智障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要使音樂在智障語文教學中運用得更廣、更好,需要特教教師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時注意積累素材,并對素材進行分析、分類、整理,以優(yōu)盤、光盤、影音資料等形式存放在電腦上。必要時,還可對它進行改造,以方便使用。為了更好的讓智障孩子更加有效的學習語文知識,特教教師還要更加努力的開辟和運用好的途徑和方法,為殘疾孩子美好的明天,特教教師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