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燕
【摘 要】 在“學為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引導他們進行自主化數學學習十分重要。數學預習是學生進行自主化數學學習的基礎,教師要善于做小學生數學預習的“擺渡人”,要通過設計預習任務,指明預習方向;強化預習指導,經歷預習的過程;呈現預習成果,鏈接新知探究的策略來優(yōu)化小學生的數學預習。
【關鍵詞】 小學數學;預習
預習是指學生對新課程的新內容進行獨立學習的準備過程,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必要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前提。如果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能夠挑戰(zhàn)智力、發(fā)散思維,對數學知識始終持有質疑精神,那么預習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小學生畢竟經驗不足,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深度不夠,在預習過程中會簡單地把預習誤認為是瀏覽教材,這樣的預習過于形式化,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不能指導學習,反而浪費時間。小學數學教師不僅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引導者、輔助人,要有效扮演學生預習的“擺渡人”。如此一來,才能將預習的作用展現出來。
一、設計預習任務,指明預習方向
預習不是形式化地簡單瀏覽教材、不動大腦地看文字表述,而是學生為學習新知識所做的準備活動,更是學生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必要關鍵舉措。教師在要求學生預習新知識點時,要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樂于預習,因此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更為重要的是要基于他們的認知起點為他們設計預習任務。
例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一課時,一位教師讓學生們在預習過程中結合“商不變的性質”以及“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中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預習,同時選出一些與本知識點相關的例題指引學生解答,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及日常經驗初步了解“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這樣的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預習。此外,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本質并不是死記公式、定義,而是要結合已有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去發(fā)現問題,這樣預習才更加有效且趣味性十足。
以上案例中,由于教師沒有將學生的預習行為固定化、模式化,而是給學生設計了預習任務,所以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會利用以往的數學知識指導自己預習,進而發(fā)現問題,尋找解題思路。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生的知識,也發(fā)展了學生思維,并讓他們認識到對待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均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
二、強化預習指導,經歷預習過程
預習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預習是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一個主動準備工作,而不是瀏覽課本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參與到學生的預習工作中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安排適合學生的預習任務,使學生科學合理地完成預習工作,并明白在新知識的預習中該怎樣做、做哪些工作,從實際行動中強化學生的預習活動,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一位教師給學生安排了一個預習任務:要求每個學生觀察最近10年的年歷表,并記錄下自認為有規(guī)律的發(fā)現。此外,為了總結每個學生發(fā)現的規(guī)律,使學生能夠深入觀察,教師特意畫了幾條橫線在學生發(fā)現處。通過總結發(fā)現,大多數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都發(fā)現“一年有十二個月”,部分學生也發(fā)現了在不同的年份年歷也有所不同,尤其是二月,天數有28天和29天的區(qū)別,而且觀察比較深入的同學發(fā)現在這些年歷中,每隔三年才會出現一次二月有29天的情況。在這樣的預習背景活動下,教師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較多地討論二月的情況,并通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年歷卡來驗證他們的發(fā)現。因為預習時學生已經了解到本知識點的切入點,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快掌握了重點,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到根據二月份天數不同分別稱為平年和閏年,十二個月中根據天數的不同稱為大月和小月。
在以上教學實例中,教師不僅給學生精心設計了預習方案,還為學生提前準備了豐富的學習材料,并且留給學生足夠的發(fā)揮空間供他們發(fā)現問題,鍛煉學生基礎學習的能力。顯而易見,教師的引導和參與是學生有效預習的重要條件之一,學生預習需要教師的干預指導,從而幫助學生掌握預習重點,從預習中獲得更有價值的知識,為以后數學知識的積累打下堅實基礎。
三、呈現預習成果,鏈接新知探究
在預習中,學生不僅可以對以往所學知識進行梳理,也可以自主探究新知識領域,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在總結學生預習結果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展開更加深入的探究,長此以往,學生便能潛移默化地掌握學習數學知識的捷徑,從而實現“教”向“不教”的轉化。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首先給學生設置預習任務并給出預習提綱,讓學生觀察原先教師準備好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片形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開課時對預習結果展開討論,相互之間交流觀察到的結果,并記錄下交流成果,以方便在全班同學交流過程中展示出來。通過交流展示的結果發(fā)現,大部分同學都清晰地了解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在同學們相互交流時,教師也需要積極參與進來,幫助學生們梳理交流成果,引導他們將自己發(fā)現特征的過程思維凝練出來。在經過幾組同學的展示后,正方形與長方形的特征基本被學生們挖掘了出來,以此為基礎,教師又選擇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頂點、角等為研究點,引導學生更深入探究其特征,從而比較兩個圖形的異同點,促使同學們了解到正方形完全符合長方形的特征,從而得出“正方形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的結論。
在以上教學案例中,課前預習完全是課堂學習的基礎,首先同學們先進行預習結果的討論,相互之間分享預習結果,然后進行班級內的大討論,并且教師要參與到討論中來,引導學生梳理相互之間的交流成果,經歷以上過程,學生就能清晰認識到正方形與長方形的特征。長期進行這樣的預習,學生們便可積累預習經驗,感受到預習重要性。
總而言之,預習是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必備技能之一,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從各個方面入手,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重要作用,督促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預習習慣,增強學習積極主動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杜文娟.淺談小學數學課前預習的實效性[J].科教文匯,2016(05).
[2]王守國.靈活應用多媒體技術…提升小學數學預習有效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