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崇岳
摘 要:1949年以來的民族史研究,已有許多新成果問世,對解決我國的民族問題提供了借鑒。諸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凝聚力、新時期的民族關系等,仍有討論的空間。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華民族各民族緊密團結、共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融合;民族觀
中圖分類號:K2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8-0126-07
民族史研究70年來,成績固然是可圈可點,但是有些問題仍需討論厘清,取得一致認識,比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關系,民族關系的主流等問題,以前都有學者作過研究,但并非題無剩義,今日仍有討論的必要。
一、如何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習近平同志在關于民族工作的講話中,曾幾次提到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他在2014年9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的講話中說,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①。2015年9月30日,習近平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yōu)秀代表時的講話中又說:“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優(yōu)勢?!雹?018年3月20日,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再一次提及“民族多元一體”:“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發(fā)展了56個民族多元一體,交織交融的融洽民族關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民族大家庭?!雹邸案髅褡宥嘣惑w”這個提法準確地闡釋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和現(xiàn)狀。其實,習近平同志說的“56個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更準確的表達,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就包括了我國境內的56個民族。正如梁啟超在1906年發(fā)表的《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所說:“今之中華民族本非一族,實由多數(shù)民族混合而成?!雹?/p>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費孝通教授提出來的。他說:“我將把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現(xiàn)在中國疆域里具有民族認同的十一億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它們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⑤
怎樣理解中華民族,如何闡釋多元一體?學術界經過多年研究討論,大致上已達成了共識。所謂“中華”是從“中國”與“華夏”兩個名詞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爸腥A”一詞最早見于《晉書·桓溫傳》,那是當做地理名詞使用的:“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jù),權幸揚越。蠖屈以待龍申之會,潛蟠以俟風云之期?!雹捱@是隆和初年(362)桓溫打算北伐,給晉哀帝司馬丕上疏中的一段話,這里的“中華”指的是中原地區(qū);唐太宗李世民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雹哌@里的“中華”指的是漢民族;《契丹國志·道宗本紀》中道宗對群臣說:“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何嫌之有?”⑧這里的“中華”指中原文化傳統(tǒng);朱元璋在討伐元朝時發(fā)布的檄文中說:“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又說:“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于塞外?!雹崆斑叺摹昂敗迸c“中華”對舉,當是指蒙古族與漢族,后邊以“中華”對“塞外”,顯然“中華”是指中原地區(qū)了。孫中山先生在同盟會綱領中借用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一口號,目的在于推翻帝制,締造共和,而不在于排滿。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華民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中華”與國家連在一起?!懊褡濉币辉~是“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于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各種人們共同體,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xiàn)代民族等”⑩。自“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后,便有了“中華民族”這一稱謂。梁啟超說:“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國人之一觀念浮于其腦際者,此人即‘中華民族一員也。”B11這就是說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的總稱”B12。梁啟超的這一解釋得到了所有中國人的認同。毛澤東在《反對投降活動》一文中說:“中華民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歷來存在的劈頭第一個大問題,就是戰(zhàn)不戰(zhàn)的問題?!盉13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又說:“中華民族的發(fā)展(這里說的主要是漢族的發(fā)展),和世界上別的許多民族同樣,曾經經過了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的生活?!盉14又說:“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tǒng)的民族?!盉15在習近平同志的講話和著作中,“中華民族”是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的詞語,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B16一書中,共收入講話79篇,“中華民族”4字使用了102次,有些文章的題目就嵌進了“中華民族”4字,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B17中,18次提及“中華民族”,這篇講話的第一句便是:“1978年12月18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都必將是載入史冊的重要日子。這一天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xiàn)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偉大征程?!盉18毫無疑問,習近平同志講話中的“中華民族”是指全國56個民族的13億多人。因此,“中華民族”的含義可以歸納為:“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是由眾多民族在形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盉19中華民族既包括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也包括分布在世界各地仍保持著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華人和華僑,中華民族指的是中國所有民族的總體認同。不管是哪個民族,只要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都得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都要熱愛中國,維護中國的統(tǒng)一與團結,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這才是對中華民族的總體認同。
如何理解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這一概念?費孝通教授說:“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這就是說,中華民族“多元”中的每一個“元”,都是一個個具體的民族,換句話說,中華民族有56個“元”,它們都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費孝通教授又說,這56個民族“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B20所謂“層次不同”指的是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源流,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盡管有這些差別,但并不妨礙他們聚集在“中華民族”這一大纛之下。如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族是歷經夏、商、周三個朝代在中原地區(qū)形成的。若從漢朝算起,漢族已有2200多年歷史。他們主要聚居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占全國總人口的94%。朝鮮族是從鄰國朝鮮陸續(xù)遷入的,俄羅斯族是18世紀以后從沙皇俄國遷入的?;刈?,原稱回回,“明代,回回開始形成為一個民族”B21。唐代以來便有少數(shù)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入居中國,元朝時期又有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細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進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長期相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他們散居全國各地,與漢族雜居?;刈逍纬傻臍v史與漢族不同,他們信仰的伊斯蘭教也與漢族的宗教信仰大異其趣。又如蒙古族唐代稱為“蒙古室韋”,初居額爾古納河流域,后來逐漸向西擴展到鄂嫩、克魯倫、圖拉三河上游肯特山一帶。那里除了蒙古部落外,還有塔塔爾、翁吉剌、克烈、乃蠻、汪古、蔑兒乞等部?!笆兰o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tǒng)一了蒙古地區(qū)諸部以后,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一個部落的名稱變?yōu)槊褡迕Q?!盉22蒙古族信仰喇嘛教,服飾、飲食、生活習慣等都與漢族、回族不同。再如居住在云南的哈尼族,據(jù)史籍記載,他們的先民是公元前三世紀活動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而“和夷”又是古代羌人南遷的分支。唐代的文獻中稱哈尼族的先民為“和蠻”,“和蠻”的首領向唐王朝進貢方物,成為唐朝的臣屬,元、明、清時期,中央王朝都對哈尼族居住地區(qū)設土司或流官進行管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沅江、瀾滄江之間,也就是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的廣袤地區(qū)。他們“多住在半山腰,依山勢建立村寨”,“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B23他們的服飾、飲食、生活習俗也與以上所說的漢、回、蒙等族不同。56個民族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也不相同。如漢族早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已進入封建社會,而分布于西藏自治區(qū)南部的門巴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還是奴隸社會,存在著農奴主和家奴兩大階級,有些地區(qū)還存在保留著原始社會殘余的村莊或部落。B24居住在西藏自治區(qū)東南部的珞巴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分為“麥德”“涅巴”兩個等級,“麥德”的含義是主人,“涅巴”則是奴隸,這表明珞巴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也處于奴隸社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河谷中的獨龍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殘余”B25。更有甚者,居住在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縣的基諾族,“解放前尚處于刀耕火種階段”B26。正是這些不同和差別,才構成了絢麗多彩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正如費孝通教授所說:“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華民族這個整體又是許多相互不能分離的民族組成?!盉27
二、如何理解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我國56個民族居住地區(qū)不同,漢族多在中原,少數(shù)民族多在邊陲;人口多少不等,漢族約有13億,而俄羅斯族、赫哲族只有千人左右;宗教信仰、生活習俗、語言文字也不相同,但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猶如魚和水的關系。2014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B282015年9月30日,習近平同志在會見基層民族團結優(yōu)秀代表時強調:“我國56個民族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盉29這些論述一語中的,切中肯綮。我國56個民族之所以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必須有4個前提,即習近平所說的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這4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是分布上的交錯雜居。白壽彝教授說:“從地理現(xiàn)狀看,多民族形成一個國家并非簡單的事,有它的自然條件。中國東是海,北方、西方是高山、沙漠,形成了一個自然地理區(qū)域。各民族在這個自然條件下互相依存?!盉30由于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各民族只能在這一地域中生活,于是就形成了各民族小聚居、大雜居的格局,中國各民族間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和聚居中有雜居,雜居中又有聚居的交錯局面”B31。所謂大雜居是指每個省都存在著許多民族,比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就有漢、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烏孜別克、蒙古、達斡爾、錫伯、塔吉克、塔塔爾、俄羅斯、滿等13個民族錯雜而居;所謂小聚居是指少數(shù)民族大都聚居在某一比較小的地區(qū),比如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東鄉(xiāng)族多聚居在甘肅東鄉(xiāng)族自治縣,鄂倫春族主要聚居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赫哲族主要聚居在黑龍江省同江、撫遠、饒河等縣。還有一種情況,如我國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除此之外,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等省、區(qū)還有蒙古族自治州、自治縣,寧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區(qū),也有少數(shù)聚居或散居的蒙古族。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的蒙古族來說,分布在其他省區(qū)的蒙古族自治州、自治縣是小聚居,而分布在其他各省村鎮(zhèn)中的蒙古族就是更小的聚居了。由于民族交錯雜居,很容易形成聚居中有雜居,雜居中又有聚居的現(xiàn)象。
其次是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我國各民族之間交錯雜居的局面,是由于歷史上的多次移民形成的。這些移民使得漢族大規(guī)模遷入南方、東北、西北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使得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原地區(qū)。移民的原因不外乎是戰(zhàn)爭、屯墾、擄掠、疾疫、經商、貶謫、居官等,移民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人數(shù)有多有少。離開生于斯、長于斯的桑梓之地,遠赴陌生的異域他鄉(xiāng),對遷徙者來說,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各民族遷徙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各民族之間的交錯雜居,使得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借鑒吸收,才有了今天中華民族美輪美奐、搖曳多姿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移民對于不同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會融合有著不可忽視的紐帶作用。
各民族之間文化上的兼收并蓄,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以新疆為例。漢朝統(tǒng)一西域后,漢族先進的冶鋼煉鐵、耕作灌溉和建筑技術、文化音樂以及絲綢、漆器等特產,傳往西域各族;西域的文化藝術、音樂舞蹈以及良馬、苜蓿、胡桃、葡萄、石榴等果品,傳入了內地。漢朝與西域諸國的文化交流,成為我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魏晉南北朝時的“北魏時期,居住在洛陽的西域僑民在萬家以上,其中很多人充當了傳播西域音樂、舞蹈藝術的使者角色”B32。首先是西域諸國使用漢族的語言、文字,如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東)“文字亦同華夏,兼用胡書,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B33。《吐魯番出土文書》就有用漢文書寫的文字、簡牘。其次是佛教文化以空前規(guī)模從西域傳入中原。西域僧徒來洛陽傳教、翻譯佛經者達數(shù)千人之多。B34“時佛法經像,盛于洛陽,異國沙門,咸來輻輳,負錫持經,適茲樂土。”B35還有文學藝術上的交流融合,這一時期胡笳、羌笛、琵琶等胡樂器及樂曲傳入中原,對中原地區(qū)的音樂產生了深遠影響。到了清代,這種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就更為廣泛。如道光年間林則徐貶謫新疆時,在哈密看到當?shù)鼐S吾爾人“其語與華言大異,然有華言者亦多”B36。咸豐年間俄國人瓦里漢諾夫游覽喀什噶爾(今喀什)時看到“他們(指維吾爾人)向中國人學到了一些藝術和技藝,借用了不少詞匯,中國的一些建筑、服裝、闊綽奢侈的用語和詞匯移入當?shù)厝说恼Z言中,尤為眾多的詞匯借用于書面行文中”B37。其他如節(jié)日、飲食、服飾、建筑等方面,也有許多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間互相借鑒吸收的事例,從而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共榮的局面。
北方如此,南方也不例外。如明清時期貴州隨著改土歸流及衛(wèi)所、府、州、縣的建置,各少數(shù)民族逐漸接受了漢語、漢裝、漢族的生產方式與生活習俗。嘉靖《貴州通志》卷三載:“仲家(今布依族)男子戴漢人冠服?!薄巴h人文字?!盉38又如廣西思樂縣(今屬寧明縣),“本縣在秦漢時代,皆夷僚所居,至宋始有漢人來此居住”,“惟居留代遠,言語均為土著”。B39這一記載表明,今寧明縣的漢人已使用了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武宣縣(今屬廣西柳州)的漢人因“與土人雜居,卒效其風俗,非盡昔時之土人也”B40。這是漢人采用少數(shù)民族風俗的又一例證。少數(shù)民族也同樣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如廣西容縣宋代“夷多民少”,僮(壯)人的,生活習俗是“鼻飲跣足,好吹葫蘆笙,擊銅鼓,習弓弩,緝蕉葛以為布,不習文學”B41,至明代已知仿效漢人的“衣冠禮樂”,到了清光緒年間,更是“漸染熏陶,日新月異,炳焉與中土同風矣”。B42象州縣的壯族,在清朝同治年間已“久習華風,漸更夷俗,其衣裝則已改矣,其語言則已通矣”。B43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再次是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各族既交錯雜居,便會有經濟上的往來,抱布貿絲,互通有無之事順理成章。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遷都洛陽后,西域商賈來這里販運者劇增,北魏統(tǒng)治者在洛陽設立四夷館,用以安置東西南北四方入洛之人。于是“自蔥嶺以西,至于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天下難得之貨,咸悉在焉”。B44西域商賈入中原者多攜帶瑪瑙、珍珠、水晶玻璃、胡椒、香料、名馬、火浣布等,中原王朝回賜給他們的多是絲綢、錦帛等。從中原輸入西域的物品主要是絲綢、紙等等,故名這條通商大道為絲綢之路。洛陽成了當時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的大都市!
又如廣西的壯族毛難、仫佬等族古稱俚僚。唐代進入嶺南的漢人不斷增多,江南地區(qū)比較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不斷傳入俚僚人地區(qū),他們“開始使用水輪車,把河水引以灌溉農田”,提高了生產力。宋代漢人大量南遷,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如插秧用的秧馬,耘田用的耘瓜,收割用的戈、鐮,灌溉用的龍骨車、筒車等。這對促進俚僚人的農業(yè)生產進一步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俚僚人的紡織品,如桂布、綠布,還有荔枝、龍眼、犀象、玳瑁、珍珠、香料等土特產品,也通過進貢的形式和商業(yè)的交往不斷傳入中原地區(qū)”。B45古代如此,現(xiàn)在各族之間經濟上的交流與互相依存就更為密切了。
最后是情感上的親近。是指的各民族間同聲相應,同心同德,同心勠力、同舟共濟。這種情感上的親近,是基于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B46。而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愛國主義精神。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盉47愛國主義精神又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習近平同志2013年10月在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迎來100周年校慶前夕給全校師生的回信中又說:“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斗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盉48在同外國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斗爭中,各族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譜寫了一曲響徹云霄的正氣歌。如清朝初年流寓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人(清代衛(wèi)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身在異域,心系祖國,在其首領渥巴錫等人率領下,沖破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輾轉跋涉,歷盡艱辛,終于返回祖國。正是由于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才有百折不撓、無堅不摧的勇氣和力量。又如甲午戰(zhàn)爭后,臺灣人民淪陷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在臺灣被侵占的50年間,臺灣同胞保持著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和牢固的中華文化情感,打心眼里認同自己屬中華民族。這是與生俱來的,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B49。這種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中華民族意識和中華文化情感,是各族人民情感上親近的根本原因,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精神力量。
三、如何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關系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幾次提到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8個字準確恰當?shù)卣f出了各民族間融洽親密的關系。費孝通教授也說:“在中國這樣長的歷史里,民族變化多端,你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盉50所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是指地域,二是指血統(tǒng)。如前所述,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有的地方一個城市、一個村子中便有幾個民族比鄰而居,共同生活,自然就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從血統(tǒng)上說,各民族更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比如漢族是由華夏、東夷、苗蠻3個集團互相爭斗,后又和平相處,最后同化而形成的;回族是由唐代入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元代遷入中國的中亞細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的;東鄉(xiāng)族“是以東鄉(xiāng)(今屬甘肅臨夏市)地區(qū)的回族為主,融合了當?shù)氐拿勺?、藏族和漢族,長期發(fā)展而成”B51;如維吾爾族是回鶻定居西域后,融合了天山以北和西部游牧的突厥語各部及漢人,又融合了以后遷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長期相處繁衍發(fā)展,逐步形成維吾爾族”B52。海南省的黎族“長期以來與漢族人民接觸最為密切,因而有部分漢族成分融合于黎族之中是很自然的事”B53。青海的“土族中也融合有漢族的成分”B54。云南的白族是“在唐、宋時期,遷到云南的漢族人民大都融合到少數(shù)民族之中,一般稱為白蠻,形成今天的白族”B55。所有的民族均是如此,無一例外。因此,“從生物基礎,或所謂‘血統(tǒng)上講,可以說中華民族這個一體中經常在發(fā)生混合、交雜的作用,沒有哪一個民族在血統(tǒng)上可說是純種”B56。
造成各民族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原因是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所謂民族同化是指一個民族或其一部分喪失本民族特點而成為另一民族的現(xiàn)象。歷史上的民族同化有兩種,一種是強制同化,一種是自然同化?!掇o海·民族同化條》說強制同化“政策是反動的,是民族壓迫的表現(xiàn),必然引起被統(tǒng)治民族的反抗”B57。這一說法在通常情況下是對的,但也有例外。如北魏遷都洛陽后,孝文帝禁止鮮卑人穿胡服、在朝廷上說鮮卑語,提倡改鮮卑姓為漢姓,定族姓,說漢語,穿漢服,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等,這些舉措都是進步的,不帶有民族壓迫的性質,也不曾引起中原地區(qū)漢人的反抗。雖然這種同化也是強制進行的,但卻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民族強制本民族吸收經濟、文化比較先進的民族,因而是值得肯定的。自然同化就更應該肯定?!巴辈⒎乾F(xiàn)代名詞,古已有之,如廣西靈川縣的壯族,自明清以降,“漸與漢民同,且有讀書入庠,與漢民同婚姻者,習與漢處,久而同化,與舊日所記迥殊矣”B58。廣西平樂縣的壯族,“因與漢族同化已久者,自忘其為壯族,外人亦難于分辨”B59。這種同化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不帶有任何強制性質,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進步的。
“民族融合”一詞用得比較廣泛,包含有兩個內容:“一是指歷史上的一些民族,或者這些民族的各一部分,互相融合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二是指民族關系發(fā)展的最高形式,即在共產主義的基礎上,民族差別逐漸消失,全世界所有民族形成一個整體?!盉60從理論上說可以如此表述,但那是非常遙遠的事。一些民族或與另一民族的一部分融合為一個新民族的事例卻屢見于史乘。這里又分三種情況:一是幾個民族的一部分融合為一個新民族,如甘肅的保安族“是元初蒙古屯軍與當?shù)夭亍h融合而成”B61。蒙古族是保安族的主要族源。居住于青海的土族,“在元代,青海地區(qū)的吐谷渾人與當?shù)氐拿晒湃?,由于密切的交往,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這就是土族”B62。二是民族融合使得“你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你”。如貴州省“民族間的相互融合不斷發(fā)生,有漢變苗,水族變苗的。變化的原因,有因避難而變,有個別人變,有整村整寨變”B63。三是民族間的某個方面的融合,如回族就使用了漢族的語言、文字。使用漢族的語言文字者,不止回族,其他少數(shù)民族也有。
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是通過通婚、改姓、語言文字的互通、風俗習慣的認同、禮樂制度的漢化、服飾的互相借鑒等因素進行的。民族融合的結果是,到了明清時期,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氐、突厥、契丹、女真等少數(shù)民族消失于史乘之上,而一些新的民族如土族、保安族、東鄉(xiāng)族等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被確定為獨立民族的。
四、如何看待民族關系的主流
凡是有民族雜居的地方,就必然會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這種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繁榮的結果是誰也離不開誰。正如習近平同志2014年4月27日至30日在新疆考察時所說:“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shù)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盉64之所以說誰也離不開誰,是因為“沒有漢族的幫助,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展不起來;沒有少數(shù)民族的支持,祖國邊疆就難以鞏固,漢族地區(qū)也難以更好地發(fā)展”B65。白壽彝教授也說:“對邊疆的開發(fā),少數(shù)民族出了很大的力量,沒有他們,邊疆開發(fā)是不可能的。”又說:“在生產方面,少數(shù)民族的貢獻也很大。比如棉花來源于新疆和沿海,這都是少數(shù)民族的功勞?!盉66這些評價是恰當?shù)摹?/p>
那么,民族關系的主流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有戰(zhàn)爭主流說者。他們認為,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契丹人建立的遼朝,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滿族人建立的清朝,都是通過戰(zhàn)爭實現(xiàn)的,民族間的戰(zhàn)爭從先秦到清代從未停止過。如此論述,中華民族的歷史豈不成了民族仇殺史?這種論調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有識之士的反對。有貿易主流說者。他們認為,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雖然也桴鼓相攻、兵戎相見,但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犂鋤的朗月霽風時期更多,各族之間懋遷有無,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才是民族關系的主流。這個論述不錯,但不全面。若各民族之間僅限于商貿往來,會形成今天各民族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嗎?有人認為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就是少數(shù)民族不斷文明化的過程。理由是少數(shù)民族經濟文化都落后于漢族,他們一次次進入中原,向風慕化,文明程度才不斷升華的。這種論調顯然是錯誤的。進入中原并建立王朝的多是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的草原文化與中原地區(qū)的農業(yè)文化并無高低上下之分,只是因為他們來到了中原,因此就必須適應農業(yè)文明。在兩種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雙方的文明化都得到了升華。不獨少數(shù)民族如此。還有人認為,“各族人民之間在經濟上互相依存,在文化上互相吸收、發(fā)展,在人種上互相融合,同化是民族關系中永恒的主題”B67。從經濟、文化、人種融合三個方面論述民族關系自然不錯,但僅憑這三點,仍然不能說清中華民族是如何形成和發(fā)展的,如此論述民族關系不夠周嚴。
事實證明,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美好家園、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這才是民族關系的主流。習近平同志說得好:“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盉68又說:“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都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貢獻?!盉69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56個民族共同堅守了一個理想信念,那就是締造并發(fā)展繁榮我們偉大的祖國。翁獨健教授也有一段很精當?shù)恼撌觯骸爸袊髅褡彘g的關系,從本質上看,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愈來愈密切的接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內聚力,盡管歷史上各民族間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見,歷史上也曾不斷出現(xiàn)過統(tǒng)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間還是相互吸收,互相依存,越來越接近,從而共同締造和發(fā)展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偉大祖國,這乃是歷史上民族關系的主流?!盉70這與習近平同志的論述是一致的。
注釋
①《人民日報》2014年9月29日。
②《人民日報》2015年9月30日。
③《人民日報》2018年3月31日。
④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第11集,中華書局,1932年,第4頁。
⑤B56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第1、20—21頁。
⑥房玄齡:《晉書》卷九十八《桓溫傳》,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7年,第301頁。
⑦司馬光:《資治通鑒》,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60頁。
⑧葉隆禮:《二十五別史》《契丹國志》,齊魯書社,2000年,第76頁。
⑨程敏政編:《明文衡》,任繼愈主編:《中華傳世文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頁。
⑩《辭?!っ褡宸謨浴っ褡鍡l》,上海辭書出版社,1978年,第1頁。
B11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之四十一,轉引自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1頁。
B12《辭?!っ褡宸謨浴ぶ腥A民族條》,上海辭書出版社,1978年,第12頁。
B13B14B15《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69年,第534、585、586頁。
B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
B17《人民日報》2018年3月21日。
B18《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
B19陳連開:《中國·華夷·蕃漢·中華·中華民族》,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書第113頁。
B20轉引自陳鳳賢著:《陳鳳賢集》,“東莞學人文叢”,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73頁。
B21B22B23B24B25B26B51B52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少數(shù)民族編寫組:《中國少數(shù)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4、70、332、280、431、439、140、177頁。
B27費孝通:《關于民族地區(qū)經濟與文化發(fā)展上的幾個問題》,《費孝通民族研究論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