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鈞 王旖旎 傅冬霆
圖1、圖2 姚大鈞主編,《開放的科幻:開放媒體科幻小說選》封面及目錄,2019(即將出版)
科幻寫作是我們全套完整“科幻創(chuàng)作”訓練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創(chuàng)作者在投入視覺想象,學習各類視覺及軟硬件技術,開啟極其艱巨耗時的視覺制作流程之前,必須要學會如何讓自己的想象力脫韁馳騁在浩瀚宇宙??苹眯≌f寫作其實是純粹、獨立的“觀念藝術”。我們的學生們需要具備獨自完整編寫原創(chuàng)故事的能力;即使在之后接受各種技術挑戰(zhàn)時,也同時要保持科幻創(chuàng)想的理念高度。因為我們的目標絕不在培養(yǎng)科幻視覺技師,而是培養(yǎng)藝術家,能獨立在自己的時空中創(chuàng)想主題并完成敘事的科幻創(chuàng)作者。我們的科幻寫作文集《開放的科幻:開放媒體系科幻小說選》將于2019年正式出版;創(chuàng)作主題廣泛,思路活潑,涉及的議題包括:意識集體上傳、記憶永生、感知與意識交換、文化消亡、數據監(jiān)控、虛擬替身、生物黑客傳銷、反烏托邦、賽博格改造、政治科幻、未來藝術等,體現(xiàn)了開放媒體系同學們的思考廣度、對社會現(xiàn)象的敏感認知以及藝術以外的多方向潛能。
“未來視覺”是我們系的科幻創(chuàng)作訓練以及“視覺中國創(chuàng)意媒體”研究生方向的重要任務。在文本的純觀念創(chuàng)作后,每位同學需要啟動對未來的視覺想象力創(chuàng)作:即概念如何形象化。而我們堅持這要從手繪開始,是因為它有助于我們解決當前最大挑戰(zhàn):在今日過度公式化、僵化的高科技視覺造形的整個大類型中,究竟如何才能在找到自我,如何才能建立個人風格?
在“科幻創(chuàng)作”課程中,老師帶著同學們觀看大量不同媒介的科幻視覺作品,解析其中的風格技術、文化背景及圖像學意涵,以培養(yǎng)學生對未來學領域中關于圖像與文化、技術和政治關系的思辨及掌握能力。
圖3 戴依欣,科幻手繪稿,2019
圖4 鄺智軼,科幻手繪稿,2019
圖5 陳紫夢,科幻手繪稿,2019
“科幻手繪”是“科幻寫作”訓練的下一個階段。建立在之前文本故事的基礎之上,學生們將一個完整故事概念中的場景或關鍵元素用手繪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在上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中,每位同學嘗試了各自獨立的原創(chuàng)科幻故事,在這個階段,重點則變?yōu)閷苹霉适轮械男蜗?、空間和場景的視覺演繹。與“科幻風格插畫”不同,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緊密結合作者創(chuàng)設的科幻時空,兼具造型的不羈想象和概念的清晰邏輯。
科幻界面[FUI, fictional user interface]是當前好萊塢電影都會用到的重要視覺元素。Open Media Lab在 2013 年的“影像聲音實時現(xiàn)場”課程中就納入了 FUI 制作理念、原理和技術納入作為動態(tài)設計練習的一部分。在 FUI 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學習二維三維設計美學、字體與文化意涵、動態(tài)視覺美學、可視化編程及科幻視覺分析的方法;在技術上集合了圖像、動態(tài)視覺、聲音、文字等多種媒介的表現(xiàn)功能,涉及程序邏輯、平面設計和計算機圖像的知識,在便于上手同時能夠以最快速的方式訓練同學們的跨媒介創(chuàng)作能力。與建立在軟件應用基礎上的UI設計不同,F(xiàn)UI雖然出自“界面設計”的創(chuàng)作邏輯,但并不關注交互效果的實用性,它更加注重想象力和敘事語境的置入。在科幻影視中,F(xiàn)UI的出現(xiàn)提示著一個寄寓于技術想象的空間之存在——無論它是智能網絡、科幻硬件、抑或是后人類式的生存空間——并成為現(xiàn)實空間的人、事、物與其連結的證明。因此對科幻界面的探索,也是對科幻視覺敘事的初步實踐。開放媒體系同學們的FUI創(chuàng)作刻意避免對通俗“科幻圖像”內容的復制;在FUI 視覺方法的框架下,中醫(yī)學身體宇宙、風水堪輿、五行八卦、生物危機、地理探測、賽博格改造等主題分別在同學們的創(chuàng)作中生成視覺敘事的集合體,形成對“科幻視覺”不設限的創(chuàng)想陣列。
圖6 黃語錄,科幻手繪稿,2019
圖7 申一涵,《完美奶?!罚瑒討B(tài)科幻界面,2017
圖8 鐘怡珊,《啟道物 —— 觀宙者》,動態(tài)科幻界面,2018
計算機圖形學制造的三維造型世界,賦予創(chuàng)作者在虛擬世界的造物功能,為科幻想象奠定了具現(xiàn)化的條件。如果將虛擬性視為世界的新法則,那么計算機世界中的科幻造物,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非物質的實存。三維造型將科幻世界實體化,猶如以想象力建造的蟲洞,搶在時間序列之前撕開來自未來的平行空間,并提前生產了關于未來的視覺經驗。開放媒體系將三維造型設置為學生的基本技術之一,在大二至大三年級,學生就已經掌握了Cinema 4D, ZBrush等三維建模軟件的基本造型技能。但這只是基本功訓練,開放媒體系一直強調以藝術創(chuàng)作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更關心造型語言與藝術概念的結合。計算機三維造型這一媒介由于在商業(yè)領域的廣泛運用,已經具有指向大眾文化、虛擬性和科技感的符號性特征,而在這些科幻三維實踐案例中,學生的創(chuàng)作并非為以上定式及其衍生的視覺語言和美學體系服務,他們需要結合各自獨立的科幻概念創(chuàng)想進行造型表達,用三維造型的手段實現(xiàn)該科幻世界的視覺形象,建立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
圖9 陳紫夢,《靈魂網絡署》,科幻三維動畫,2019
圖10 陳紫夢,《靈魂網絡署》黑白無常,科幻三維動畫,2019
開放媒體系于2016年起開設“科幻 VR”課程,是國內第一個實驗 VR 藝術創(chuàng)作教學的藝術高校。在今天VR設備已不是科幻劇情或神秘科技,VR本身也不再背負“仿真”或“模擬”的責任?!疤摂M現(xiàn)實”是20世紀90年代的舊名詞、舊概念:它與真實的關系是模仿、學習、增強、抗衡。我們不想再沿用,但也絕不能犬儒唯物地僅視 VR 為一個“全景觀看器”。我們認為 VR 是讓我們狂想出、 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世界、一個個“世界觀”的系統(tǒng)平臺??苹门c VR 的搭配是天作之合,它們的本質都是透過科技讓我們與當下時空產生巨大的疏離,再回頭更看清當下。
作為開放媒體系的核心課程,學生在“科幻 VR”課程中學習VR 的技術制作過程,并進行開發(fā) VR 各種可能性的實驗。作品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通過小組合作,達到技術、理念和藝術的平衡表現(xiàn)。學生將前序課程所釋放的個人想象力注入一個能夠自由塑造的虛擬空間,幾乎所有類型的感知媒介都能被嘗試,包括視覺、聲音、空間感知、動作行為、觸感、物理規(guī)則、敘事、互動、游戲等,這也使得學生們能夠將科幻寫作和科幻視覺創(chuàng)作生產的概念和敘事,以復數媒介結構組合,制造富有可感性的虛擬世界。該課程的結課目標是創(chuàng)作以VR為體驗媒介的藝術作品并進行公開的主題展覽,致力于打破封閉式的VR創(chuàng)想和觀看方式,使其從理念的層面形成共同書寫、共造精神共同體的想象力宇宙。
圖11 翁怡璇、李朝林、王妙雅,《采樣烏托邦》,科幻 VR,深圳雙年展,2017
圖12 鄺智軼、陳紫夢,《望.神州》,科幻 VR,2019
圖13 王穎怡,《數據漫游者》,科幻 VR,2017
“賽博格,是制動生物體,機器與生物的混合體,是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也是幻想的生物。”(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賽博格宣言》)“賽博格”對于物種、功能和想象力的突破,使它成為超越現(xiàn)實權力結構和人類自身認知的反例。賽博格不局限于人與現(xiàn)代機器的結合,它可以被認知為一種有機結合的組織方法。考察“賽博格”的組織方法,實際上也是以其所融合的不同組件的來源作為考察對象,并生產出新的秩序和共存關系??苹谜n程中的“中國賽博格”部分強調關注中國的、特別是現(xiàn)代科學體系之外的宇宙觀及技術框架,將其作為“賽博格”組織方法的依托,想象古與今、中與西、不同社會結構和科學系統(tǒng)的共生結果。這個課程引導學生搜尋中國古代的宇宙觀和科技案例,抽取其中的理論、觀點、應用或視覺造型,將其結合到面向未來的科幻想象中,從功能、敘事到實體裝置,進行整體性的創(chuàng)作,以此理解中國這個文化共同體在當代技術語境下的境況;并通過對“賽博格”實體的設計,建立“中國未來想象”的創(chuàng)作途徑。
圖14 張昊東,《人類洗凈機》,三維設計,黑鏡第八季,2019
圖15 戴依欣,《楓》,3D打印雕塑,黑鏡第八季,2019
圖16 曹葉之,中國賽博格手繪稿,2019
圖17 三維打印雕塑,黑鏡第八季,2019
開放媒體系 2012 年推出的audio-visual課程是國內首創(chuàng)的視覺聽覺同步創(chuàng)作及現(xiàn)場演出課程;由于它要求學生能結合多種媒介同時創(chuàng)作再現(xiàn)場面對觀眾作即興演出,所以也是開放媒體系學生的“成人禮”訓練。影像聲音同步創(chuàng)作面向的是后現(xiàn)代文化及當代技術所造就的日常生活經驗中,視覺、聽覺、身體、機械融合的混雜媒體感知。傳統(tǒng)的新媒體藝術思維已不敷應用,今日的媒體生來即為復合媒體,而非由各別單一媒體后期粘合拼裝而成的“多媒體”。Audio-visual也已是當下國際媒體藝術主要創(chuàng)作及演出形式之一。它是前衛(wèi)藝術的偶發(fā)行為、即興先鋒劇場、現(xiàn)代舞、爵士樂、搖滾樂、電子音樂、機遇作曲、實驗音樂之中的即興傳統(tǒng)之延續(xù)。在現(xiàn)場audio-visual演出中,大部分內容參數都由藝術家實時調控,每次呈現(xiàn)結果都不相同,將媒體藝術成品的定義開放化、生命化。這個課程以米歇爾·希翁[Michel Chion]的“共時融合”原理作為出發(fā)點——即聲音和影像同時發(fā)生、瞬間融合時在觀者腦中所產生的遠大于二者自身之合的第三意義之效應,教導同時進行聲音-視覺的整體性創(chuàng)作,強調聲音-視覺作為藝術語言的整體性。
圖18 鐘怡珊,中國賽博格手繪稿,2019
在audio-visual課程中,科幻主題一直持續(xù)被鼓勵,直接連貫之后的“科幻創(chuàng)作”課程。學生們創(chuàng)作的科幻主題audio-visual作品包括:網絡數據鬼畜、“2001:太空漫游”網絡版、佛教文本程序即興、兵馬俑賽博格、未來山水等等。這些作品的演出常與Open Media Lab的“聲納:媒體現(xiàn)場系列”結合。“北京聲納”是姚大鈞教授2003年舉辦的中國首次國際媒體藝術節(jié),之后十六年間“聲納系列”曾在北京、上海、紐約、臺北、香港、杭州等地輪番舉辦。開放媒體系同學每年在“聲納”中得到扎實的現(xiàn)場表演及節(jié)目制作的學習經驗,同時作品的形式也拓展至身體影像互動、實時激光、虛擬現(xiàn)實、動作捕捉等,另外也得以觀摩同臺的國際大師作品,是Open Media Lab整體訓練中極為核心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圖19 NO.E.ZA(陳欣、邊治平),《Plug_In》,科幻影音現(xiàn)場,聲納 5.3,2019
圖20 Yuri Kuzmin,《不同的顆粒》,科幻影音現(xiàn)場,聲納 5.3,2019
開放媒體的學生們早在2011年就參加過馬楠執(zhí)導的科幻劇場《萬能機器人》。2013年開放媒體學生團隊Asdicon基于“影像聲音實時現(xiàn)場”課程所學,獨立創(chuàng)作了完整的科幻劇場作品《虛擬幻術士》[Virtualmancer];演出所含的編劇、肢體表演、動態(tài)視覺、聲音、服裝、道具,皆由該團隊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力完成。
2018年起,Open Media Lab在virREAL虛擬現(xiàn)實實驗中心啟動“實時動作捕捉現(xiàn)場表演”的技術開發(fā)。動作捕捉系統(tǒng)通過傳感相機和定位裝置,將實體空間中的表演者遷移到虛擬環(huán)境中,使其形成具身主體與虛擬主體同時在場、現(xiàn)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共時疊加的奇妙情境。此一技術操作首先呈現(xiàn)于“九個明天:科技藝術展”在與陸揚合作完成中的《電磁腦神教》現(xiàn)場身體演出中。
2019年在“聲納5.3”演出中公開發(fā)布的《基體—4(紅)》實時動捕科幻劇場,結合了科幻敘事、劇場表演性和audio-visual的實時即興等手法,展示賽博格改造普及的未來,義體商品化的情況下,購買義體的主角在替換身體、轉換意識時反復穿梭的思維迎來崩壞的劇情。
圖21 曲倩雯、王志鵬、熊振凱、翁巍、湯曉丹、施政,《虛擬幻術士》,科幻劇場,2013
圖22 黎芳苗、馮冠湃、金鑫、李洪祥,《基體-紅》實時動作捕捉科幻劇場,2019
圖23 黎芳苗,實時動作捕捉測試,2019
圖24 黎芳苗、金鑫,《基體-紅》實時動作捕捉科幻劇場,2019
“科幻說唱”[Sci-Fi Hip-Hop]是Open Media Lab在2019年提出的最具野心的新方向、新媒介之一。提出此新媒介有幾個前提:一、說唱是當下原創(chuàng)音樂類型中最能體現(xiàn)民族個性的樂種(因為藝類創(chuàng)立不久,仍充滿各種不定性及發(fā)展空間),今天世界各民族都在竭力形塑自己的說唱身份,從墨西哥、印度,直到哈薩克斯坦;二、在流行歌曲以歌詞文字表現(xiàn)思想的高峰期已過多年之后,說唱中的語言/文字又再次成為主體,使作品的表達及敘事能力遠超過于音樂之外;三、說唱技術中往往運用大量取自過去音樂傳統(tǒng)的采樣拼貼,令創(chuàng)新與歷史得以銜接掛勾;四、對全民極大的感染力及親和力使說唱成為當前最具活力的聲音創(chuàng)作。
而“科幻說唱”所以能成為Open Media Lab,或說成為美術學院的創(chuàng)作媒介,乃根基于本系長期聚集的具有音樂天賦、技術及多樣創(chuàng)想力的年輕人、本系的“聲音藝術”及“電子音樂”課程的音樂訓練、“影像聲音即興現(xiàn)場”課程的反復鍛練,再加上“科幻創(chuàng)作”課程的未來創(chuàng)想技法。我們主力培養(yǎng)了四組全新的科幻說唱團隊并在2019年的“聲納5.3:黑鏡”演出中首次亮相:所用到的媒介融合了科幻寫作、英文/中文說唱、三維空間設計、audio-visual動態(tài)視覺、VR虛擬現(xiàn)實等,展示了Open Media Lab“新文藝復興人”的跨媒介實力。
圖25 鄺智軼,陳紫夢,《紅豆AI》,科幻說唱,聲納5.3演出現(xiàn)場,2019
圖26 鞠京栩,陳曉瑜,陳欣,《Obscure Meditation》,VR科幻說唱,2019
圖27 金鑫,管博揚,《COLI》,科幻說唱,聲納5.3演出現(xiàn)場,2019
圖28 金鑫,《COLI》,科幻說唱歌詞,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