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晶 崔偉哲 孫妙宣
摘 要:學前教育是對殘疾兒童進行早期有效干預的重要階段。在國內學前教育立法籌備出臺的背景下,殘疾兒童在學前教育階段面臨“入學難”、“學前教育機構資金補助短缺”、“融合教育開展困難”等突出問題輒需解決。據(jù)此,建議完善我國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法律保障機制,健全殘疾兒童學前教育財政保障機制,建立家校結合、校醫(yī)配合、校校聯(lián)合的多方協(xié)同支援機制,鼓勵民間辦學力量,從而充分保障我國殘疾兒童學前階段的受教育權。
關鍵詞:學前教育;受教育權;法律保障;《殘疾人教育條例》
一、 前言
我國于2017年修訂了《殘疾人教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相較于舊《條例》,新《條例》采納了新的理念和原則。它確立了“平等、尊重、和諧、共進”的融合教育原則,強調平等保障殘疾人的受教育權利,推行入學零拒絕制度①。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的發(fā)展需要充足的制度保障,因此,在以《條例》為背景的教育平權理念下,為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使其在學前教育階段能夠獲得滿足其個人需要的特殊支援,完善我國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法律保障機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我國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法律制度的現(xiàn)狀
就我國目前的立法現(xiàn)狀而言,區(qū)別于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階段,學前教育階段并沒有單獨的立法。在《條例》實施的過程中,《殘疾人保障法》等相關法律因其規(guī)定的滯后性無法及時對該《條例》的空白領域進行填補。另外,我國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法律制度還存在較多操作性不強的原則性條款,社會各責任主體劃分不明確等問題,使得該法律制度在實踐過程中針對學前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無法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三、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及問題
(一)入學難現(xiàn)狀及主要問題
1.學前期的公立教育康復機構數(shù)量較少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該教育康復機構在師生配比在符合要求的情況下,一直處于達到飽和甚至是超額狀態(tài),以智力障礙部為例,其接受康教的滿額人數(shù)為70人②,但在實際調研過程中已達80多人,且該部負責人表示每年仍有許多家長申請咨詢進入該部,但若一個老師照顧更多的學生,將使每個學生的康復教育效果都不良好。
2.殘疾標準雙軌制
因為我國法律法規(guī)中仍缺少關于殘疾兒童的具體劃分標準,在實際判斷過程中,會出現(xiàn)標準沖突的問題。例如在公立教育康復機構的入學要求中,需要醫(yī)院開具特定的殘疾證明,但是醫(yī)院的標準和教育康復機構之間的殘疾判斷標準是兩種不同的標準,難以統(tǒng)一。
3.學前教育康復中心類型有限
由于國家相關規(guī)定的殘疾兒童類型有限,在實際操作中,教育康復中心針對的殘疾學生類型存在單一化、有限化,以濟南市為例,其公立學前特殊教育機構僅有濟南市康復幼兒園和濟南培心源兒童康復中心,③兩機構的接納范圍主要集中在聽力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癥三方面的殘障兒童。
(二)學前特殊教育康復機構人力、財力現(xiàn)狀及主要問題
1. 師資力量的現(xiàn)狀及問題
以筆者調研的智力障礙部為例,該部共有50名教師,42名在崗康復教師,60%以上具有大專學歷,在崗教師均系康復、特教、護理相關專業(yè)畢業(yè),有教師資格證和特教上崗證。但相較于世界各國,我國特殊教育的準入門檻較低,這就導致特殊教育教師資格稂莠不齊。
2.機構資金周轉困難
我國特殊教育起步較晚,財政投入少,且國家財政投入分期劃撥。以濟南市為例,國家每年為學前教育康復中心的每個孩子撥款12000元,經(jīng)費分兩次撥款,先預撥70%,后撥30%,款項匯撥給教育康復中心,但是因為兩次撥款存在銜接期,間隔時間長,加之機構舉辦大型戶外活動和購買設備等,均需要續(xù)費,因此撥款分兩次會導致資金斷層問題。在此情況下,為首先滿足殘疾幼兒的教育康復需要,只能連續(xù)多月延遲發(fā)放教師工資。
(三)融合教育的現(xiàn)狀及主要問題
1.融合教育被忽視
殘疾兒童學前教育階段以進行基本生活技能的教授和身體機能的康復作為最重要的辦學目的,所以對這一階段的實際融合程度并不作太高要求,以滿足特別的康復需求為主,以促進融合與學習技能的提高為輔。因此融合教育開展的時間和經(jīng)費常讓步于康復工作的實施,融合教育被多數(shù)家長和康教機構所忽視。
2.融合教育難開展
雖然國家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不準普通學校機構無理拒絕入學的學生,可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是會出現(xiàn)各種障礙,普通家長擔憂特殊兒童的入學會對自己的孩子造成影響,進入普通學校的學生會被安排到角落,被忽視被冷落均會對其形成二次傷害。
四、健全我國殘疾兒童學前教育法律保障機制的建議
(一)健全殘疾兒童學前教育財政保障機制
應當加大對殘疾兒童的專項撥款并將其列入每年財政計劃,明確每年的財政投入標準。針對教育康復機構,政府應縮短撥款期限,提高撥款效率,以確保教育康復機構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占年總撥款10%-15%額度的獎勵金,在階段性評估結束之后,對于評估結果良好的教育康復機構予以獎勵。
(二)建立家校結合、校醫(yī)配合、校校聯(lián)合的多方協(xié)同支援機制
殘疾兒童的教育與康復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多方不間斷的參與和協(xié)作。殘疾兒童在上學期間接受教育康復機構治療教育后,回到家庭中家長仍然要負擔對殘疾兒童的治療教育義務。教育康復機構應當按時對家長組織培訓,培養(yǎng)家長自主教育治療技能,使其在課下能更好地治療教育自己的孩子。
教育康復機構應當和醫(yī)院緊密配合,按時組織孩子接受醫(yī)院體檢,組織教師定期接受培訓,改進治療教育方案。醫(yī)院也應在殘疾兒童恢復期間,積極參與定期檢查,認真規(guī)劃康復進度,對幼兒園及家長的康復措施給出合理意見。
(三)促進學前融合教育制度的發(fā)展
我們必須明確,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殘疾兒童實現(xiàn)社會融合,融合教育被視為殘疾兒童實現(xiàn)平等受教育權的最佳途徑,是最終促進殘疾人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社會融合的基礎 。因此,在學前教育階段,融合教育的開展極為重要。殘疾兒童幼兒園應當和附近的普通幼兒園合作,定期組織兒童聯(lián)誼、兒童交流等活動,鼓勵殘疾兒童與普通兒童交流,促進殘疾兒童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
(四)建立學前特教培養(yǎng)、考核制度
反觀國外的學前教育,學前教師不但有充分的來源保障,還有嚴格的準入制度,以美國為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是美國法定的職業(yè)準入制度,對從事幼教工作的人獲得任教資格,必須取得幼教執(zhí)照、教師資格證、初級、中級資格證、國家高級教師資格證等進階式資格證書。幼教執(zhí)照是進入學前教育行業(yè)的基礎執(zhí)照,其次,在獲得教師資格基礎上,通過筆試和試講進一步獲得初級、中級、高級資格證書。
因此,我國想要大力發(fā)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就必須先發(fā)展好學前教師培育工作,建立學前特教培養(yǎng)、考核制度刻不容緩。
[注釋]
①王大泉.新修訂《殘疾人教育條例》的理念與制度創(chuàng)新.中國特殊教育.2017,12(6):3-6.
②濟南市啟明星兒童康復中心.濟南市啟明星兒童康復中心匯報材料[EB/ OL].http://www.capidr.org.cn/news1267.html,2015-10-27.
③濟南市殘疾人康復中心.市及縣(市)區(qū)級“我的兄弟姐妹”日間照料站[EB/ OL].http://www.jncjrkf.org/content/rjzl.html,2019-3-30.
基金項目:山東師范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040107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