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福明
摘 要:在科學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較好地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學學習中促進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大目標的有機整合。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2-056-001
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一種學習方法。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養(yǎng)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掌握基本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學是一門具有嶄新教學理念的學科,學習的核心便是科學探究。研究性學習與科學探究都是通過學習者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探索實踐過程來實現(xiàn)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科學價值觀的形成,以提高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學習方式。
一、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愛好科學的情感和態(tài)度
在科學教學中,改變過去多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多以小組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注重學生親歷研究的過程。在活動中,經過研究性學習進入問題情境、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等階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測結果,制定計劃,收集整理信息資料、進行表達與交流,實施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和文獻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進行著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活動,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結論或結果,開展探索性的學習,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掌握淺顯的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在教科版三年級下《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的教學中,我就將學生分成四到五人一個小組,他們通過觀察自己帶來的各種物體,首先提出問題——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然后根據(jù)觀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及課前了解到的有關信息進行猜測:哪些物體會沉,哪些物體會浮。制定出驗證猜測結果的實驗計劃——如何將這些物體放入水里去驗證?然后將小組制定的計劃付諸行動進行研究性學習,自己去進行物體沉浮的實驗,并做出研究記錄,收集與物體沉浮相關的信息,思考為什么物體在水中有的浮,有的則沉。最后進行全班交流,討論物體沉浮與物體的哪些因素有關。他們就是通過研究性學習進行著科學探究,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學生對物體沉浮的問題更加關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進行物體沉浮實驗的簡單方法。
二、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信心
對同一事物、同一現(xiàn)象,不同的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和提出許多的問題,作為研究性的科學學習,就要在教師指導下,在這眾多的問題中挑選出學生普遍感興趣、學生和學校條件能夠完成、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僅作必要的指導,使他們在探究活動中逐漸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和信心。
在《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教學中,我就根據(jù)學生自己提出的眾多問題,引導學生確立了以下問題進行分組的探索研究:鉛筆是沉還是???小刀是沉還是?。克芰铣呤浅吝€是浮?……以上問題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在實驗室中根據(jù)小組計劃,使用水槽、燒杯等實驗器材,利用自己準備的研究材料,進行了研究性的科學探究活動,作出實驗記錄,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資料,討論本組探究出的結論,最后在班上進行交流,得出了有的物體在水面和水中都會下沉,有的物體在水面和水中都會浮,而有的物體卻是在水面會浮,而在水中卻會下沉。進而發(fā)現(xiàn)與自己以前的認識有所不同,激發(fā)了學生對物體沉浮問題的興趣,以致他們在課后遇到我時,經常提出一些物體沉浮的問題來進行探討。而各小組學生自己研究的結果得到全班和老師的肯定,也增強了他們進行科學探究的信心,表現(xiàn)在后來的探究活動中,學生準備工作比以前做得更充分,探究氣氛也更活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培養(yǎng)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正確處理和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要求他們做好科學探究的記錄,并查找相關的書籍資料,作為解決本小組問題的信息資料。根據(jù)所收集的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看能否運用在小組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作為進行交流與討論的有力證據(jù),提高他們正確處理和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在《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教學中,在研究物體沉浮的原因時,許多學生就認為重的物體會沉,輕的物體會浮,他們還舉出了石子、鋼珠、玻璃等物體比較重,在水中就會沉,木頭、泡沫等物體比較輕,在水中就會浮的例子。但經過同學的反駁,他們便發(fā)現(xiàn)原來的認識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實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結論也是不正確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確的結論,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確的信息資料來證明,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yǎng)團結互助的科學精神
學生在分組進行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由組長負責分工,大家各司其職,又互相協(xié)作,共同去研究本小組確定的探究問題,并由專人負責記錄,大家提供相關的知識點,思考與討論問題的答案,然后由組長或組長指定的學生向全班表達本組探究的結果或結論,將本組的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分享,同時也享受了其他組的研究成果,體驗了合作的愉快,培養(yǎng)團結互助的科學精神。
在《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的教學中,各小組分別研究不同物體的沉浮情況,有的研究小刀、木片等;有的研究石子、玻璃珠等;有的研究塑料直尺、泡沫等,然后根據(jù)小組研究不同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探究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全班討論各小組研究的結果,根據(jù)不同的結果,提出新的問題,引發(fā)他們對物體沉浮的進一步關注。在課堂上,全班學生既體驗了合作的過程,又分享了全班其他同學的研究結果。
哈佛大學就有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較好地說明了研究性學習、科學探究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性。通過研究性學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能較好地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學學習中促進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科學知識三大目標的有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