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2018年高考語文,無論是全國卷還是其他省市獨立命題卷,都更注重考查學生運用語文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考查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品格,這是新課標精神在高考試題中的鮮明體現(xiàn)?!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學生通過語文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個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很大一部分就蘊含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甚至就在中小學古詩文教學中。中華古詩文承載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包含著睿智的哲學思想、輝煌的文學藝術、特有的審美傾向和獨特的語言形態(tài)。那么在古詩文教學中,在理解和鑒賞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增強文學鑒賞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就應該成為教學的重中之重。下面以《白馬篇》為例,談談古詩文教學如何指向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一、立足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準確制訂教學目標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描述中,明確指出學生通過閱讀和鑒賞、表達和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都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可以看出,新的課程目標是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立足點的。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該將教學目標從知識層面拓展到核心素養(yǎng)層面,應著重考慮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文化傳承和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在制訂古詩文教學目標時,應充分考慮到知識層面、能力層面,特別是核心素養(yǎng)層面。因為只有讓教學目標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才能使教學目標最終指向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更有針對性和層次性,才能更符合古詩文教學的規(guī)律。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我們制訂教學目標時要通盤考慮。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都是以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為基礎的,并在個體言語經(jīng)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因此,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立足點的教學目標設計,需要以語言的習得為基礎,同時兼顧學生思維、審美、文化傳承和理解能力的培育與提升,逐層遞進,層層深入。在古詩文教學中,詩歌的語言品讀、形象分析、思想情感的體悟、藝術手法的鑒賞等,都富有針對性,這理應成為我們制訂古詩文教學目標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基于此,我將《白馬篇》的教學目標列為以下三點。
教學目標1:讀懂本詩,能理解詩中游俠兒形象的特點,把握詩人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2:通過拓展研讀,體會建安時期詩歌慷慨悲壯、爽朗剛健的風格。
教學目標3:閱讀補充資料,引導學生了解“建安風骨”的美學特征和文化價值。
具體來看,教學目標1的設計是讓學生先通過誦讀和鑒賞詩歌的語句,感悟詩人是如何借助精當?shù)恼Z言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這一層教學目標,學生能夠把握武藝高強、驍勇善戰(zhàn)、舍身報國、視死如歸的游俠形象,體悟作者借寫游俠兒來表達自己為國建功立業(yè)的豪邁情懷,做到這樣即為達到教學目標。這一層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和運用的素養(yǎng)、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素養(yǎng)。其中讀懂全詩,對古詩文詞句的理解、運用語言習得的訓練,著重于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詩歌形象特點的把握,對詩歌思想情感的品讀和分析,是針對培養(yǎng)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素養(yǎng)的。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這兩個核心素養(yǎng)是制訂本教學目標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這屬于第一層次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2的設計,通過詩文的拓展閱讀,讓學生由對一首詩歌的學習擴展到對同一類詩歌的學習,由對一個單篇的學習拓展到對一個專題的學習,是由點到面、由一到多的學習。這是一種關聯(lián)式的學習,旨在通過相關的更為豐富的詩歌語境,讓學生體會和理解某一類文學作品的典型特點。我們試圖借助對一首詩的學習拓展到對整個建安文學的學習,通過同一時期同類詩歌的學習,加強對建安詩歌的理解和對建安風骨的體悟,同時通過比較分析促進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思維品質。這一層教學目標,通過比較、整合和會通,要求學生分析判斷出同一類詩歌的異同,它強調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強調讀懂每首詩,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仍然有語言建構與運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但重點是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這是第二層次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3的設計更進一層。對一首詩歌的學習,可能局限在一首詩歌的內容層面和思想情感層面,而同類幾首詩歌的閱讀學習雖然已形成一個小專題,但是要上升到文化美學層面,僅靠閱讀幾首詩歌還不夠,還必須補充閱讀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從文化層面來認識建安風骨,認識建安時代。所以補充閱讀材料是這一教學目標下要做的第一項工作。第二,教會學生從詩歌閱讀中探究出文化價值和美學特征,這是第二項工作,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展開。本課教學探究的文化價值和美學特征點是“建安風骨”,這一個點既有橫向比較的意義,也有縱向比較的價值。橫向比較方面,可以通過閱讀同一時期不同詩人的詩歌,體會建安詩歌共同的美學特征??v向比較方面,探尋建安風骨的傳承脈絡,看“風骨”一詞的來源和出處,探尋詩歌發(fā)展的源流和去向。因此我及時補充了與“建安風骨”相關聯(lián)的詩經(jīng)文化閱讀材料,補充了關于“風骨”一詞的出處及解讀的材料,讓學生對“建安風骨”這個特有的文化名稱有所了解。這一層教學目標,重點放在對“建安風骨”的文化價值和美學特征的了解上,放在價值觀的理解和涵泳上。
至此,教學目標就有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三方面,最終指向了文化傳承和理解這一層面。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yǎng),應該成為我們制訂古詩文教學目標的落腳點和歸宿,這是第三層次的教學目標,也是古詩文教學的最高目標層次。
以上三個教學目標的設定都聚焦在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上,立足于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著眼于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推向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盯住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也關聯(lián)到高考的重點和難點,針對性強,層層遞講。
二、立足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設計教學過程
準確地制訂教學目標以后,就應該設計適宜的教學過程了。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遵循的教學理念起著支配作用。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古詩文教學當關注知識的運用、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提升和文化視野的開拓,但這可能還不夠,還須強調從學科知識的教學到推進學科課程的育人,所以教師應把課程育人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的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中?;谶@一層思考,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針對教學目標1,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步,反復誦讀詩歌。我采取了全班齊讀、教師范讀、學生再讀等多種誦讀形式,目的是加強學生對于詩歌詞句的熟悉和對于韻律節(jié)奏的感知,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驗詩歌的感情,感受游俠兒的形象。并且在反復的誦讀中引導學生揣摩和理解詩歌語言,展開想象,感受詩歌豪邁蒼涼之美,體悟作者的豪情壯志。
第二步,整體把握全詩結構脈絡。請學生給詩歌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這是在熟讀詩文的基礎上對詩文內容作整體的把握,這一步是為后面鑒賞打基礎。為幫助學生從讀懂詩文大意到進一步理解詩文形象,我設計了以下表格,讓學生明確詩文結構層次和詳略的安排,概括出詩句描寫的內容和重點:
第三步,賞析人物形象,把握詩人思想情感。在完成了上述表格后,再請學生概括出詩中游俠兒形象的特點,并鑒賞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師生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完成后,學生基本上能概括出游俠兒形象的特點,同時能大致把握詩歌的主要藝術手法。教師再適時引導總結,一個武藝高強、驍勇善戰(zhàn)、舍身報國、視死如歸的游俠兒形象就立起來了,曹植意欲建功立業(yè)的豪邁情懷也躍然紙上。如果僅選取最有特征性的片段或畫面,勾勒出詩歌的意象,理解詩歌的情感,這樣的閱讀就可能會出現(xiàn)偏差。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步驟時,必須考慮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和學生詩歌習得的需要,必須設計必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厘清詩句的脈絡層次和主要內容,體會主要藝術手法的作用,從而讓學生完成對詩歌形象的理解和對詩歌情感的把握。這幾步教學過程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學會鑒賞詩歌中的人物形象,把握詩歌思想感情,學習方法,積累經(jīng)驗,提升詩歌鑒賞的能力,進而促進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針對教學目標2,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補充曹操《觀滄?!贰⒉茇А讹嬹R長城窟行》兩篇拓展閱讀篇目,請學生閱讀并思考這兩首詩歌的主要內容、思想感情、風格特點以及與曹植《白馬篇》的異同。用意是讓學生通過對同一時期不同詩歌的閱讀,總結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文學特征。在此基礎上再啟發(fā)學生思考:三首詩歌盡管內容不同,如《觀滄海》寫的是登山望海之所見,描繪了高山大海的動人景象,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飲馬長城窟行》寫的是在伐吳征戰(zhàn)之前盛大的閱兵場面,充滿了詩人超強的自信和強烈的建功立業(yè)愿望;《白馬篇》寫的是白馬少年的颯爽英姿和赫赫戰(zhàn)功,寄托了詩人欲為國建功立業(yè)的豪邁情懷。三首詩歌具有相同的美學特征,都具有慷慨開闊、遒勁剛健的特點,在文學史上形成了的獨特風格,被后人尊為典范。
教學目標2下的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三步:讓學生拓展閱讀,比較不同;讓學生找出相同點,體會三首詩歌共同的風格氣質;等到學生有了初步感受后,讓學生為這一類詩歌風格命名。
針對教學目標3,我設計了這樣一道探究題:請結合補充資料,思考“建安風骨”的美學和文化價值有哪些?在引導學生探究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讓學生對風骨形成有個基本的認知,但是讓學生從理性層面認識風骨的美學特征,尤其是它的文化價值,是一個難點。這就必須借助一些閱讀材料。為此,教師提供了以下補充材料:劉勰《文心雕龍》中對“風骨”的闡述并加以解讀,建安風骨與《詩經(jīng)·十五國風》關系,建安風骨與唐宋詩歌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中國詩歌縱向發(fā)展層面來思考建安風骨與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關系。至此,我們就完成了從對單篇詩歌的品讀到對一類詩歌研習的橫向遷移學習,又從對一類詩歌的品讀上升到對歷史上同一類文學作品美學特征和文學價值的探究和思考,轉向縱向的深入學習。同時對于文化價值的研討,旨在讓學生學會以更理性和清晰的思維方式和視角,去分析文化現(xiàn)象并認識其價值。無論是激發(fā)學生對建安時期詩歌閱讀探究的欲望,還是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建安風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都是指向了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和提升。
在當前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新課程理念明確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根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的改革,也要以此為準繩。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需要以新的課程理念引領教學的方向,以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關鍵點設計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情境,安排教學過程,使高中古詩文教學明確地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