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jù)學校生源隨遷子女眾多的特點,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啟示下,構(gòu)建“悅納、自主、生成、開放”的數(shù)學融和課堂,能使教師更好地了解、欣賞、悅納學生,了解他們的生活現(xiàn)狀,理解他們的學習問題;“以生活的場所為教育的場所”,讓學生不斷地去體驗;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探索、整理、分析,生成知識,在生成過程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和創(chuàng)新;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的有用、有趣,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從而形成“深度”學習。同時,這也是構(gòu)建融和課堂的意義。
關鍵詞: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小學數(shù)學;融和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6-0024-02
引 ? ?言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體與精華,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辯證地解讀了教育與生活、社會等的關系。針對目前我校的情況,我們需要把“生活教育理論”有針對性地應用到現(xiàn)行的數(shù)學教學中?!吧罴唇逃薄吧鐣磳W?!薄敖虒W做合一”給予了我們數(shù)學課堂教學重要啟示:對于學生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班級來說,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適合于在這個土壤中生根發(fā)芽,它能使數(shù)學教學面向生活,數(shù)學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jié)合,更好地構(gòu)建“悅納、自主、生成、開放”的融合課堂。
一、了解、欣賞、悅納,數(shù)學教學要有“新起點”
筆者學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保噙_22個不同的省份,他們各有各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經(jīng)驗。對于數(shù)學課堂來講,教學不再從零開始,教師應根據(jù)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在數(shù)學教學中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引,使課堂教學有一個新的起點,更好地引領學生學習。
例如,“認識時、分、秒”這一內(nèi)容,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較多,時間單位又抽象,時間進率比較復雜,在教學時教師一般都會面面俱到地講解每個知識點,生怕因遺漏而造成學生對時間知識掌握不全面,所以很多時候一課時的內(nèi)容40分鐘會完不成,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該如何解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具體對象是一個具體的學生?!苯處熤挥辛私鈱W生,讀懂學生,才能“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因此,教育的起點必然是了解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我校學生因為家庭原因,父母工作很忙,他們獨立性強,基本都是自己起床、乘車上學,因此很多學生都知道1分=60秒,1小時=60分,甚至許多學生都能認識幾時幾分,但對于1分到底時間有多長體會不深,1分為什么等于60秒,1小時為什么等于60分,也不甚理解。1分、1秒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1分時間有多長、1分等于多少秒,而是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豐富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充分體驗1分和1秒的時間長短以及1分和1秒的關系。
例如,課前教師可以請學生用一分鐘時間做準備。
一分鐘后教師詢問:請問1分有多長?你都準備了哪些事情?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1分鐘有多長。然后再讓學生做一做:一分鐘能做什么?我們在做口算、寫字、朗讀中選擇一件事,看看一分鐘能做多少。(學生選擇一件事,教師計時,一分鐘后匯報)
最后,教師讓學生欣賞一段音樂,估計一下有多長時間。
這些體驗由具體到抽象,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和體驗數(shù)學?!笆巧罹褪墙逃?,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只有更好地了解、欣賞、悅納學生,知道他們的生活現(xiàn)狀,理解他們的學習問題,教師才能更好地、更恰當?shù)剡M行課堂教學。
二、探索、整理、分析,數(shù)學學習要有“自我”
陶行知認為,教育要為改造社會生活而服務,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是生活決定教育,只有與生活相結(jié)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脫離了生活就不是教育[1]。
在數(shù)學學習中有兩個難點內(nèi)容:“周長”和“面積”,這些知識學生在三年級時就學習了,從當時的教學成效來看,學生掌握得還不錯,但到五年級開始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知識時就出現(xiàn)了問題:學生將面積和周長的計算方法混淆,單位名稱亂寫,即使教師反復強調(diào)、反復講解,效果甚微。問題出在哪兒呢?是當時教師沒有講解到位,還是學生因為時間長了就忘記了。在深入探究后,我們發(fā)現(xiàn):真正原因其實就是學生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含義理解不到位。例如,在五年級時,教師問學生長方形的面積為什么可以用長乘寬來計算,超過一半的學生講不清原因,認為公式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算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能清楚、準確地說出長乘寬是怎么得來的。如果學生只是記憶公式,而缺少結(jié)論的推導過程,這些機械的記憶非常不利于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
陶行知認為,生活決定教育,教育絕不能脫離生活,教育目的、內(nèi)容和方法,都不能脫離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教師再次教學三年級時,必須將概念的理解依托于學生的自我行動,這種自我行動必然充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深刻地理解周長是線段的長度,面積是用線段圍成的圖形的大小,這些知識如果學生只聽不動或只是形式的行動都是不可取的[2]。
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與學生互動。
師:用手摸一摸你的桌面,你是怎樣摸你的桌面的。
生1:一圈一圈去摸。
生2:摸了桌面的中間部分。
師:要將整個桌面都摸到,這才是桌子的表面。
師:拿出數(shù)學書的封面,摸一摸它的封面。
……
師:這里有個粉筆盒,誰來說說它的表面的面積?
生: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加起來。
師:那粉筆盒的表面積是多大呢?如何才能知道?
生:把它剪開來,放平。
教師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實物讓學生形象化地理解面積的意義,并在體驗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地將其內(nèi)化成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面積的計算。
例如,教師先出示一張長方形圖片,然后與學生互動。
師:要求你們量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再量出它的面積。想一想,量長和寬用什么工具量?量面積用什么量?怎樣量?
生:量周長用直尺,面積沒辦法量。
師:為什么不能用尺量面積?
生:因為尺只能量線段的長短,但面積不是線段。
經(jīng)過一系列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然能領悟“周長”與“面積”的概念。但如果讓其掌握得更扎實、印象更深,教師還需要帶領他們到生活中去應用。
所以在學習了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后,教師需要設計一次實踐活動課:分組測量學校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花壇的面積和周長。在這一系列教學實踐中,教師并沒有反復要求學生理解書本上的定義,而是“以生活的場所為教育的場所”,讓學生不斷地體驗、探索。
三、“教學做合一”,數(shù)學學習要有思維、創(chuàng)造過程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有感于傳統(tǒng)教育的教與學相脫離、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脫節(jié),陶行知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強調(diào)要在做中學、做中教,做是教和學的中心,脫離了做的學和教,都是沒有質(zhì)量的?!白觥笔菍⑺枷敫吨T實踐的過程,也是將理論在實踐中驗證的過程[3]。
例如,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課前教師準備了一大包糖。
師:今天這堂課,我們按照上個星期說好的,老師生日一起分糖吃,好不好?
師:上個星期有6個同學單元練習得了100分,老師先拿出18粒糖,平均分給他們,猜一下,他們平均每人得到多少粒糖?猜對了獎一粒糖。
生:每人分得3粒。
師:可以怎么分?
生1:每人1粒1粒地分。
生2:可以每人2粒2粒地分。
生3:直接每人3粒,因為三六十八。
師:如果4粒4粒地分,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分分看?
生:如果4粒4粒地分,就分得不公平了,就不是平均分了。
師:如果4粒4粒地分,要做到公平,需要多少粒糖?
生:需要24粒糖。
師:但老師只能拿出18粒,所以,每人只能得3粒糖了,是吧?
生:是的。
教師把分的方法一一整理出來,再每人獎勵1粒糖。
師:現(xiàn)在有90粒糖,平均分給我們班46位同學吃,我們該怎么分?
(很多學生都舉手要求分糖)
師:我們在小組內(nèi)分一分,看哪組分得又快又好,就讓哪組分,怎么樣?
師:可以拿出90根小棒代替糖,分給小組內(nèi)的6個人。
學生分完后再交流。
除法的初步認識在剛開始學習時是不出現(xiàn)算式的,教師安排了一系列的數(shù)學活動,但安排這種分一分的活動并不是多此一舉。“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皮亞杰)”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也解決了傳統(tǒng)教學的缺點——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shù)學學習。這一系列操作從“平均分”的語言演示,再到后面符號化的語言,充分體現(xiàn)了形式化、抽象化、數(shù)學化的思想,這一過程也是數(shù)學知識的創(chuàng)造、生成過程。
當然在交流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方法,也出現(xiàn)了許多平時會忽視的問題。問題雖然多,但糖果這種生活中的物品的出現(xiàn)讓學生有愉悅的代入感,學生都很積極,興致也很高。
結(jié) ? ?語
課堂是數(shù)學教學的基本方式,生活永遠是數(shù)學問題不枯竭的源泉。以生活為中心,構(gòu)建融合數(shù)學課堂,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準確、快速地解決生活問題,體會到數(shù)學的有用、有趣,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是構(gòu)建融和課堂的意義。
[參考文獻]
方明編.陶行知名篇精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王崇輝.小學數(shù)學生活化教學分析[J].好家長,2019(34):56.
陸華琳.小學數(shù)學生活化教學[J].當代家庭教育,2019(10):24-25.
作者簡介:吳建紅(1979.3—),女,江蘇蘇州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