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體系最早形成的一個基本原理。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教育法,也是生活法,他特別強調要在“做”中獲得知識?!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關注現實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語文教師就是要將“教”“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不同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觀察生活,開闊學生視野
“生活處處皆語文?!敝挥谐浞终J識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才能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的春秋游、軍訓等活動,讓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從而獲得更多的寫作素材。
如通過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熊貓館的活動,讓學生學會觀察動物。出游前,筆者給學生布置了觀察任務:(1)熊貓館里的大熊貓和你平時在動畫片和電視里看到的一樣嗎?(讓學生在觀察時進行對比,能更好地發(fā)現大熊貓的外形特點)(2)仔細觀察大熊貓活動時的樣子,如吃食時的動作、聲音等。(3)熊貓館里有幾只大熊貓,它們是否完全一樣?(4)你在熊貓館是否還看到其他動物?有了明確的觀察任務,學生在參觀過程中就會仔細觀察了。當然,僅僅只是布置觀察任務是不夠的,在參觀熊貓館的過程中,筆者還會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告訴他們要發(fā)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要“五官參與”。學生看著、聽著、問著,甚至還聳起小鼻子聞聞熊貓館空氣中彌漫的氣味……回到課堂,再讓學生把觀察到的跟同伴們進行交流,為接下來的寫作作鋪墊。
二、貼近生活,教會學生表達
生活為口語交際提供了內容,口語交際又為生活而服務。廣闊的生活天地給口語交際提供了活水之源。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教師善于捕捉貼近現實生活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學生就會感到親切,樂于表達。臨近畢業(yè),學生開始在畢業(yè)紀念冊上互相留言。但筆者發(fā)現不少學生的留言過于隨意,沒有什么意義,覺得這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的契機,于是就在班級組織了“難忘美好回憶,送出真心祝?!钡幕ベ洰厴I(yè)贈言的口語交際活動。筆者先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學校、老師、同學的感受,再讓學生交流搜集到的送別詩句,渲染離別情感。然后通過辨析贈言例句,幫助學生習得寫贈言的方法。由于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正在發(fā)生,學生特別感興趣,表達的欲望很強烈。最后學生紛紛寫出了一句句主題健康、風格獨特、個性飛揚的贈言。這樣的活動,不僅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更為他們日后與人成功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平時,筆者還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讓學生利用各種機會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如待人接物、幫做家務、外出游玩等均是學生進行實踐的好機會。
三、關注生活,豐富寫作素材
生活像萬花筒,每個人的感受各不相同,習作教學要讓學生善于從自己的生活視野和經驗中獲得個性化的獨特體驗。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和思考,對某些事和人要學會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在每節(jié)語文課前的5分鐘,筆者都設立了一個“微新聞播報環(huán)節(jié)”,安排1~2位學生敘述一件真實發(fā)生的事,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或聽到的。講述完之后,還要對這件事發(fā)表自己的評論。播報的事件如果引發(fā)熱議,則可當選“熱點微聞”,相當于“熱搜”。為了讓自己的新聞上“熱搜”,學生挖空心思地搜集身邊的素材。就這樣,一篇篇視角新穎的“熱點微聞”誕生了。如《清晨的“學霸”》一文,小作者披露了一些同學一大早趕到學校,就是為了抄襲作業(yè)的不良現象。文中將抄襲作業(yè)的同學躲躲閃閃、擔驚受怕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此文一經播報,趕早到班級抄作業(yè)的現象就沒有了。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自發(fā)地去關注身邊的大小事,留意細節(jié),明辨是非,為習作提供素材。
四、再現生活,體驗寫作快樂
學生的日常生活很豐富,但他們年齡小,觀察不入微,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多彩的時刻,很多精彩的生活片段轉瞬即逝,其實這些生活片段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是很有挖掘價值的習作資源。教師可以在習作課堂上,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再現生活情境,體驗寫作的快樂。
1. 運用多媒體。隨著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應用多媒體輔助寫作教學成為一種高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的各種資源,重構生活,引導聯想,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產生表達欲望。比如,活動時,場面熱烈,群情激奮,但一要求學生寫活動場面,學生就覺得無從下筆。針對這種情況,在活動過程中,筆者事先拍攝和錄制了不少精彩的照片和視頻,然后按照活動開展的順序播放給學生看,同時指導學生關注細節(jié):先從整體上觀察,看看整個場面給人以什么感覺,再觀察主要人物和其他人物活動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最后用樸實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多媒體鮮活地再現活動場景,學生明白了要寫好活動場面,必須在觀察上下功夫。
2. 遷移日常生活。教師可以考慮將日常生活遷移到課堂上來,手把手地教給學生寫作觀察技巧。比如,指導三年級學生觀察描寫一種水果時,筆者讓學生把水果帶到課堂上來,當堂吃、當堂說、當堂寫。教學開始,筆者先引導學生觀察水果的“長相”并互相交流。通過討論,學生知道可以通過觀察水果的顏色、形狀來寫水果的外形。再讓學生用手觸摸來感受水果的表皮是粗糙還是光滑,用鼻子嗅水果的氣味。然后讓學生嘗嘗水果的味道。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很興奮。他們發(fā)現,一個小小的水果竟然有這么多可說可寫的內容。他們在身心高度放松的狀態(tài)下,自由地用所有感官去感受小小水果。處在憤悱狀態(tài)是最好的寫作時機,此時讓他們拿起筆描述觀察所得,自是一吐為快了。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獲得了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感受了寫作的樂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學生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聯系語文,在語文學習中聯系生活,通過對語文的學習,獲得各種人生經驗,品味別樣的人生。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qū)第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