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珉
《論語》有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笨鬃铀f的“本”,是指孝悌;“道”,是指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那么,2019年高考歷史命題及2020年高考歷史備考的“本”與“道”又是什么呢?
一、命題之本:必備知識
從表一來看,2019年的全國卷歷史試題貼近中學教學實際,考查必備知識。貼近中學教學實際,一是指選擇題沒有繁難偏怪的題目,難度降低;二是指所考查的內容回歸教材,考查的都是必備知識。比如,與以前第44、第45題考查課外的改革知識不同,2019年考查的秦二十等爵制、明治維新、戊戌變法都是與教材有關的知識點。
二、命題之道: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
1.服務高校選才,重視關鍵能力
服務高校選才是高考的重要功能,必備知識是高考命題的載體,能力考查是高考的目標。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這四大能力歷來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做任何一道歷史題都離不開前兩項能力,因為試題都是以新材料、新情境的方式呈現(xiàn)的,描述和闡釋事物是解答主觀題必備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則是開放性試題考查的目標。比如,2019年的主觀題加大了對分析比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考查分析比較能力的有全國卷Ⅰ第41題(中、美、蘇、日鋼產量發(fā)展的趨勢及原因)、全國卷Ⅱ第41題(中國海關稅率的變化)、全國卷Ⅲ第40題(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而全國卷Ⅱ第42題提供了學者對19和20世紀歷史進程的認識,要求考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贊成、質疑皆可),側重考查的是考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2.彰顯學科價值,聚焦核心素養(yǎng)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全國卷Ⅰ第42題引入錢穆《國史大綱》中的一段話,其主要觀點是“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歷史,不能采取歷史虛無主義苛求古人”,要求考生評析材料中的觀點,得出結論?!秶反缶V》成書于1940年,當時抗戰(zhàn)處于相持階段,錢穆主張了解中國歷史,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國家,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激發(fā)中華民族抗日救國、延續(xù)華夏文明的信心。從命題意圖看,體現(xiàn)了高考歷史對五大核心素養(yǎng)的極度重視。
三、備考之本:夯實必備知識
通過分析歷年真題,尤其是近3年的真題,筆者發(fā)現(xiàn)備考重點是有跡可循的(參考表二)。
【例1】(2019全國卷Ⅲ·24)“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 )
A.宗法制B.禪讓制C.郡縣制D.察舉制
【解析】“孝”為對父母的愛,“悌”為兄弟之愛,都體現(xiàn)了宗法血緣關系,樂和禮屬于禮樂制的內容,是為維護宗法等級服務的,故例1答案為A項。宗法制調節(jié)人際關系,規(guī)范倫理道德,例1是從倫理觀念的角度來考查宗法制的影響。
【延伸】沒有知識就沒有能力,如何夯實必備知識呢?
首先,要掌握概念,明確其內涵與外延(如背景、原因、目的、內容、結果、影響),也要注意相關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例如,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就是一組概念。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國有制,屬于經濟基礎,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屬于上層建筑。其中,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宗法制是分封制推行的依據(jù),兩者與禮樂制一起維護周王朝的統(tǒng)治。
其次,要構建“通史+專題+中外關聯(lián)”的知識體系,因為全國卷的第41、第42題往往以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的形式呈現(xiàn)。例如,19世紀的中外歷史可參考表三來建立知識體系。
表三從縱向來看,分別是19世紀的中國和西方的通史;從橫向來看,分別是19世紀中西方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小專題史。以同樣的方式列出20世紀的中外歷史簡表后,解答第42題就比較容易了。
四、備考之道:提升關鍵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
1.提升關鍵能力
【例2】(2019全國卷Ⅰ·3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zhàn)爭,推翻了殖民統(tǒng)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xiàn)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fā)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tǒng)治難辭其咎?!半y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 ? ?B.建立的殖民統(tǒng)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 ?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解析】例2考查的關鍵能力為: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能力、分析比較能力。
對于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而言,明確材料的主旨是最重要的。明確主旨可從時空定位、分層透析(注意句號、分號、省略號等標點符號,轉折詞,邏輯的重點)、抓關鍵詞入手。“美國”“獨立后”“拉美”“現(xiàn)代化的快車道”“停滯”等,這些時空信息和關鍵詞構成了例2材料的主旨。
在明確材料的主旨之后,調動和運用知識即遷移知識非常重要。一定要聯(lián)系教材,判斷所考的知識點是哪本書哪一個單元哪一課的內容,思考材料及選項是否與史實相符。例2中,美國和拉美現(xiàn)代化進程的差異可以聯(lián)系必修2新航路的開辟與早期殖民擴張的內容,拉美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移植了西班牙、葡萄牙封建的生產方式;北美是英國的殖民地,移植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故答案為D項。
對于考查分析比較能力的題,考生首先要審清題目類型,判斷是“求同型”還是“求異型”?!扒笸汀边x擇題可用找反例法來解答,即選項只要不符合比較對象中的任意一個,即可排除;“求異型”選擇題則按照題目要求仔細辨別,找出正確的選項。例2是“求異型”選擇題,而A、C兩項為殖民統(tǒng)治的共性,故排除。其次,要明確比較角度,多角度分析問題。涉及背景的比較點有時期、原因、目的、條件等,涉及過程的比較點有階段、人物、組織、綱領、措施、內容、手段方式等,涉及結果的比較點有結局、性質、特點、功績、局限、影響等。
2.落實核心素養(yǎng)
五大核心素養(yǎng)中,唯物史觀是諸素養(yǎng)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復習時要善于高屋建瓴,舉一反三,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以百家爭鳴為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奴隸制瓦解、分封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時代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大背景,這體現(xiàn)的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此外,智者運動、新文化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思想文化運動發(fā)生的原因均可從這一角度進行分析。
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lián)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復習時可以編寫大事年表,比如每一節(jié)課、單元、專題、通史等不同層次大事年表,在年表中列出時間、地點、史實等,這是強化時空觀念最有效的方法。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辨析史料時,一定要注意孤證不立的原則。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史料、邏輯、史觀是歷史解釋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史料要充分、可信;邏輯是指要考慮時序、因果等要素,把相關史料放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來解釋;歷史解釋應注意以多元史觀為指導,如唯物史觀、近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生態(tài)史觀等,多角度分析問題。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復習備考中,考生應帶著人文情懷關注現(xiàn)實問題,培養(yǎng)對民族、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