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 張福勛
莫礪鋒先生素稱“不茍言笑”。但他自言:“不茍言笑的外表仍然包裹著一個血肉之軀,而貌似與世無爭的漠然態(tài)度,卻正掩著對幸福和事業(yè)執(zhí)著的追求?!保ā吨绿沼鸭t》,見莫礪鋒、陶友紅:《嘈嘈切切錯雜談》,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 年8 月版,以下同,只出篇名)這確系心靈的直白。
我以為,愈是深沉的東西,其表面愈是平靜。莫式幽默就是在不經(jīng)意的敘寫當中,不緊不慢,不聲不響,卻能于“不動聲色中,而令人絕倒”(〔明〕王驥德:《曲律》)。于平淡無奇中,釋放智者的幽默。外平內(nèi)奇,外莊內(nèi)諧,以風趣寫性靈。
比如《經(jīng)行東坡眠食地》于海南儋州中和鎮(zhèn)尋找東坡當年的眠食地,先引東坡當時所寫詩句“但尋牛矢覓歸路”,但見田野里三三兩兩的水牛悠閑地吃草,不時用“哞——”的叫聲互相招呼。然后寫道:“可惜這些牛經(jīng)過了現(xiàn)代文明的熏陶,都不到路上來排糞,害得我們無法沿著路上的牛矢去尋覓東坡的家?!惫湃顺删洌攀帜閬?,為我所用。而于平平的敘寫之中,讓讀者接受知識的洗禮和認知的提升。既不失君子之威儀,也不侮其所不當侮之人。絕不如當今某些大師的“幽默”,只是在人家的胳肢窩里硬撓癢,讓人哭笑不得。
我曾讀過一篇《關(guān)于屁的社會學研究》的碩士論文,里邊舉例說西方人為了避開不雅和粗俗,便將放屁說成是“褲子里的咳嗽”。這也是一種幽默,讓人捧腹。但我以為這可叫作“熱幽默”。而不同于莫式的“冷幽默”。熱放而冷斂,熱張狂而冷幽靜。
又比如《登廁讀書》,前后引用了清代吳喬《圍爐詩話(卷一)》中的“人之登廁,不可無書,無書則不暢”。又以歐陽修作例,歐說:“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先點出“暢”與“不暢”的人體自然現(xiàn)象,令人聯(lián)想,會心失笑;然后歸結(jié)到人文社科之創(chuàng)作,讓人解頤含笑;最后又根據(jù)自己的切身體驗,竟然開出了登廁讀書的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合格的廁所:太簡陋的不行,太豪華的也不行;二是合適的書,即吳喬所說的“書須淺陋,不足嚴待”。“嚴待”,一石兩鳥,含蓄幽默,妙得很,一下子就贏得了幽默的效果。此時讓人不自覺捧腹大笑了起來。
魯迅曾論幽默,特別強調(diào)“誠實”和悟徹人生的“休養(yǎng)”。(《漫談漫畫》,《且介亭雜文》二集)不誠實,故弄玄虛,裝瘋賣傻,故作姿態(tài),如同戲曲里的“噱頭”,讓人看了作嘔。而不具備悟徹人生的修養(yǎng),就顯得淺薄,是馬戲團里的小丑,不耐咀嚼。這正如楊萬里所言:“盛衰閱過君應(yīng)笑,寵辱年來我亦平?!?《和致仕張郎中春晝》)平心靜氣,那是閱過盛衰的自然流露。平靜的表面的內(nèi)里卻隱藏著深沉的東西。而莫式幽默,這兩點是備足了的,這正緣于莫先生平日的氣質(zhì)和修養(yǎng),如美國學者斯坦夫·艾倫所言:“傳達幽默,需要成熟與熱情。”
莫式幽默,有時候只是款款道來,毫不費力,略施一個小小的比喻,便頓然生色了起來。比如說自己得了直腸癌的那個腫瘤,只是一個躲在腹內(nèi)的“小仙桃”,直以平常心待之。那么平和,那么坦蕩,心中無絲毫芥蒂,希望朋友“不要自恃身體健康而對疾病掉以輕心”(《治癌小記》)。一片“冰心”,“真淳,自然”(這是先生在《陶淵明的無弦琴》中總結(jié)陶氏人品和詩品的四個字,我以為借用這四個字,正好說莫之為人與為文,恰如其分?。?。這大概就是他主張的“詩意人生”中一種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吧!
莫式幽默,也用夸張,時而用一些“過分”的形容詞將事情故意說得“過了頭”,其間則蘊藏著幾分幽默,讓人去體味,然后忍俊不禁。
如說女兒在美國住所硅谷園里的那只“藍鳥”,女兒介紹說它叫“加州鶉”,是加州的州鳥。然后莫先生如此道來:“怪不得它如此氣定神閑,原來是以主人的身份接見我們!”(《硅谷園記》)
還有夫人陶友紅寫的《在美國吃外國館子》(我在此嚴重申明我的主張,由于莫夫人長期接受莫先生冷幽默的熏炙,她的行文里也流淌著幾分莫式的幽默)是有意將“館子”后面的語言成分省掉,“館子”居然也能吃!文中說,那海鮮飯,那一道道塔帕小食,蒜味蝦、煎章魚、烤蘑菇什么的,樣樣香氣掉鼻,“鮮掉眉毛”??鋸埗植皇д娲?。
莫先生的血肉之軀里有時也有“憤怒”。不過這“憤怒”不是聲嘶力竭的叫喊,卻是由幽默傳達出來!比如《夏季到臺北來看雨》寫臺北知名的“溫州街”,好多知名學人曾經(jīng)去過或?qū)戇^,街道不寬,街旁的房子都是日式建筑風格的兩層小樓,許多大門上掛著“臺大教員宿舍”的木牌。然后寫道:“幸虧臺北的房地產(chǎn)商人還沒有像大陸的同行那樣具有強烈的開拓精神(引者按,這‘開拓’,一語雙關(guān),略含揶揄),這片外表陳舊的房屋得以免遭推土機的蹂躪(按,此一語以人格化手法將死蛇弄活,鞭撻之意甚明)。否則的話,人們還能到哪里去追懷那個業(yè)已消逝的時代呢?”
莫先生曾在南大文學院百年院慶時發(fā)表講話,說:“中國語言文學的學科性質(zhì),為我們的青春歲月增添了濃郁的詩意,可以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熏染,從而在我們的身上積淀著豐厚的精神財富,時刻都散發(fā)著人文精神的菁華,(從而)使我們更加純潔高尚,更加優(yōu)雅和美麗。”
我以為,這段話正是莫先生的夫子自道。他的為人,他的文品,他的智慧,他的幽默,無不時時閃爍著如此耀眼的精神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