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貽康
摘要:核心素養(yǎng)是當前教育界研究的熱點話題,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而中國古詩詞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可以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審美和情操。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所有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和探究的問題。本文結合小學古詩詞教學實踐,探討了小學語文古詩詞審美教學過程式的實踐。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小學語文? ?古詩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流傳了上千年,古詩文化更是我國的瑰寶之一,將我國文化中獨特的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也向整個世界展示著我國的文化。但學習古詩詞與學習白話文不同,古詩詞更難學。在 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單方面施教的教學效果不佳,導致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興趣不高,古詩詞教學的狀況不樂觀。下面,筆者從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現狀出發(fā),提出了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在古詩詞教學中欣賞瑰麗的自然美
要想更好地學習古詩詞,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盡情讀,并且要注重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指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作者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能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對于學生來說,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如在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把他們“帶上”戈壁灘,讓學生體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曠遠和壯觀,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直”和“圓”所蘊含的意境。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朗讀領悟柳宗元的“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所描摹的幽靜與閑適,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融洽和美好??傊?,大自然有著神奇的魅力,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從中欣賞和感受大自然魅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意識和情感。
二、在古詩詞教學中探究永恒的人性美
人性美是文學作品中歌頌的永恒主題,也是文學作品鑒賞的主要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古詩詞中的形象,探究人性和人格的美好,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格魅力。如王昌齡的邊塞詩《從軍行七首》之四:“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崩钯R的《馬詩》:“何當金絡腦,快走踏青秋?!彼麄兌加兄鴱娏业膱髧?。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貴之處正是在它的一次性上,而唐代邊塞詩人在國難面前奮不顧身,勇往直前,以身殉國,表現出了崇高的人格和人性的美好。
三、在古詩詞教學中體驗怡人的田園美
在我國古詩詞中,最早寫田園生活的詩歌可追溯到相傳為唐堯時期的民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這是對農耕生活最典型、最生動的描繪。在田園詩的傳承中,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田園詩,為古詩詞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新境界。我們生活在田園,享田園之樂趣,更要引導學生熱愛田園,體驗田園生活的情趣,從而培養(yǎng)他們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中領略田園的幽靜和怡人,從陸游的“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中體味農民的淳樸和好客,從蘇軾的“簌簌衣襟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中感受農村美麗的風光和繁忙的景象……教師要在學生品讀和欣賞中引領他們仔細感悟田園生活的樂趣,讓他們在鑒賞中進步,在鑒賞中陶醉。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小學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古詩詞教學也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古詩文的教學。
參考文獻:
[1]俞素蘭.淺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16,(5).
[2]唐皓.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課外語文,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