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維 周立勛
電影《流浪地球》熱映,帶動了大家對宇宙天體的關注,太空“火了”。在影片開頭,航天員劉培強帶著兒子劉啟,一起用100mm口徑的天文望遠鏡觀測,木星的四顆衛(wèi)星清晰可辨。
反射鏡是高性能光學系統(tǒng)的核心。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副所長張學軍介紹說:“如果把望遠鏡比作觀測太空的‘眼睛,那么反射鏡就是眼睛的‘晶狀體。晶狀體越大,眼睛的空間分辨率也就越高,能夠觀測到天體更多的細節(jié)?!?/p>
2018年8月,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完成4.03米大口徑碳化硅反射鏡研制并通過驗收,這是公開報道過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碳化硅單體反射鏡。由此,我國光學系統(tǒng)制造能力躋身國際先進水平,終于不再受制于人。
曾經(jīng)我們只能“近視”
自1609年伽利略發(fā)明天文望遠鏡以來,無論是從地面仰望星空,還是從空間俯瞰大地、縱觀寰宇,想要使望遠鏡的觀測能力不斷提升,都離不開一個關鍵——口徑。
大望遠鏡裝備對反射鏡口徑的需求沒有上限,其上限取決于制造加工能力。對于口徑的“實力”,張學軍舉例,大名鼎鼎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口徑是2.4米,最遠可以觀測到距離地球134億光年的宇宙深處;先進光電望遠鏡口徑3.67米,成功觀測到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的癥結所在。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1米以下口徑空間反射鏡材料一直依賴進口,那時載人航天剛剛起步,急需大口徑反射鏡。張學軍回憶道:“當時歐美都不賣,最后從俄羅斯進口了0.6米直徑的反射鏡?!?/p>
這也是一直卡住我們脖子的問題——在技術封鎖下,我國只能使用直徑1米以下的“小鏡子”?!拔覀円苍鴩L試向歐美國家購買大口徑光學反射鏡,不過被他們以‘戰(zhàn)略物資為由拒絕了。”張學軍透露。
發(fā)展大口徑碳化硅光學制造技術迫在眉睫。
“國家需求很大,我們沒有退路,必須把這條路走通。正是西方國家的技術壁壘和封鎖堅定了我們自主創(chuàng)新的決心。核心技術買不來,一定要走自主研發(fā)的道路!”張學軍說。
四砸失敗鏡坯
買不到又必須用,把長春光機所逼上了自主創(chuàng)新這條路。
為了解決技術瓶頸,長春光機所選擇了一條與國外不同的技術路線——選用碳化硅作為反射鏡材料。碳化硅是制造反射鏡的理想材料,其比剛度是玻璃的4倍,同樣厚度下,抗變形能力比玻璃強4倍?!暗渲苽潆y度極高,所以并不被國際同行看好?!睆垖W軍坦言。
2009年底,長春光機所正式啟動“4米量級高精度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鏡集成制造系統(tǒng)”項目,開始自主研制大口徑高精度非球面反射鏡制造系統(tǒng)。
4米碳化硅反射鏡絕不僅僅是看著炫目,要想能夠實際應用,必須依賴于碳化硅陶瓷鏡坯。所以制造碳化硅反射鏡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將碳化硅粉末燒制成整體的反射鏡鏡坯。張學軍說:“用碳化硅燒制的陶瓷,口徑一旦增大,就容易出現(xiàn)內部缺陷而導致開裂,一度被認為無法突破的口徑極限是1.5米?!?/p>
由于沒有經(jīng)驗,第一塊鏡坯毫無疑問地失敗了。還沒等張學軍看見全貌,團隊已經(jīng)將其敲碎,用破碎的顆粒研究失敗原因,張學軍說:“在數(shù)百個工藝環(huán)節(jié)中,每一個細小的失誤都有可能導致研制失敗。”
項目團隊頂著巨大壓力,反復試驗探索與工藝驗證,先后突破了消失模制作、凝膠注模成型、無應力反應連接等一系列鏡坯制備關鍵技術,2米、2.4米、3米單體碳化硅鏡坯相繼研制成功。
在經(jīng)歷了4次失敗后,2016年,具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4.03米碳化硅反射鏡坯終于新鮮出爐了?!耙淮螣Y需要五六個月,再加上前期準備,整個過程要1年,5次就是5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p>
由“卡片機”變“單反”
鏡坯制造完成后,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加工流程?!盀榱吮WC成像質量,光學系統(tǒng)對反射鏡的面型精度有著苛刻的要求:優(yōu)于20納米?!睆垖W軍打了個比方,這就像對北京市的土地進行平整,要求平整度誤差小于1毫米。
伴隨著成功而來的,是接踵而至的難題:碳化硅硬度僅次于金剛石,其磨削拋光至納米表面精度難度極大。從鏡坯轉變?yōu)榉瓷溏R,需要靠光學加工、改性和鍍膜,不僅國內現(xiàn)有的光學加工設備無法滿足要求,國際上也沒有可引進的此類裝備。
怎么辦?自己干!
張學軍介紹,長春光機所研制出適用于大口徑碳化硅高精度制造的非球面數(shù)控加工中心,采用應力盤拋光、磁流變拋光等組合加工技術,在反射鏡表面鍍制和碳化硅相近的硅改性層,在此基礎上進行精拋光,來達到非球面的制造精度、提升加工效率,實現(xiàn)了加工與檢測技術自主可控。張學軍說:“反射面鍍膜的反射率達到95%以上,整體指標達到望遠系統(tǒng)的要求,這相當于太空探測拍攝的圖片質量,由‘卡片機升級到加了一個高質量成像鏡頭的‘單反相機?!?/p>
至此,碳化硅粉末終于變成了直徑4.03米、重達1.6噸,高剛度、高面形精度的“大鏡子”。
“僅掌握4米反射鏡制造工藝,并不算掌握自主核心技術。”張學軍說,圍繞著大口徑反射鏡制造的工藝路線,一整套完整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加工、檢測裝備也同步開發(fā)完成,大口徑反射鏡制造的全部核心技術已經(jīng)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