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波
摘 要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們覺得歷史有趣,但很難記憶,考試容易丟分。如何提高初中歷史復習效率?本文中,筆者提出了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 指導學生;初中;歷史復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0-0082-01
經常聽同學們說,歷史很有趣,可就是很難記,考試容易失分。通過老師們的閱卷也確實發(fā)現(xiàn)存在這個問題。為此,我就如何指導學生做好初中歷史復習談幾點看法。
一、日常課堂教學中的復習
導入新課前的復習。每堂課教師在講授新課時一般要進行設疑提問,目的是鞏固舊知識,為學習新課打好基礎,達到由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這需同學們在課前回顧上節(jié)課所學知識,一旦教師出題,積極思考,如果回憶不起來,就及時翻閱教材,查找答案。在學生回答,教師訂正時,認真聽講,加深記憶。如學習《唐朝的衰落》一課時,教師問唐朝建于哪一年?開國皇帝是誰?開元盛世出現(xiàn)在哪位皇帝時期?解答了教師的提問,也就把已學內容與要學的知識連在了一起。.
學習新課中復習舊知識。新課中有一些知識與以前學過的有聯(lián)系,教師有時設問,如學習“清初經濟的發(fā)展”中的“康乾盛世”一目時,教師問:我國古代還有哪些清明治世?時間跨度大,涉及三冊教材,這時應注意老師的啟發(fā),“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開皇之治……”順手把它記在教材有關位置,再復習時就很容易記住。
鞏固性復習。主要目的是鞏固課堂內所學的知識,如果你正確、完整地回答了教師的提問,說明你已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重點或難點,就可以轉入下一課的學習。
二、階段性復習
劃分目錄進行復習?,F(xiàn)行中學歷史課本采用“第X課”的形式,每冊約二十七課,大體按時間順序分類敘述,首先是政治史,其次是經濟史,再次是文化史,三部分內容構成一個單元。如“中國歷史”第一冊可分為五個單元:①原始社會;②奴隸社會——夏、商、西周;③社會大變革時期——春秋戰(zhàn)國;④封建社會首次出現(xiàn)大一統(tǒng)——秦漢;⑤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緊扣每課的標題提煉要點進行復習。每一課就是一段歷史,發(fā)生的事件都有其內在的聯(lián)系?!吨袊鴼v史》第三冊第十二課,從甲午中日戰(zhàn)爭到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整個過程內含一種必然的因果關系,主要的知識點可以列出:1894年豐島海戰(zhàn)、《馬關條約》簽訂,1898年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1899年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羅列知識點可以使學生自然地歸納出清政府腐敗無能,總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規(guī)律,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就較容易地記住了。
充分運用大事年表復習。大事年是以年代作經,事件做緯,把零散放在各課的歷史事件按照發(fā)生的先后排列,這些重要年代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它更能體現(xiàn)單元復習的完整性。如《中國歷史》第三冊大事年表中:1894年興中會成立,1895年廣州起義,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1907年鎮(zhèn)南關起義,1911年4月27日黃花崗起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1913年二次革命,1915至1916年護國運動,1917年至1918年護法運動,清晰地表明了孫中山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及維護民主共和所進行的斗爭。
三、歷史知識的總復習
總復習是指期末或中考前的全面復習,它的基本要求是理清歷史基本線索,鞏固基礎知識,培養(yǎng)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對中外歷史能夠融會貫通。復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有:
(一)專題復習法
它是指把相近的知識分門別類,按一個中心羅列出來,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做到深入淺出,曉暢明晰,學生容易記住。如復習“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可以把“中共黨史”作為一個專題,再分成以下幾部分:①黨的重要會議。②各時期的經濟政策。③統(tǒng)一戰(zhàn)線。④武裝斗爭等。有的內容雖涉及兩冊教材,歸納出來后,就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鞏固。
(二)知識網絡法
歷史知識的點、線、面構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絡。“點”就是典型事件,它是歷史基礎知識,它好比歷史發(fā)展這個鏈條中的一環(huán),如香港地區(qū)被英國占領過程較復雜,可以抓住三點:1842年《南京條約》割香港島,1860年《北京條約》割九龍司,1898年強租“新界”,這三點構成了英國侵占中國香港的過程。“線”指反映歷史事件內在聯(lián)系如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這兩件事就是點,它內含曹操想統(tǒng)一全國,促成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面是反映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和封建勢力的過程。兩條線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這個“面”,一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和封建勢力。①1840至1842年鴉片戰(zhàn)爭,②1856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③1883至1885年中法戰(zhàn)爭,④1894至1895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⑤1900至1901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⑥太平天國運動1851至1864年,⑦義和團運動1899年,⑧辛亥革命1911年。可以看出,各知識點串聯(lián)成線,以點帶面,使孤零零的知識形成網絡,歷史概念自然形成。
(三)以人帶事法和以事帶人法
前者指圍繞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串成線索,如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可通過①政治上頒布“推恩令”,②經濟上鹽鐵專營,③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④軍事上攻打匈奴,⑤民族關系方面派張騫出使西域等事跡來反映出當時的興盛局面。后者以歷史事件為主記憶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