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露
【摘要】小組合作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和主要活動方式,但不少小組合作都流于形式,效率低、缺乏技能、合作意識差的問題比較顯著。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技能以及有效的指導都相對缺乏。從“小組合作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提升合作有效性的策略探究”兩個方面,論述如何提升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綜合實踐 小組合作 合作學習 有效性
小組合作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和主要的活動方式,這種活動方式能夠體現(xiàn)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全新教育理念。通過改變在傳統(tǒng)集體教學中師生單向交流的被動局面,促使學生在更加靈活、開放的氛圍中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然而,“愿望是豐滿的,現(xiàn)實是骨感的”,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小組合作都流于形式,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的問題比較顯著。
現(xiàn)實的問題促使我不斷地反?。盒〗M合作效率低、效果差的原因何在,如何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對此,筆者進行了一些分析、思考和探索。
讓我們通過幾個課堂中的例子來看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
(一)缺乏合作意識
案例1:在一次活動中,某小組成員決定合作制作一份手抄報。然而當活動開始時,幾個成員為了誰負責寫字、誰負責畫畫而鬧起了矛盾,最后幾個人不歡而散。結果別的小組干得熱火朝天,而這個小組卻毫無進展,作為老師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可以看出來,這個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意識是比較淡薄的。所謂合作意識,體現(xiàn)在個人對集體的認同,愿意遵守規(guī)定,愿意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愿意服從分配。而現(xiàn)在的學生們受到家庭、社會的影響,競爭意識強烈,自尊心強,彼此之間卻喜歡按各自的意愿活動,一言不合就紛紛“跳槽”“退出”“撂挑子”,最終導致小團隊分崩離析。合作意識的淡漠讓合作學習成了低效、拖沓的代名詞,學生們也就更不愿意采用這種形式,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二)缺乏合作技能
案例2:在一次制定研究計劃的小組學習中,我按慣例布置了任務并詳細講解了計劃表的填寫方法,結果在活動時,我觀察到有的小組幾乎都只有組長在完成表格,剩余的人要么聊天,要么做小動作,整個活動中完全沒有組內的分工、交流、討論、商量的過程,組長一人包辦了這次的任務。結果,組長向我抱怨全是他一個人在完成任務,其他人不幫忙;而其他組員又反駁,認為組長沒有分配他們任務,不知道該干什么。
通過這個事例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開展小組合作時缺乏基本的合作技能。組長不會合理分配任務,組員不懂得向組長提建議,互相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不僅如此,合作學習中需要的其他技能,如傾聽、提問、觀察、評論、解決矛盾等,也并不清楚,遇到問題時,要么“強者”包辦、“弱者”無所事事,要么互相推諉、團隊形同虛設,合作技能的缺乏可見一斑。
(三)缺乏有效的指導
案例3:某次課上,我要求學生圍繞“低碳生活”提出研究問題,然后根據(jù)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分組。一聲令下,課堂頓時吵鬧起來。我本以為學生會很快按要求完成分組,然而事與愿違,那些關系好的學生立即呼朋喚友地聚在一起說話,找不著小組的學生如無頭蒼蠅般在教室里亂竄,還有一些懶散的家伙干脆坐著不動,眼前的這個亂糟糟的課堂頓時讓我不知所措。
這樣的場景,充分說明老師在指導學生分組時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實,對于沉浸于“滿堂灌”的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學生所不熟悉、不習慣的,因此在學習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因此,要想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教師應當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既不包辦代替,也不放任不管,這對于指導老師來說,是很艱巨的任務。
(一)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
良好的合作意識是提升合作學習效果的前提條件,而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要在日常教學中逐步滲透。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其具備個體的歸屬感,才能讓各自的小團體產生凝聚力;其次,要學會欣賞和接受別人,因為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是雙方長處的融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彌補,只有相互認識到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此外,教師也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方法,例如目標共識策略、資源共享策略、評價共擔機制等。
1.目標共識是開展高效小組活動的首要條件,小組成員要達成一致的目標,如研究什么內容、采用什么方法等。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就有了研究的方向,避免小組成員出現(xiàn)南轅北撤的行動。明確的目標猶如指路明燈,在研究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偏差,只要抬頭看看這盞明燈,相信很快能夠得到糾正。
2.資源共享策略體現(xiàn)了小組成員的平等性、互助性、團結性,教師要指導學生共享個人資源,保持無障礙的交流溝通渠道,避免個別學生的“霸權”或“弱勢”,在組內形成公開、公平的合作氛圍。
3.引入“評價共擔”機制就是根據(jù)研究成果,對每個小組成員給予一致的評分,做得好,大家共享榮譽,做得不好,大家共擔批評。雖然某些時候,會引起部分成員的不滿,但更多的是,大家相互信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積極進行溝通,帶領后進的同學一起前進,避免出現(xiàn)團隊合作的“棄兒”“游離者”,也讓每個人在集體榮譽感的督促下更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任務,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同時,教師也要鼓勵競爭,如進行比賽、評比等,在競爭的壓力下,小組的凝聚力更強了,學生們更積極地投入到合作與研究中去了。
(二)選擇合適的學習任務
合作學習有其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活動都適合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忽視這一點,就容易造成個體獨立研究機會的喪失,有時還會影響到研究的進展。我們要避免過多過濫的使用小組合作這一形式,要充分考慮其必要性和適應性,只有讓其運用在合適的場合,才能真正發(fā)揮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三)構建合理的活動小組
我認為,活動小組的構建,應當遵循“自由組合”與“有效指導”相結合的原則?!白杂山M合”的分組方法簡單易行,能夠滿足學生的意愿,但這樣根據(jù)個人喜好構建的小組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人員搭配結構往往不合理,制約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正常開展。此時,指導教師應當發(fā)揮組織協(xié)調的作用,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引導他們合理規(guī)劃小組成員。我認為,有幾個環(huán)節(jié)需要考慮到:
1.適當控制小組規(guī)模
小組合作開展活動是在保證全班學生全員參與的原則下完成的。每個小組一般控制在4~6人為宜,年級越低,人數(shù)應當越少。有的子課題感興趣的同學多達十幾人,而有的子課題感興趣的同學只有2~3人,這時就需要老師動員和調配,適當拆分,以使人數(shù)控制在合理范圍。
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合作技能進行訓練。例如,在教授學生解決矛盾的能力時,首先可以讓他們說明矛盾產生的原因,其次讓他們說出各自的想法及理由,然后引導換位思考,嘗試從他人的角度理解問題,最后鼓勵他們想出合理的解決辦法。隨著各種能力的提升,相信學生們的合作研究也將如魚得水、事半功倍。
(五)強化教師的過程指導
綜合實踐課程指導教師需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協(xié)調者的角色,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要對學生的研究活動密切觀察,采取集中指導和分組指導相結合的辦法,確保學生的合作研究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老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時,不僅要關注活動本身,而且更要關注小組中人的感受和體驗,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為以后各方面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教師應當避免“急躁”的心態(tài),在開展小組合作前要搞清楚幾個問題:什么是真正的小組合作?哪些情況需要用到小組研究?學生會進行小組合作嗎?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只有以更多的耐心來研究小組合作的方式,才能發(fā)揮這種形式的最大功效。
參考文獻:
[1]萬偉.從“合坐”走向合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小組合作問題淺析.當代教育科學,201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