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福
摘 要:漢字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石,書法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財富。良好的書法習字能力不僅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更是鍛煉孩子的毅力與心性,因此,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書法教育,指導學生掌握寫字規(guī)范,提高其審美能力,養(yǎng)成不畏艱難的良好習慣。主要針對書法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實踐展開相應闡述。
關鍵詞:書法教育;小學語文;實踐探究
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依賴多媒體來教育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造成部分孩子從小就失去對書法的興趣,習字能力也變得薄弱,導致未來語文科目學習的困難。這一現狀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育部也在2013年頒布的《中小學生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書法教育理應被重視起來。所以,將書法教育與語文教育互相融合,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提高書寫漢字能力,為其將來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刻不容緩。
一、小學生寫字現狀
通過對小學低中高年級各三個班級書寫情況抽樣調查,分析出了越是往高年級的學生,越是書寫優(yōu)秀率低,這充分體現出書法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實際發(fā)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書寫姿勢不規(guī)范。我們可以經常在課堂教學中看到很多學生都是斜靠或趴在課桌上,又或者眼睛離書本過近,長此以往,不但影響書寫,更是在形成這種不良習慣后難以得到糾正,影響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與進步。
第二,學生不會書寫規(guī)范字。每一個漢字都有其書寫順序和相應格式,一旦書寫筆順和字的間架結構不符合規(guī)范要求,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寫出來的字不是筆畫或多或少,就是字體不成體系,左倒右斜的難以辨認,長此以往更難形成規(guī)范字體。
第三,學生書寫習慣較差。許多的小學生在書寫過程中無法把握相應的書寫節(jié)奏,不是太慢而影響寫作業(yè)和考試規(guī)定時間,就是太快字跡潦草無法識別。這些都會對將來學習生活帶來不少的困擾。
上述問題的出現都說明了書法教育在當下語文教學中仍然不夠受重視。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學科定位不準,同時教育觀念落后、目標不明確。多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口語、閱讀理解、寫作能力,而忽視了基本的書寫能力,導致多數學生缺乏掌握正確書寫漢字的常識;同時教師自身業(yè)務水平也有待提高,大量的媒體軟件交流代替了自己書寫和賞析他人書寫的能力,沒有給自己的學生示范表率作用。學生在外界網絡和學業(yè)壓力的影響下,沒有練習書法的主動性,致使書寫質量低下。這些問題都影響了書法教育難以在語文教學中得到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實施。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書法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書法是漢字的重要呈現形式,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書法教育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書法教育可以使學生逐步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同時構建起文化價值觀,創(chuàng)造文化價值。
其次,書法教育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書法教育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書法時養(yǎng)成不畏困難、不焦躁、有耐性的品質,也有利于學生在感受漢字魅力的同時提升審美價值和鑒賞價值。
最后,書法教育的個性課程使語文課堂更加豐富,擴大了教學模式與方法,同時讓教材更加貼合實際,使學生成為主體。書法教育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接受課本教材內容的同時,形成“字如其人”之類的意識,這不僅是個人書寫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基礎教育的時代需求。
三、書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與實踐策略
(一)加強完善書法教育相關制度建設
課標雖然對小學各學段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掌握漢字的要求,例如對第二階段(3到4年級)學生提出:“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對第三階段(5到6年級)的學生提出:“能用毛筆書寫楷書”,但具體內容都過于寬泛。建議將書法課程加入識字課堂之中,在不脫離語文教學課本的同時給學生接觸書法的機會。重視對書法教材的編寫,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書法基本規(guī)律,分學段進行。完備的書法體系還需要和語文教材同步發(fā)展。
(二)營造良好的書法學習校園氛圍
書法氛圍的營造就是創(chuàng)設一個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書法學習情景,讓學生在這種書法元素的學習環(huán)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并發(fā)生變化。同時校園氛圍的營造要根據學校特色因地制宜,制訂總體規(guī)劃的同時抓住重難點,遵守寓教于樂原則激發(fā)學生的書法興趣,最終讓書法氛圍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如:定期組織軟硬筆書法比賽展示活動;在校園周邊圍墻和綠化休閑區(qū)繪制書法宣傳海報,讓家長及學校到訪者都能感受到書法的傳統(tǒng)文化之美;在教室和樓道櫥窗里張貼一些書法名家畫像、故事和作品,讓全校師生在這種氛圍中受到書法藝術的熏陶。
(三)提升小學語文教師書法教學能力
語文老師作為學生獲取書法知識的直接提供者,其課堂教學水平和方法尤為關鍵,所以需要教師采用更豐富合理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利用多樣教學手段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從審美的角度引導學生觀察漢子的間架結構和用筆方法;使用趣味性教學方法:可以用講述書法家的小故事來增加課堂趣味,將書法教育和勵志德育巧妙滲透于語文課堂。結合多種評價方法: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點評三方評價結合,幫助學生不斷提升書寫能力、自省內化、提高審美能力和總結自我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書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尤為必要,書法能力的提升不僅僅是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還是個人品質養(yǎng)成、審美眼光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針對當下小學生書法學習的現狀問題,全社會都要引起重視,從小培養(yǎng)學生書寫技能,養(yǎng)成良好習慣,為將來發(fā)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伍維鋒.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書法文化教育[A]. 2018年“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8:2.
[2]陳秋宇.書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索[D].廣州大學,2018.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中滲透書法教育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