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傳慶,彭恩蘭,夏 婷,胡奇風,熊 勰
(解放軍第94醫(yī)院腫瘤科,江西 南昌 330002 )
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就中晚期腫瘤而言,是控制病情進展的主要方法。多數(shù)化療藥都有骨髓抑制,表現(xiàn)為三系細胞減少。我院收治的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間167例腫瘤化療后出現(xiàn)Ⅳ度血小板減少,血小板< 25×109·L-1,嚴重危及生命,經(jīng)積極綜合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167例患者中,男113例,女54例;年齡19~77歲;肺癌55例,結(jié)腸癌34例,胃癌20例,惡性淋巴瘤16例,食管癌12例,鼻咽癌9例,宮頸癌7例,軟組織肉瘤7例,乳腺癌4例,卵巢癌3例,所有病例均經(jīng)病理學確診,臨床分期均屬Ⅲ~Ⅳ期,化療前檢查血細胞、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等均正常,KPS評分>70分,化療方案因病種不同而異,化療結(jié)束后定期復查血細胞。
1.2 分度與處置方法血小板減少分度參照WHO抗腫瘤藥急性及亞急性不良反應(yīng)分級標準,本組以血小板計數(shù)為例,以化療后復查最低值判斷,Ⅳ度:血小板<25×109·L-1。處置方法: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ntin,rhTPO)15 000 u·d-1、或300 u·kg-1·d-1皮下注射;成份輸血;靜脈使用止血藥;大劑量皮質(zhì)激素地塞米松磷酸鈉10~20 mg·d-1、靜脈滴注、3~5 d;防治感染、加強護理;強化支持、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密切觀察血液分析各項指標的變化。
1.3 療效判斷及停藥標準顯效:無出血癥狀且血小板數(shù)量恢復正常;良效:無出血癥狀且血小板數(shù)量≥75×109·L-1、或在原有水平基礎(chǔ)上升>50×109·L-1;有效:基本無出血癥狀,血小板數(shù)量≥50×109·L-1、或在原有基本上升數(shù)量>30×109·L-1;無效:未達有效標準或持續(xù)下降。停藥標準 無出血癥狀且血小板數(shù)量≥100×109·L-1。以顯效+良效+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分≤7 d、8~14 d、≥15 d等3個時段觀察療效,≤7 d總有效率45.5%,8~14 d達到73.7%,但≥15 d仍有37例無效(其中2例因大咳血、便血最終死亡),總有效率77.8%,無效率22.2%,死亡率1.2%。見表1。
表1 不同時段療效比較 n
化療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卻十分重要,無論是根治性化療、姑息性化療、新輔助化療,還是術(shù)后輔助化療,很多都需要化療的參與,尤其是對中晚期腫瘤化療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化療藥物無靶向針對性,敵我不分,直接毒殺細胞,因此對正常細胞也同樣殺傷,多數(shù)藥物都有骨髓抑制反應(yīng),特別是對代謝旺盛的骨髓細胞及骨髓造血微環(huán)境易造成強烈損傷,主要表現(xiàn)為白細胞或中性粒細胞減少、血紅蛋白下降、血小板減少,由輕至重臨床分為Ⅰ~Ⅳ度。以血小板減少為例,Ⅳ度血小板減少計數(shù)<25×109·L-1,屬極重度抑制,臨床發(fā)生率約8.5%[1],但后果非常嚴重,血小板是機體的重要凝血因子,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通用毒性標準定義外周血的血小板<75×109·L-1時可增加出血風險[2],<25×109·L-1時有自發(fā)性出血風險,<20×109·L-1時有自發(fā)性出血的高度危險,<10×109·L-1時則有自發(fā)性出血的極高度危險性[3]。極度缺乏將引起皮下、黏膜、內(nèi)臟自發(fā)性出血,發(fā)生率達 63.6%,是導致腫瘤化療相關(guān)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為全身皮下點狀出血、紫斑、牙齦粘黏膜出血、鼻衄、血尿、便血、咳血、嘔血、腦出血及其他臟器出血,危及生命,需采取以下綜合措施。
細胞因子:刺激促使血小板生長成熟、并增強其功能,一旦出現(xiàn)Ⅳ度血小板減少,立即皮下注射rhTPO 15 000 u·d-1、或300 u·kg-1·d-1。rhTPO是一種新的促血小板生長因子,通過與其特異性受體結(jié)合,參與巨核細胞增殖、分化、成熟,分裂成有功能的血小板,同時rhTPO也作用于早期干細胞,擴大巨核祖細胞池,促進干細胞進入增殖周期[5]。本組分≤7 d、8~14 d、≥15 d等3個時段觀察療效,≤7 d總有效率45.5%、8~14 d總有效率73.7%、≥15 d再上升幅度不明顯,只有77.8%,仍有37例無效,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病情兇險,預后不良,本組2例因呼吸道或消化道大出血最終死亡。化療致血小板減少低谷通常在第10~12天,而rhTPO提升血小板減少峰值恰在用藥后12 d,因此化療后使用不能有效預防血小板低谷,臨床醫(yī)師認為對于有血小板減少史者應(yīng)采用更早的給藥方案,即化療前注射可能效果更好[6],刺激生長為緊急救治的首要舉措。
成份輸血:輸注血小板是治療化療后血小板減少是引起出血最為有效的方法,也是最直接的補充手段,一直補充至安全范圍以上,可有效降低出血風險。有研究認為<10×109·L-1時即需輸注,實際臨床中有出血癥狀者即使血小板>25×109·L-1亦需輸注,但多次輸注后容易出現(xiàn)同種異型血小板抗體,導致繼發(fā)性輸注無效[7-8],這也是部分病例反復輸注而效果不好的原因。由于其不針對根本原因,僅是暫時緩解,且因輸血反應(yīng)、血源性感染、血源緊張、費用偏高等影響[9-10]。理論上可以在化療前分離自身外周血中的血小板,待化療結(jié)束后再回輸,能起到較好效果,技術(shù)上無障礙,但在實際臨床中難以操作。
止血治療:當血小板計數(shù)<25×109·L-1時凝血因子趨于耗盡,全身臟器均有自發(fā)性出血可能,應(yīng)及時使用止血藥,如合并皮下出血、牙齦出血、咳血、便血、腦出血時,應(yīng)積極靜脈使用較高強度止血藥,少數(shù)病例因短時間內(nèi)凝血機制衰竭,甚至來不及用止血藥即大出血致循環(huán)衰竭或顱內(nèi)大出血死亡。
糖皮質(zhì)激素:臨床常用地塞米松磷酸鈉10~20 mg靜脈滴注,每天1次,直至≥75×109·L-1,糖皮質(zhì)激素能夠提升骨髓增強造血功能,促進造血細胞增殖,促使骨髓巨核細胞成熟,大劑量激素可使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增多,濃度升高,凝血時間縮短,升高血小板,有效改善化療后骨髓抑制[11-12]。對PLT減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免疫源性血小板減小性紫癜等也有不同程度療效,同時還具調(diào)節(jié)免疫、減少破壞、抑制異常凋亡等作用[13-14]。
防治感染、隔離保護:Ⅳ度血小板減少同時多合并重度白細胞減少或中性粒細胞缺乏,機體抵抗能力已基本喪失或完全喪失,感染率明顯上升且極為嚴重[15-16],必須盡早靜脈使用抗菌素預防或治療感染,粒細胞缺乏也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7],嚴重影響后續(xù)治療、延遲化療、降低療效。因此盡可能采取隔離保護措施、加強護理,減少交叉感染。
強化支持營養(yǎng)、強化免疫系統(tǒng)功能重建,提升免疫能力、避免有創(chuàng)操作,密切觀察血液指標變化,綜合處置有利于病情更好恢復。
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是臨床常見的劑量限制性不良反應(yīng),導致藥物劑量下調(diào)或延遲化療時間,甚至終止化療,從而影響療效和生存[18]。在rhTPO之前臨床一直使用重組人白介素-11,其作用機制是直接刺激造血干細胞和巨核祖細胞增殖,誘導其分化成熟,增加體內(nèi)血小板生成,但對其功能無明顯改善,且因其心臟毒性而受影響[19-20]。rhTPO是目前治療化療相關(guān)性血小板減少的最有效藥物,使用方便,療效確切,既可治療也可預防,已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盡管如此對化療相關(guān)性血小板減少有較好防治措施,但化療前準確評估風險仍然重要,選擇合適的方案和劑量,重視保護骨髓功能,及時調(diào)整劑量,降低相關(guān)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