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摘要:本文針對新時代高校文學教學改革的意義進行剖析,結合高校文學教學現狀,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舉辦文體活動和延伸課外內容的途徑,目的在于提升高校文學教學水平,加快高校文學教學改革進程。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文學? ?教學方法
在教學體制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很多高校的教育模式都進行了調整,以響應國家號召。與此同時,教學模式的改革,為高校文學教學增添了更多地活力。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探究高校文學教學改革途徑,對提升高校文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新時代高校文學教學改革的意義
首先,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文學教學開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所有教學內容都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文體活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充分激發(fā)自身的學習潛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高校培養(yǎng)綜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拓寬學生視野。傳統高校的文學教學內容多集中在經典作品解析,對新時代作品涉及較少。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內容的途徑變寬,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類比的方法進行作品解讀,向學生推薦同類型寫作手法、表達思想的當代文學作品,使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備得到提升,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最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維持學習狀態(tài)的重要動力來源。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利用新型的課堂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可以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
二、高校文學教學現狀
(一)教學內容寬泛
目前高校所使用的文學教材內容涵蓋內容較多,包括古詩詞、現代散文、文言文、短篇小說等[1]。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跳躍性較大,無法細致研究某一類型作品的寫作風格、寫作手法和寫作技巧,導致學生能力停留在較淺的學習層面,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評價時,無法發(fā)表針對性見解。部分高校在設計文學教材內容時,對教學目標沒有明確的定位,只是一味填充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導致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課堂教學效果下降。
(二)教學方法單一
部分高校教師在進行文學課程教學時,仍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即教師將課堂知識內容一次性灌輸給學生,與學生的課堂互動較少。即使學生中途產生了文學問題,教師也是跳過討論的步驟,直接告知學生結果,使學生無法享受到探索的樂趣。長此以往,學生不再參與課程教學,高校文學教學效果逐步下降。另外,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造成課堂教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三)作品時代感強
高校在制定高校文學課堂教學內容時,多選擇經典文學作品作為鑒賞材料。此類作品是當時時代背景的真實寫照,大部分學生對當時的寫作背景了解較少,無法透徹理解作品表達的深層含義。并且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無法深入解析作品的時代背景,造成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不足,無法理解同類型作品。例如,學生在賞析《羊脂球》短篇小說時,作品的表層意思是講解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糾葛,但深層含義是作者莫泊桑對病態(tài)社會的諷刺,是極具諷刺意義的作品。
(四)課外延伸較少
高校文學教學的課時相對較少,需要學習的內容較多。對此教師在進行文學課程教學時,只能采取重點講解課程內容,對內容的課外延伸較少,加上網絡可以提供的信息較為復雜,如果沒有教師的針對性指導,學生容易迷失在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丟失自我判斷意識。
三、新時代高校文學教學改革的途徑
(一)整合教學內容
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整合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明確高校文學教學目標,而且能夠針對性提高大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2]。例如,某高校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高校文學數據庫。在構建過程中,主要從數據篩選和數據整理兩方面進行。該校與其他高校進行合作,引進其他高校的優(yōu)秀課程體系,結合目前高校教學情況,制定數據庫目錄,根據目錄進行作品篩選,以時代為維度構建作品數據庫。在作品篩選的過程中,該校適當引入當代網絡的優(yōu)秀作品,對文筆水平較差、觀念扭曲的作品進行剔除,確保高校作品數據庫信息觀念的正確性。在進行作品整理時,對于每部作品都需要進行小目錄分類,目錄中羅列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時代背景等內容,使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深層次理解作品,提升學生的作品鑒賞能力。在完成高校數據庫構建后,該高校在每學期文學教學中,以思想為主線制定教學題材,使學生在完成文學作品學習后,思想可以得到進一步磨煉,借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對提升高校文學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3]。例如,某高校教師在進行文學課程教學時,根據作品類型選擇翻轉課堂、微課、問題引領式等方法進行文學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是教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作業(yè),由學生自主完成簡單知識點學習,借此增加課堂互動時間的教學方法。該方法主要應用于中長篇小說的學習當中,教師可以將作品背景和作者寫作背景作為課前作業(yè)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對作品能夠有初步的認知,在進行教學時,教師以代入式方法讓學生融入作品當時的時代背景中,使學生能夠更快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微課是教師根據知識點內容設置短視頻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文言文作品鑒賞中。古代文人會賦予同一詞匯不同的含義,也是學生鑒賞文言文的難點,教師可以借助短視頻對某一語氣詞、疊詞、感嘆詞進行總結,讓學生可以針對性進行知識點學習,借此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問題引領式是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由淺至深的設置課程問題,使學生可以根據問題引導自主完成課程內容學習的方法。該方法可以穿插在任何作品鑒賞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所設計的問題能夠滿足課程教學目標。另外,在完成課程內容學習后,教師需要對課程知識點進行梳理,使學生的學習印象更加清晰,增加學生的課程記憶。
(三)舉辦文體活動
大學生已經具備較高的主觀判斷意識,對文學作品有著自己的見解。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舉辦文體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例如,某高校在每學期都會舉辦美文征集大賽,征文內容題材不限,要求觀點新穎、思想正確。為了激勵更多的學生參加活動,學校設置了獎學金項目,對于獲獎選手均可以獲得不同等級的獎學金。為了避免學生抄襲,該校統一要求學生上交電子文檔,對于重復率超過15%的作品直接排除,對滿足參賽要求的作品,委派校內的優(yōu)秀教師進行評選,從中篩選出優(yōu)秀作品。對于獲獎名單,該校會在校園網和學校光榮榜上進行公布,作品也會上傳到校園網上供學生閱讀。另外,該校在每學期末都會舉行作品匯演,每個專業(yè)推選兩個參賽作品,作品可以是話劇、音樂劇、舞臺劇,對于成功晉級的作品,可以獲得大學生活動中心表演的資格。參加競賽的學生為了提高作品的重現度,會深入了解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中心思想,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激發(fā),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備。除此之外,該校教師在完成階段性教學后,會在班級組織辯論賽,根據鑒賞作品篩選辯論觀點,借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教學氣氛。
(四)延伸課外內容
高校課堂中能夠鑒賞的作品數量相對有限,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延伸課外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知識積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某高校教師在完成《一根水做的繩子》作品鑒賞后,對該作品內容進行延伸。《一根水做的繩子》主要講解了一段凄婉的師生戀故事,女主阿香在十六歲時愛上了自己的老師李貌,認定李貌就是自己一生的丈夫,但在追愛的過程中,阿香受盡了苦難,等待了一生也沒有實現與愛人廝守的愿望。“水做的繩子”是指兩個主人公的愛情命運像水一般,雖然連接著彼此,但是不能觸碰,輕微的拉扯繩子都會斷掉。該校教師采用類比的方式向學生推薦《邊城》這一部作品,作品發(fā)生在與世無爭的湘西,女主翠翠在端午節(jié)愛上了男主儺送,但爺爺卻誤認為翠翠的心上人是天保,本應長相廝守的二人,由于天保的死變得撲朔迷離,作品結尾是儺送離開家鄉(xiāng)參軍,而翠翠在河邊渡船等待愛人的歸來。教師通過類比的方法,向學生推薦同類型作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知識儲備。
四、結語
綜上所述,整合教學內容可以明確高校文學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學習印象,舉辦文體活動可以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延伸課外內容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在新時代背景下改革高校文學教學,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促進大學生全方面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房麗娜.高校法語文學教學改革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85.
[2]鄧妙慈.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芻議[J].學周刊,2019,(02):9-10.
[3]劉璇.試論生態(tài)文明時代高校英語文學的教學改革[J].英語教師,2018,(09):19-20+27.
(作者單位:邵陽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