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妍
摘要:隨著中阿兩國的不斷往來,兩國之間的關系不斷發(fā)展,交際也越來越緊密。在兩國進行溝通和交往的同時,言語行為無疑是一個十分引起重視的問題?!霸谑裁礃拥膱龊鲜褂檬裁礃拥恼Z言”這直接關系到交際雙方是否可以正常交流以及達到交際的目的,完成交際這個過程。阿拉伯語中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應用特點,清晰地剖析阿拉伯人會話含義的主要特征、文化語境和宗教因素對阿拉伯人日常生活的言語行為有著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分析探究阿拉伯人的言語行為,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理解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與阿拉伯國家進行往來。
關鍵詞:阿拉伯語;言語行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一、語用學
語用學是一門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學問,用來研究在適用領域中的語言現(xiàn)象。語用學的概念首先是美國哲學家C.W.莫里斯 (1901~1979)和R.卡納普(1891~1970)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提出的。莫里斯認為符號學包括句法學、語義學和語用學。60年代,英國哲學家J.L.奧斯?。?912~1960)和J.塞爾勒先后發(fā)表了“語言行為”的理論; 美國語用學家P.格賴斯提出了“會話中合作原則”的理論。以上三個學者的貢獻使語用學從概念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語用學概要一書中指出:“在眾多的語用學定義中,有兩個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個是意義,另一個是語境?!?/p>
阿拉伯語言學者很早就重視該語言的語用特點。古代阿拉伯學者對語言的運用,遣詞造句以及說話者和聽者與語境之間的關系的描述非常準確,對阿拉伯語話語交際的特點、語境、非語言因素等特有的語用學理論已是古代阿拉伯哲學、修辭學、邏輯學、句法學、教法學共同關注的交叉學科,非沒有冠以“語用學”這一名稱或?qū)⑵渥鳛榘⒗Z語言學領域的術語,但有關阿拉伯語語用思想在阿拉伯學術界很早就有了。
二、語境與得體性原則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社會上的一切都可能成為語言的語境?!闭Z言是人類所特有的交際和思維的工具,那么人類本身的一切也都可能成為語言的語境。“例如:交際目的、交際場合、交際對象等這些都可歸為語境。語境并不僅限于臨時的交際場合,它應該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既包括話題、前提和上下文,也包括交際雙方的身份、交際雙方的文化水平、社會地位、相互關系、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還可以擴大為說某種語言的民族或群體生活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上述的種種因素實際都可歸為文化因素。
交際效果的好壞優(yōu)劣受到語言材料和表現(xiàn)手段的影響,也要依據(jù)其是否符合狹義和廣義的語境,是否切合具體交際情景來判斷,亦即依其是否得體為標準。
王希杰指出:“得體性是評價話語好壞的最重要的標準,也是決定話語表達效果最重要的因素?!?/p>
“交際活動是社會的人、文化的人、心理的人的一種雙向交流活動。交際活動中的各種問題都離不開交際主體,交際效果其實就是文化的、心理的價值評價?!暗皿w性”原則,歸根到底,是交際活動中的主體——社會的人、文化的人——的社會文化心理的價值評價。對語言材料和語言運用方式的一種主觀評價,一種集體的有意識的或者是無意識的評價?!币簿褪钦f,對不同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同樣的修辭素材,同樣的修辭方式,其得體性與否的主觀評價、心理評價可能存在差異。
“得體性”原則的突出代表是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禮貌理論是一種保全公眾形象進行的一種交際策略,該理論解釋了人們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禮貌通常被理解為交際參與者為了建立、維護或者改善人際關系而采取的策略問題,或策略引發(fā)的一種人際效果,所以禮貌也是人際關系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Lakoff、Leech、Brown和Levinson等代表人物利用合作原則、言語行為等理論等,分析禮貌的言語表現(xiàn)和策略使用。Lakoff提出了三條禮貌規(guī)則:第一,不要強加于人,針對的是權勢關系不對等的交際雙方;第二,給對方留有余地,針對的是權勢關系對等的交際雙方;第三,讓對方感覺良好,針對的是親朋好友。這三條規(guī)則適用于不同的語境條件。
會話含義由字面意義同語境的結(jié)合通過語用規(guī)則而推導出一種間接的隱性意義,人們使用會話含義的動機是為了維護禮貌、不損傷他人的面子。在言語交際中,會話含義具有雙重功能,即作為禮貌的一種有效手段在言語交際中起到的緩和劑和加強語氣的作用。會話含義正反兩面的雙重性體現(xiàn)在會話含義的功能具有委婉或強硬,平淡或新奇。語境為會話含義的產(chǎn)生和其功能的發(fā)揮提供了必要條件。
對阿拉伯人而言,禮貌理論體現(xiàn)的較為突出,它不僅是一種宗教禮儀和交際策略,有時或許也是以獲取利益和價值為目的。阿拉伯人在尋求他人幫助或有所求時,往往喜歡用大量的恭維之詞做鋪墊,而他們自身也比較喜歡被他人頌揚和恭維。
阿拉伯人非常注重面子,在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取舍上,為了不傷及他人的面子或為了避免交際中的沖突,他們更注重禮貌原則,他們常常將一切無法預知或決定的事情歸于安拉,通過這種獨特的客套方式或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言語能夠很容易地拉近彼此的距離,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
三、問候語中反映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問候語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產(chǎn)生的重要語言習慣,問候語是人類語言文明的最好體現(xiàn),同時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禮貌用語。見面問好,早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告別道安,早已經(jīng)存在于每一個角落。禮貌是文明的象征,成功的交際,需要說話得體,舉止文明。
阿拉伯人的言語行為中伊斯蘭宗教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伊斯蘭教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核心與基礎,伊斯蘭教信仰對阿拉伯民族的精神生活、思維方式、社會制度與風俗習慣等都有深入的影響。就阿拉伯人在言語行為而言,其中體現(xiàn)的宗教參數(shù)很多,使用的范圍也很廣。如見面相互問候時,雙方先要表達對神的贊美,在表達承諾、發(fā)誓等言語行為時也是如此。
參考文獻:
1.國少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研究——文化語言學視角》,時事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唐雪梅,馬吉德:《阿拉伯語陳述句和非陳述句地語用功能研究》,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
3. 王希杰:《修辭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4.冉永平、黃旭:《人際關系的語用學研究》,外語教學,2019年3月第40卷第2期。
5. 馬吉德:《阿拉伯語語用含義與言語行為研究——以納吉布·馬哈福茲小說《始與末》為例》,安徽文學。
6.陳融:《阿拉伯語的禮貌語言》外國語[J]1989年,第6期:第23-26頁。
7.王新謙:《禮貌原則及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