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春
摘要:在落實素質教育的過程之中,學生的良性成長和發(fā)展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提高自身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促進學生的全方位成長,許多初中開始積極開展不同形式的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保障體育教學的合理比重,讓學生在體育活動參與的過程之中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本文以體育教學之中的田徑訓練為分析對象,了解這一體育形式的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以期為提高初中體育教學質量和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
一、引言
作為初中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科目,體育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終身鍛煉的行為習慣意義重大,學術界和理論界也曾明確提出,體育教學符合素質教育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本質要求,能夠為學生的良性成長和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在初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之中田徑訓練的難度偏大,對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因此該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的控制尤為關鍵,老師需要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加強對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合理控制,充分體現(xiàn)田徑教學的作用及優(yōu)勢。
二、影響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的因素
從上文的相關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與其他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相比,田徑訓練的難度偏高,內容比較復雜,極易受到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其中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的控制最為關鍵,老師除了需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落實不同的教學工作任務之外,還需要注重訓練量以及訓練強度的分析及解讀,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保障教育教學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
(一)社會因素
為了積極貫徹我國的教育方針以及教學計劃,許多初中學校以體育教學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著眼于田徑訓練的實質條件,通過對田徑運動員培養(yǎng)要求以及成長規(guī)律的分析及研究來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向。田徑訓練所涉及的內容比較復雜,對個人綜合素養(yǎng)以及體育技能的提升和培養(yǎng)尤為關鍵,但是從目前來看,社會各界還沒有意識到田徑運動的重要價值,缺乏一定的關注度,另外學校也沒有積極的利用不同的宣傳途徑以及手段落實田徑訓練的宣傳工作,學生缺乏一定的參與積極性以及學習熱情,實質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呈現(xiàn)不斷下降的趨勢,許多學生的田徑訓練水平以及綜合技能與前期的教育教學目標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有一部分家長過于關注學生應試成績的提升,無視體育教學和活動,因此在與孩子進行互動時沒有鼓勵孩子主動參與不同的體育訓練項目,這一點導致學校田徑訓練工作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另外學術界和理論界也曾明確提出,家長的錯誤思想不僅嚴重制約了我國素質教育的大力落實,還導致學校在落實體育田徑訓練活動的過程之中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只關注簡單的體育知識教學,學生難以在參與田徑訓練的過程之中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三)體育教師因素
盡管我素質教育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個人的社會生活實踐經(jīng)驗不足,外加上田徑訓練的難度和強度偏高,因此在體育老師的恰當引導必不可少。體育老師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經(jīng)驗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及訓練的水平。有一部分老師沒有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直接以簡單的教學模式為主體,忽略了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結合,無法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之下落實針對性的教學實踐活動。
三、初中體育教學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控制策略
為了擺脫上文之中所存在的各類不足,盡量避免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的負面影響,在初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之中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學校都必須要意識到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的重要性,以強度和訓練量的控制為著眼點和立足點,保障學生能夠在一個更加自由且寬松的學習氛圍之下主動參與不同的田徑訓練活動。
(一)完善田徑訓練制度
一個完善的訓練制度和教育教學框架能夠有效的體現(xiàn)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一致性和可持續(xù)性。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直接影響了體育教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沒有根據(jù)這一課程教學的實際要求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和課程比重,最終導致學生參與體育項目的機會偏少。其中田徑訓練教師需要注重課程內容的協(xié)調安排,了解學生自主學習與田徑訓練之間的相關性,關注教學實踐活動的管理及協(xié)調,通過完善現(xiàn)有的田徑訓練制度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依據(jù)。在課堂教學實踐時老師需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成長規(guī)律以及接受訓練的最大程度,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田徑訓練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身體潛能,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要求以及差異性調整田徑訓練的教學方向,保障教學的針對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二)確保訓練長度以及訓練量的適度性
田徑訓練的內容比較復雜,訓練難度偏高,對學生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其中訓練強度以及訓練量的控制則顯得尤為關鍵。為了讓學生在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引導之下主動參與不同的田徑運動項目,老師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特長為出發(fā)點,關注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的相關要求,以體育知識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學習為基礎,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從更為微觀的角度來看,老師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專長,以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原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靈敏性、彈跳能力以及長跑速度,盡量避免田徑項目對學生身體造成的傷害以及負面影響。
(三)確保訓練長度以及訓練量的結構性
老師除了需要關注學生體育技能的培養(yǎng)及提升之外,還應該將更多適度性、有趣性的訓練內容融入其中,了解每個學生的身體狀況,關注訓練量的合理控制及管理。其中田徑訓練的內容比較復雜,如果訓練強度過大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會產生許多的后遺癥。老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最大負荷安排不同的教學實踐活動,盡量避免學生產生逆反情緒和排斥心理,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四、結語
在初中體育教學的過程之中,田徑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分析及研究尤為關鍵,老師需要了解不同田徑訓練內容和形式之間的差別以及共同之處,針對性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向,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研究的過程之中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掌握田徑訓練的技巧和精髓。
參考文獻
[1]程學良. 初中體育教學田徑訓練強度與訓練量分析[J]. 當代體育科技, 2018, 8(31):38-39.
[2]龍先斌. 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的強度與訓練量分析[J]. 神州, 2017(20):122-122.
[3]胡順風. 淺談初中體育教學中田徑訓練強度及訓練量的有效策略[J]. 田徑, 2019(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