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妮
【摘要】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淵遠歷史,遼闊的地域孕育著眾多有悠久歷史的民族,與此緊密聯(lián)系的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根。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標志,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中國各地域、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的發(fā)展進步。民俗文化已然成為了一種態(tài)度、一種情懷、一種精神。在我們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涉及民俗文化的元素,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與民俗文化有機結合,將會更好地幫助我們分析人物,理解課文。
【關鍵詞】 ?民俗文化 語文教學 滲透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3-033-01
一、民俗文化對文本的文學價值
(一)豐滿人物形象
在文章中民俗文化的描寫內容可以豐滿人物的形象。一部文學類作品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或各種人物描寫方法,或景物描寫,或情節(jié)的展開。而適當?shù)膶γ袼孜幕拿鑼懸部梢允谷宋镄蜗罅⑵饋?,更好的展示烘托人物的性格發(fā)展。這種民間信仰習俗在《故鄉(xiāng)》中就有所體現(xiàn),少年閏土脖子上的銀項圈,中年閏土后來只要了香爐和燭臺,這些是父輩們的美好愿望和閏土自己對生活的寄托,也大抵只能這樣了。少年閏土的敏捷活潑與中年閏土的麻木內向形成鮮明的對白,這些民間習俗的描繪就是對舊中國社會的一種反思。但這些民俗也成為一種文化,一種信仰,成為了一種美好一直延續(xù)著。
(二)直抒作者情懷
中國社會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民族凝聚力長久不衰,文化源遠流長,積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我們地大物博,物產(chǎn)豐富,民族眾多,民俗積淀厚重。如茶般醇香,如酒般醉人。我們沒有理由不驕傲,不自豪。很多作者在文章中反映不同時期、不同社會、不同民族、不同區(qū)域的民俗文化特點,直抒熱愛與贊美之情。
(三)營造文章意境
營造一篇文章的意境,不是只有詩詞歌賦,不是只有美倫美奐的詞藻,也不是只有切膚的主題,那些充滿文化底蘊的民俗文化同樣使文章充滿美感,那些承載著深厚地域文化的民俗也托起了一篇文章的意境,清新淡雅或凝重濃厚。
二、課本中民俗文化滲透的載體
(一)課本中的經(jīng)典現(xiàn)代文
我們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yōu)秀的篇目都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描寫。不論是大師的名篇還是一些小隨筆,民俗文化滲透其中都會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歷史,熱愛祖國和民族。例如汪曾祺《端午的鴨蛋》一文,幽默風趣,文白兼具,再加上文中有著濃郁地方特色的描繪讀來趣味盎然,又親切樸實。那些端午時掛在身上的鴨蛋絡子,飯桌上一盤盤的“紅菜“,酒香濃烈的雄黃酒,無一不透著江浙的地方氣息。很多經(jīng)典作品如:《故鄉(xiāng)》、《蘆花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春酒》等都能在文中看到民俗文化的滲透,既加深了同學們對作品的理解,也使文中人物更加個性化,揭示了作品的主題。
(二)課本中的經(jīng)典古詩文
古代詩詞應該是承載民俗文化最早最多的載體了。民俗文化本就從歷史中來,從生活中積淀,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古詩詞的厚重感也就更多的滲透著民俗文化了?!短一ㄔ从洝贰赌咎m詩》中都有古人傳統(tǒng)習俗的呈現(xiàn)。更多詩詞文中“月”“梅”“菊”“梧桐”等無不表現(xiàn)著各種古時先人們的民俗風情,出游賞景、重陽登高、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也讓我們傳承至今,一個個節(jié)日,一個個習俗積淀成了文化,是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成為了凝聚后一輩的精神財富。這些作品讓后來的年輕一輩更加清楚的認識:那些傳統(tǒng)習俗,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是扎根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的,是我們必須傳承和保護的。
三、民俗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行動
(一)對教師而言,要注重提升有關民俗文化的素養(yǎng)
語文教師必須閱讀學習有關傳統(tǒng)文化的專著,提升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素養(yǎng),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學生。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布置有關的活動任務,就能實現(xiàn)民俗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目標,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民俗文化的熱情。
(二)對學生而言,配合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課內外活動
1.在語文課堂滲透鄉(xiāng)土文化,在比較中加深理解。語文課堂教學環(huán)境、氛圍是最具有人文氣息的,將語文教材內容和鄉(xiāng)土文化相結合,適度地把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引入語文教學,這樣不僅拓展了教材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還給學生打開了一扇“生活化語文”的窗口。如在教學《云南的歌會》一文中,我在引課與拓展時把我們中山的“咸水歌”加進去,讓學生學者唱幾句,通過比較,通過說唱,學生不僅對課文內容更加熟悉,更加深了對我們鄉(xiāng)土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2.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挖掘民俗文化,在體驗中領悟精神。
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實踐活動必須要把“知”與“行”有效結合起來。為了加深對民俗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嘗試圍繞民俗文化開展“專題性研究學習”。如讓學生動手搜集、整理古今文化名人的成長故事;如緊扣時令文化節(jié)日,進行相關的作文訓練;如開展一些小課題研究活動,深度了解當?shù)匚幕说奈幕瘍r值。
結束語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國家在向前發(fā)展的進程中,我們應該正視民俗文化的意義。在語文教學中要借助民俗文化的素材去理解課文,要有意識的去挖掘民俗文化的內容去深層的理解課文,更好地解讀整個文學作品。更要從課堂走向課外,利用民俗文化重親情、重人倫、重禮儀等特點,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習慣,行為習慣,真正的尊重民俗文化,自覺的維護民俗文化。激發(fā)學生們愛家鄉(xiāng)家祖國,激發(fā)社會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民族精神。好好地利用好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的描繪,讓語文課堂增彩,讓文人素養(yǎng)放光。
[ 參 ?考 ?文 ?獻 ]
[1]王虹.地方文化融入語文課程的訴求及其價值[J].教育導刊,2013(10):64-67.
[2]臧勝楠.論語文課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學策略[J].教育文化論壇,2013,5(0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