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穎
有人說:“崖山之后無中國,明亡之后無華夏。”這自然是無稽之談。但當前,走在中國街頭,四處彌漫的大多是外來文化的脂粉氣味,而在日本、韓國卻到處流著中華文化的淡香。其實,不是中華文明消失了,我相信只要人們信奉禮義廉恥、禮樂詩書,即使服飾不同,文明也不會斷流,最多不過是輝煌與暗淡之分。確實,如今我們這一代青年人,越發(fā)不懂珍惜老祖宗賦予我們的寶物,讓文明暗淡在了外來文化之下。
我認為,我們?nèi)狈Φ氖菍χ腥A文化的自信,認為外來的總是好的。曾經(jīng),我也非常迷信外來文化,但在與宋詞結(jié)緣后,在潛移默化之中,我的看法改變了。
“只有美丑并立,雅俗同分的時代,才能夠如此妖嬈?!彼纬且粋€自由但也任性,開闊但也禁錮,舒適但也離亂的朝代。有人比喻宋詞為玉蘭,清幽高雅;有人認為宋詞是橄欖,生澀卻回味雋永,但我總覺情花更為貼切。它將宋朝凝霜合露的園中風情占盡,將塵世浮名,沙場征途,江湖義氣皆融為一體。讓我感慨于面冷心熱,內(nèi)藏忠魂的包拯;驚嘆于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岳飛;欽佩于風塵難沒,俠女本色的嚴蕊……
在文化的百花園里,各類文化群芳斗艷,許多花努力向上,將花朵努力開得嬌艷欲滴,讓人忍不住地被它吸了魂去;有些花則相反,它拼命往下扎根,努力汲取大地的精華,卻被那些嬌艷的花掩住了身體,人們不易發(fā)現(xiàn)。中華文化之花便是后者,拿宋詞這朵情花來說吧,宋詞之情花,開得似乎淡雅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實則每一朵花上都長滿了刺,它的美不在表面;許多人更愿意去采外表美麗的花,卻忽視了它。但也總有那些不愿隨波逐流的人愿采情花,從此他們便中了這情花之毒,深深地被其迷了心竅。每一朵情花,每一根毒刺,都曾汲取了上千年的中華歷史養(yǎng)分,一旦被刺中,怎不讓人一往情深?無數(shù)中了這情花之毒的學者、文人、先賢,甚至外國學者都得出共識:“愿用生命交換宋朝那些流年?!?/p>
其實宋詞離我們很近。李清照的詞《如夢令》中的“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秦觀《鵲橋仙》中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直白的句子,仿佛與鄰家少女的對話。
我慶幸與宋詞的邂逅,它不僅帶我認識了不一樣的民族英雄岳飛,不一樣的一代名妓李師師,不一樣的山賊草寇宋江,更讓我在春風化雨中傳承了華夏文明。
我也希望我們這一代能及早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折下這朵情花,讓它千年的芳香繼續(xù)沐浴我們這一代人。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皆被外國人采走后才來空折枝。
(指導教師? 石?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