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寧寧
概 要:本文在文藝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總結提煉出繪本心理學的概念。為了進一步闡述繪本心理學理念,本文主要從繪本符號系統(tǒng)發(fā)生作用的規(guī)律和創(chuàng)作過程所遵循的機制兩方面展開論述,帶領讀者從中體會繪本創(chuàng)作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繪本心理學,字畫共生,繪本創(chuàng)作,效應機制
一、繪本與繪本心理學
“繪本”一詞引自日本。在日文語境中,繪本這種藝術形式起源于江戶初期以古典小說插圖為開端的通俗插圖讀物,也即插圖畫本。①作為文字符號的“繪本”一詞,在歷經翻譯的國別流轉和流行接受影響之后,學界在其定義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看法。本文所論述的“繪本”概念,主要立足于瑞士比較文學學者Maria Nikolajeva和美國學者Carole Scot關于此問題的界定,即繪本是文字語言和視覺圖片的相互關系來實現(xiàn)故事敘述的圖書類型,尤其強調圖片在故事完整性上的重要作用。②
結合繪本文學研究現(xiàn)狀,基于文藝心理學關于文藝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主要理念,在關于繪本的創(chuàng)作藝術方面提出繪本心理學的概念。從寓言心理學觀念引申出來的繪本心理學,主要內容包括在評價繪本時能夠重點關注作為繪本基礎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以及繪本借以發(fā)生作用的機制。
事實上,以藝術心理學的知識來考察兒童繪本的敘事藝術,并不是首創(chuàng)。培利·諾德曼所著的《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就集中討論了圖畫書的觀者、版式風格、視覺客體、圖文關系和敘事節(jié)奏等內容,并采納藝術視知覺、符號學、讀者接受理論的指導,從中思考兒童在閱讀繪本過程當中的心理機制。③
二、字畫共生的符號系統(tǒng)
索緒爾和皮爾斯的符號學系統(tǒng),④在關于語言符號方面的闡述是,“從心理方面看,思想離開了詞的表達,只是一團沒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渾然之物”⑤。換言之,對于文本創(chuàng)作的研究需要立足于掌握作為文本意義傳達基礎的符號系統(tǒng)。
而傳達繪本意蘊的語言符號,主要包含語言文字符號和圖像符號兩種最基礎的表意符號。從繪本載體呈現(xiàn)給受眾的閱讀效果來看,文圖兩種異質符碼的效果表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性。語言文字符號與圖像符號相比,對于信息的呈現(xiàn)明顯不夠直觀,需要調動讀者對于實在的感知才能實現(xiàn)預定目標。此外,圖像和文字兩種符號之間還體現(xiàn)出互文共生的關系。具體可表現(xiàn)為以圖豐文和以文醒圖。⑥
以作品開頭的“他缺了一角”為例,此時正是讀者對于作品形象感知的初步環(huán)節(jié),讀者結合標題的《缺失的一角》,對文字符號信息加工后可以得出,角色“他”失去一角的感知,但對于角色的具體定位仍舊存在一定的疑問。這個“他”,可以是缺了一角的桌子,缺了一角的尺子,亦或是其他意象。而這一疑問,在圖畫形象中便可以得到解答——“他”是一個缺失了一角的圓。通過結合文字及圖畫信息,讀者得到關于角色的概化形象,亦可以從中解讀到作者想表達的關于角色定位的完整信息。
三、繪本創(chuàng)作的效應機制
繪本雖有擬人繪本與真人繪本之分⑦,但創(chuàng)作者在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為了更大程度地獲得讀者的認同,都不約而同遵循一定的基本規(guī)律,也就是繪本語言符號發(fā)揮作用的機制。這一方面尤其會受到兒童心理狀態(tài)及其需求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以繪本中文字語言的使用為例,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受眾的接受程度與喜好,創(chuàng)作者選用的字體形態(tài)與語言表達也會呈現(xiàn)一定的區(qū)別。一般來說,字體應該盡量能夠配合文章的感情色彩,配合插畫的內容及色調。在特殊情況下,為了配合某一特定故事或繪本插畫的獨特風格,作者會通過反復調整文字的大小、間距及透明度等,從而讓整體效果能喚起兒童的審美愉悅感受。此外,也會根據(jù)繪本中插畫畫面的特殊要求,嘗試用一些圖形化的文字,只求增強童趣和吸引兒童的閱讀重點和意識。⑧
除考慮到受眾心理狀態(tài)對文本閱讀效果的影響,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繪本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繪本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文藝文本,同時具有文藝文本的一些特性。即創(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作品細節(jié)設置、留白處理、對比襯托等等藝術手法,提高其審美藝術價值。
在繪本《失落的一角》系列中,創(chuàng)作者在文本情境中突出了“失落與圓滿”的意涵并借此延伸出了一定程度的啟示意義。創(chuàng)作者圍繞“失落向圓滿”的主線創(chuàng)設了兩個不同的階段的角色狀態(tài),即缺失了一角的圓,與尋回一角成為圓滿的圓。作者的創(chuàng)作巧思,正是通過對這兩個狀態(tài)下角色表現(xiàn)的刻畫來傳達設計表意的。
四、繪本心理學的研究價值
繪本以其圖文結合的特點成為當代新的視覺藝術,⑨同時也是兒童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兒童通過對繪本的審美閱讀,為其今后的審美體驗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此外,繪本面對的對象不僅局限于兒童。成人很可能會從繪本中發(fā)現(xiàn)新的審美視角與審美趣味。對繪本心理學的探究,或許能為當代繪本創(chuàng)作提供新的可參考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曾艷.中國當代流行繪本研究,蘇州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08.
[2]Maria Nikolajeva,Carole Scott(2000):How picture books Work.
[3][加]培利·諾德曼.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楊茂秀等譯.臺北: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2010.
[4]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6(138).
[5][瑞士]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57).
[6]蔡云:繪本的美學特征及其流行傳播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7]韓映虹,楊紅:擬人繪本和真人繪本對幼兒人格教育效果的影響:一項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的國外心理學實驗的啟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
[8]王靈云:基于心理學的兒童繪本創(chuàng)作研究,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
[9]潘一靜:藝術心理學視角下的兒童繪本研究——以<可愛的鼠小弟>為例,大眾文藝,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