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萍
摘? 要:當前世界的趨勢是全球化、多元化,而且,在文化層次上,尊重多元融合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在多元化不可逆轉的趨勢下,外國詩歌以其獨特的風格席卷了中國。所以,想要中國文化立足于文化之林中,我們就要做到“知己知彼”,既要了解異國情調和外文素養(yǎng),還要做到積極探索和與時俱進。結合實際的教學現(xiàn)狀,筆者認為,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外國詩歌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積極地致力于探索外國詩歌教學創(chuàng)新,以滿足學生的文化好奇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文化品位。
關鍵詞: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技巧;風格特征;讀寫結合
外國詩歌歷來有各種意象銜接的方法,以短小、凝練的方式,表達了詩人豐沛的情感,這種作品也被視為是最純粹、最有表現(xiàn)力的文學樣式。但是在實際中,外國詩歌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短板,不僅是受到了學生認知方面的限制,還受到了教師教學方法方面的影響。那么如何才能改進詩歌教學,以實現(xiàn)更高的教學效率呢?以下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從“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認識異域文化”“對比影視創(chuàng)作,賞析風格特征”“重視讀寫結合,掌握創(chuàng)作技巧”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認識異域文化
詩人的人生經歷奠定了他應該寫出什么東西、應該如何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自我認知,即創(chuàng)作背景影響著創(chuàng)作思路和創(chuàng)作風格。此外,眾所周知,在外國文學史中,形成了許多的流派,這些流派都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風格和藝術特征。因此,詩歌鑒賞必須要研究詩人的人生經歷,以便于認識作品、認識創(chuàng)作風格,甚至是認識異域文化。
在教學波德萊爾的《應和》時,我告之學生:在一八四八年法國爆發(fā)了革命之后,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失去了前期的熱情和銳氣,強調以“科學的精神”追求更精確的描寫和純客觀的分析。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19世紀后葉的法國,當時人民普遍地出現(xiàn)了壓抑和惶惑,表現(xiàn)為生活的焦慮、精神的空虛、欲望的沉淪。作者波德萊爾不愿意受到家庭對他的束縛,帶著豐厚的遺產放浪形骸、標新立異,于高傲憂郁之間,種種輕蔑正統(tǒng),所以才有了他的眾多作品,這篇課文就是其眾名作之一??梢姡捎眠@種方法,可以讓學生理解當時詩人為什么能寫出這種“反?!钡募炎鳎约袄斫猱敃r西方“象征主義”的來由??傊?,在課堂上,可以先讓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這既可以幫助了解作者,也可以作為認識異域文化的重要方法。
二、對比影視創(chuàng)作,賞析風格特征
對比才能看出作品的好壞。在教學詩歌作品時,其創(chuàng)作風格在一定程度上與影視創(chuàng)作類似,對比單調、抽象的詩歌,影視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就顯得直觀形象了。利用這一特點來輔助鑒賞詩歌風格,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在學習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時,我告訴學生這首詩是從視角的變化上來體現(xiàn)人與自然融合一體感覺的,具體的就是從“峰頂的上空”到“樹梢、鳥兒”再到“人”,在空間上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為了讓學生理解這種視角變化的惟妙惟肖之特色,我用多媒體播放了《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由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小女孩跟雷諾飾演的“殺手”之間的對話。在這個視頻中,小女孩讓殺手替他報仇,殺手不肯;接著小女孩要求租用他的槍,殺手依然不肯;最后小女孩想著自殺。就在子彈快要出膛的剎那,觀眾才越來越能感受到女孩的絕望和殺手的猶豫。這其中起到主要作用的還是女孩身后的背景,最開始是一面墻和一扇窗戶,接著只剩一扇窗戶,到最后只剩下女孩的臉龐。從“廣角”到長焦,空間的壓縮,導致觀眾壓抑的情緒跟著導演一塊走,這既是拍攝的“小動作”,也是導演的“大智慧”。結合這個視頻,學生才能理解到《漫游者的夜歌》雖然僅僅幾句話,意象也是零零散散,卻為何成為了歌德抒情詩的絕唱。我告訴他們,成就一首詩的,可能就在于詩人“匠心”的構造。總之,在教學外國詩歌時,可以結合不同風格或者是不同體裁的作品,通過對比創(chuàng)作手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以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三、重視讀寫結合,掌握創(chuàng)作技巧
在實際的外國詩歌教學中,學生要明白外國作品之所以編排在教材之中,一定有其閃光之處。學生要先欣賞外國詩歌成功之處,而后根據作品適當地進行“專題練習”,以便于他們創(chuàng)作出高水平的詩作。
比如在學完《西風頌》后,我要求學生能夠進行仿寫練習,先讓他們仔細精讀這首詩歌,讓學生能夠清楚地理解,這首詩使用了“夸張的比喻”“復沓的句式”等創(chuàng)作技巧,于是我建議學生能夠對這些技巧進行針對性的練習。比如:學生寫出了“在黑暗的旅途,那明媚的光芒,指引我正確的航線,像是沉溺在大海中的孩子,終于找到了依靠”;還有的學生寫出“我仍在擺脫,這困乏的生機,用天空的湛藍,作微笑,用鳥兒的鳴叫,作說辭,用林間的曦光,作希望……”。這樣將讀與寫結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創(chuàng)作技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間接提升其詩歌鑒賞力。
綜上所述,詩歌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沉淀的結晶,可反映其民族變遷發(fā)展的軌跡,有豐富的文學和社會價值。而且,外國詩歌有其獨特的閃光之處,學生應當端正學習態(tài)度,發(fā)掘出其中豐厚的人文素養(yǎng),擴展自身的視野,進而構建更健康的價值觀,因為這是外國詩歌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
參考文獻:
[1]李娟. 高中語文外國詩歌教學方法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10.
[2]侯艷玲. 高中語文外國詩歌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