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菊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并理解詩歌內容。
2.讀悟杜詩的沉郁頓挫。
3.揣摩詩歌語言,體會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生命情懷。
4.培養(yǎng)學生胸懷天下、愛國愛人的品格。
【教學重點】
朗讀品味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生命情懷。
【教學難點】
賞析理解重點詞句,品悟生命之美。
【教法學法】
誦讀討論,小組競答,互助探究。
【教學輔助】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聯(lián)猜人,設懸導入
多媒體出示對聯(lián):
詩史數(shù)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
請同學們讀讀這副對聯(lián),猜猜寫的是哪個人?(杜甫)
二、競說作者,互補背景
1.我知道的杜甫(小組競答,相互補充)。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唐代詩人,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曾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可惜“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最后因貧病而逝于一小舟。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憂國憂民,胸懷天下,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
杜甫43歲時,“安史之亂”爆發(fā),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他和百姓一起流浪逃亡,飽受戰(zhàn)亂之苦,寫下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如《春望》、“三吏”、“三別”等。[1]
經(jīng)歷了被俘、逃亡、貶職之后,杜甫對現(xiàn)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jīng)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于公元760年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2]其實就是一座茅屋,漂泊的杜甫一家總算有了棲身之所。但是,八月秋風甚是無情,竟然掀去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長夜沾濕,詩人無眠,感慨吟詩,得千古傳誦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老師設問,學生探討,進入文本。
秋風無情,吹破了詩人暫且容身的茅屋,是多么揪心的事情!詩人卻要歌詩一首,這是為何?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又傳達了詩人怎樣的生命情懷?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去聆聽詩人的心音。
三、朗讀詩歌,感知詩意
1.教師配音頻視頻范讀,學生沉入詩歌的意境之中,感受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多媒體播放《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音頻、視頻: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全體學生朗讀,把握詩行的節(jié)奏、重讀及韻律。例如: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風、卷、大庇、天下、俱、死亦足等重讀)
3.一個學生一段串讀課文,聽、讀時想象畫面,感受文中意象的作用。
4.請學生用四字詞語給每節(jié)詩歌加一個小標題。(討論后板書:秋風破屋頑童抱茅夜雨難眠期盼大廈)(鼓勵學生多角度擬標題)
四、賞讀詩句,共鳴生命
(一)秋風不解詩人愁
1.“破屋”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誰?(秋風)
2.“自古逢秋悲寂寥”,“何事秋風悲畫扇”,秋風向來多事、不解人意,文中的秋風給你什么樣的感覺?你從文中的哪些詞語讀出來的?
(1)請根據(jù)第一節(jié)詩的內容,在“秋風”一詞的前面加上一個恰當?shù)脑~語構成偏正短語“__的秋風”,并闡述理由。
分析:學生會選擇“無情”“肆虐”“猛烈”“兇猛”“猖狂”等詞語,然后讓學生找出作者在詩中描寫秋風的詞語——怒號,讓學生把第一句改為“八月秋高風無情(或肆虐、猛烈、兇猛、猖狂等)”,并與原文比較,討論“怒號”一詞在文中的表達效果——說明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等,弄清“怒號”的擬人化用法是最形象生動的。由此,明了詩詞“練字”的魅力。
3.追問:哪些動詞渲染了風的威力?(卷、飛、渡、灑、掛、罥、飄轉)
這節(ji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痛惜)
4.肆虐的秋風把茅草都刮到哪兒去了?(江郊、長林梢、塘坳)
(二)無知群童抱茅去
1.你覺得南村孩童是怎樣的人?他們?yōu)槭裁匆ё哌@些茅草?
引導學生結合背景競答明確:他們本身也是一群窮孩子,抱茅草蓋自家的破茅屋或回家當柴燒;也可能是孩童調皮。但是更應重視深層原因——國難家貧的社會現(xiàn)實。與其說杜甫氣孩子們頑皮不懂事,不如說杜甫恨動亂的社會造成百姓貧困、給百姓帶來災難。
2.杜甫阻止群童了嗎?他為什么不去追回茅草?
3.從詩人對待群童的態(tài)度可見他是“歸來倚杖自嘆息”,他嘆息什么?這一句的語氣和節(jié)奏應該怎樣讀?
討論明確:一嘆自己之悲苦,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呢;二嘆周圍人的窮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居無定所的人;三嘆戰(zhàn)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應該用嘆息的聲音讀出來:歸來/倚杖/自——嘆——息——。
(三)屋漏偏逢連夜雨
1.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1)這一節(ji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床頭屋漏,雨腳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慘的氛圍,也烘托了詩人愁苦黯淡的心境。
(2)面對這重重的不幸——秋風破屋,茅草被盜,大雨連綿,屋漏床濕,長夜難徹——假如面對如此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是什么樣的心境?會有什么樣的想法?而詩人的表現(xiàn)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嗎?(讓學生換位思考,在探討中明了面對苦難時自己的生命觀)
(四)廣廈千萬庇寒士
1.學生齊聲誦讀最后一節(jié),感受詩人的生命情懷和人生愿望。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在漏雨的破茅屋中徹夜難眠的杜甫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3.為了這個愿望,杜甫愿意付出什么?
小組探討明確:杜甫的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飽經(jīng)磨難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zhàn)亂中的整個國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國。甚至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甘愿犧牲自己,這是何等恢弘的氣度,何等博大的襟懷,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詞:“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保ò鍟?/p>
4.這首詩呈現(xiàn)詩人怎樣的生命情懷?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寧愿“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人格和憂國憂民的生命情懷。前三節(jié)是寫實式的敘事,傾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最后一節(jié)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節(jié)的層層鋪敘,為最后一節(jié)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展示了生命力量。
五、拓展詩句,深厚生命
1.拓展積累: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杜甫的生命博大深厚。你能說出杜甫其它表達愛國之情的詩句嗎?大家還記得其他詩人傳達愛國情懷的詩句嗎?
學生小組競答明確——杜甫愛國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永懷五百字》)不眠憂站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龍馬關山北,初聞涕泗流。(《登岳陽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其他詩人愛國詩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王昌齡《出塞》)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自題小像》)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2.各抒己見,暢談生命:結合杜甫的生命觀談談自己的認識。
3.教師綜合學生所談闡發(fā)自己的見解:杜甫的詩閃耀著人性之光,是一曲沉郁頓挫的生命旋律。杜甫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偉大在于,他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人民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林則徐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別林斯基指出:“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北环龔吞与x,為官又棄官,“三年饑走荒山道”的杜甫通過自身的悲苦,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的不幸。在這無情秋雨襲擊的寒夜里,詩人獨坐床頭、仰天長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何等的胸懷?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偉大生命情懷無不打動我們每一屆的學子,誦讀他的詩,盡管沉郁,卻令人血脈噴張。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愿天下無饑寒”的白居易、“先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偉大的生命之源汩汩流淌,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胸懷黎民蒼生,執(zhí)著追求至高至美的理想!今天我們讀杜甫的詩,仰視先人的崇高理想,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有光和力的民族是充滿希望的,我為我們的中華民族自豪!我也希望我們每一個生命體充滿光和力!因為我們十三億個體聚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六、作業(yè)布置
1.背誦整首詩,感悟詩人滾燙的生命熱情。
2.課后讀杜甫其它詩作,進一步體悟詩人的生命情懷。
七、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破屋頑童抱茅夜雨難眠期盼大廈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推己及人——憂國憂民
杜甫
人性之光——生命之力
八、教學反思
本課最大的收獲就是引導學生小組競答,互助探究,深入解讀詩歌,解讀作者,發(fā)現(xiàn)詩歌語言中閃爍的人性之光和生命力量,潤物有聲地進行生命教育。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一首用血淚寫就的詩篇,字字催人淚下。杜甫一生坎坷多難,居無定所,曾衣不得暖,食不能飽,遍嘗人世艱辛。亂世磨礪了他,也造就了他,因此他成為了今日“詩圣”?!鞍嗽虑锔唢L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痹娙溯氜D顛簸,苦心蓋造了一座茅屋,好不容易告別了天為宇、地為床的日子,本想安享幾日寧靜。不料,八月秋到,狂風怒吼,這座茅屋經(jīng)受不了風雨的侵襲,在風中顫巍,詩人近乎絕望地倚杖屋前,無助地低吟。他說那茅草灑落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如果不是高掛在樹梢,還有弄下來的可能;如果不是飄轉至深塘,也還有收回來的希望??裳鍪字Ω?、俯身潭深,杜甫沉默了,回轉年邁的身體,想收拾收拾路邊散落的茅草!可回首處,南村群童正抱著茅草飛奔而去。他們是“欺我老無力”呢,居然當著“我”的面作盜賊。本想大聲呼斥,可卻“唇焦口燥呼不得”,連最無力的“抵抗”也無法實現(xiàn)。老邁的詩人回到破茅屋,倚杖嘆息,想傾訴這番遭遇,可眼觀四壁,唯有孤孑的自己。茅屋已破,若風漸停,大雨不至也好,可“屋漏偏逢連夜雨”。還未等詩人回過神來,狂風驟停,云色如墨,凄冷的感覺早已襲上身來,回身拉扯一下棉被,詩人再次絕望了,“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棉被因時日過久,早已涼硬得如同冰凍的鐵塊了,還有幾處因孩子睡相不好而踢開了大大小小的洞。夜間,雨腳如麻,“長夜沾濕”,“我”將何以入睡呢?此時,詩人推己及人,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lián)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沽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fā)出深沉的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杜甫在這首詩里不僅描寫了他個人的痛苦,而且通過描寫他自身的痛苦來表現(xiàn)“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詩人愿以一己之身,承擔天下所有苦難而為天下寒士大聲疾呼。杜甫偉大,即在此處——在于他所綻放的人性之光,所迸發(fā)出的生命力量!“詩圣”之稱,亦緣于此![3]
教學此詩,老師、學生產(chǎn)生了生命情感的共鳴。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一課一得,此堂課旨在讀詩明詩,共鳴生命,沒有把教學目標放在詩歌鑒賞的方法指導上,而是在文本解讀中巧妙滲透杜詩的“沉郁頓挫”,并融入生命教育。
教學共生,這堂課沒有偏重老師解讀,而是老師導引,學生競答,共同探究,相互探討,師生共議,構設了生生共生、師生共生的課堂佳境。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學科帶頭人專項重點課題“古詩詞教學中的生命教育研究”(課題編號:18ZXZD020)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關于杜甫的簡歷和關于他的詩簡介》,https:// wenda.so.com/q/1387978685067196?src=140。
[2]《關于杜甫資料和他平生寫的詩》,https://wen? da.so.com/q/1447899733726054。
[3]樂云、黃鳴主編:《唐宋詩鑒賞辭典》,崇文書局,2015年,第163頁。
(作者單位:江西省廣昌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