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效;京劇;兒行千里母擔憂
新課標指出,音樂教育因以審美為核心,學習體驗和感知力度、速度、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旋律、調(diào)式等音樂表現(xiàn)要素。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簡單的表演歌劇、音樂劇、京劇或其他戲曲、曲藝片段。①在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中京劇教學則是被忽略的內(nèi)容。本文就以京劇《兒行千里母擔憂》為例,進行京劇教唱的探討。
一、新課程標準中京劇教學目標的理解
中國戲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漫步“梨園”,不僅可以領略百花齊放的絢麗多姿,還能感悟到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精髓。希望學生通過參與戲曲音樂的藝術活動,領悟到戲曲藝術的美,并能發(fā)揚傳頌。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要求學生能跟隨范唱演唱《兒行千里母擔憂》,掌握有板無眼的節(jié)拍特點,并能背唱其中的片段,進一步感受京劇唱腔的特點、韻味與特有魅力。②
二、例析京劇教學《兒行千里母擔憂》
下面以《兒行千里母擔憂》為例,談一些京劇教學的經(jīng)驗:
京劇唱段《兒行千里母擔憂》是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梨園漫步》中的演唱曲目,和其他單元不同的是,這是一首京劇老生唱段。在本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我直接采用了范唱的方法,將本段京劇演唱一遍。這樣開門見山的導入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學生和京劇之間的距離,學生不再覺得京劇是陽春白雪遙不可及,也沒有想想中的那樣難唱。學生用熱烈的掌聲向我回應,有些學生已經(jīng)開始學習唱段漢字發(fā)音。
1、唱段背景講解
《兒行千里母擔憂》是一首著名的原汁原味的京劇老生唱段,唱詞情感真摯發(fā)自肺腑?!秲盒星Ю锬笓鷳n》是京劇《三家店》中秦瓊的一個唱段,隋末,靠山王楊林因程咬金等聚義瓦崗,命差官羅周將秦瓊提至登州問罪。押解途中,夜宿于三家店。羅周夜間怕秦瓊跑掉,用繩子將秦瓊掉在店里。秦瓊被吊,身心難受,心情愁悶,思念自己的結義兄弟,發(fā)出陣陣嘆息。羅周為羅藝(羅成父子)的養(yǎng)子,聽秦瓊在嘆息中道出羅成姓名,羅周才知道與秦瓊為姑表親,二人店中認親。此時瓦崗寨的史大奈奉命來探,店中遇秦、羅,共同定計,由秦瓊修書,史帶回音信,約定八月十五日,由秦瓊羅周為內(nèi)應,瓦崗寨攻打登州。此段又名《男起解》、《秦瓊發(fā)配》。
2、唱段發(fā)音修改
《兒行千里母擔憂》這一唱段屬于傳統(tǒng)戲。也就是說我們的吐字和發(fā)音方面有一個小小的變化,不是按照普通話來念的。需要湖廣音(應是以武漢話為中心的及其周圍地區(qū)的湖北語音)、中州韻(以北方話為基礎)。湖廣音,也就是吐字方面要和湖北的口音是有相似之處;其中韻味要有河南的韻味。在學唱前我先按照戲曲要求的發(fā)音與韻味逐句演唱,讓學生找出其中與普通話發(fā)音不同的字。
師生共同找出唱段中的“上口字”和尖字:
將(ziang)身兒來至在大街(jiai)口,
尊一聲(shen)過往賓朋(pong)聽(tin)從頭:
一不是響馬并(bin)賊(ze)寇,
二不是歹人(那)把城(chen)偷。
楊林與我(now)來爭(zen)(吶)斗,
因此上發(fā)配到登(den)州。
舍不得太爺?shù)亩髑椋╟ing)厚,
舍不得衙役們眾班頭;
實難舍街(jiai)坊四鄰與我的好(呃)朋(pong)友,
舍不得老娘(呃)白(be)了頭。
娘生兒(n-er)連心(cin)肉,
兒行千(cian)里母擔憂。
兒想(siang)娘親(cin)難叩首,
娘想兒來淚(lvei)雙(shu-ang)流。
眼見得紅日(r-i)墜落在西(s-i)山后,
叫一聲解差把店投。
3、有感情的朗讀戲文
京劇的唱腔是要求字正腔圓、依字行腔,能夠讀準漢字發(fā)音是學唱的前提和基礎。唱段中“娘生兒連心肉,兒行千里母擔憂。兒想娘親難叩首,娘想兒來淚雙流?!鄙羁痰拿枥L了秦瓊對母親的思念,請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將情感內(nèi)化,想象成自己對母親的思念,有助于演唱時情感的表達。
4、京劇學唱
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教師多次示范讓學生跟著模唱。在學生學唱的時候找出不同并予以改正。在唱的時候提示學生唱準每個字的發(fā)音、對準每一句的氣口、打板演唱唱準節(jié)奏,尋找唱京劇的感覺。熟練以后很伴奏演唱。
5、表演唱
單純的演唱不足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和演唱的熱情,加入簡單的京劇動作和道具讓學生覺得新奇又好玩,在表演的同時能更好的體會京劇的韻味,唱好京劇唱段。
例如:老生的胡子——鬢口,當我一拿出鬢口后學生的好奇心瞬間被點燃,積極踴躍的舉手要求嘗試表演。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革新,讓文化知識以迅猛的速度傳播和發(fā)展。初中生的眼界被進一步擴大,學生不單單滿足對京劇的欣賞,更希望自己去演唱。通過《兒行千里母擔憂》唱段的學習讓學生真正近距離感受、了解了京劇。同時也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了了解、傳播、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教學參考資料教師用書·七年級(下)》;江蘇省地質(zhì)測繪院印刷廠2013年38頁。
作者簡介:
姓名:崔子露;出生年月:1987.7;性別:女;籍貫:江蘇連云港;最高學歷:本科;最高學位:學士;職稱:中二;研究方向:音樂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