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娟 韋丹茜
[摘 要] 為了解青少年浪漫關系的現狀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使用浪漫關系問卷、一般健康問卷(GHQ-20)對303名處在青春期的職校生進行調查。發(fā)現:青少年浪漫關系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均為中等偏上;青少年浪漫關系在性別、是否獨生、不同成長環(huán)境等人口學背景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年級間差異不顯著;浪漫關系高水平組和低水平組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焦慮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性別青少年的浪漫關系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關系存在差別:男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憂郁與浪漫關系顯著相關,且顯著預測其浪漫關系;女生的自我肯定與浪漫關系顯著相關,且顯著預測其浪漫關系。建議:針對青少年個體在浪漫關系中不同的需求特點因材施教,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青少年浪漫關系的良性發(fā)展,并依此幫助青少年有效應對同一性危機。
[關鍵詞]浪漫關系;心理健康;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志碼]A
蘇格拉底曾說:“人性不可能找到一個比愛欲更好的助手”。愛欲是個體達到心理健康的內在動力,浪漫關系是愛欲中的一種重要關系。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與網絡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下,青少年本人因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原因對浪漫關系產生了必然需求。浪漫關系(romantic relationship)是指自愿交往的雙方以表達喜愛,已發(fā)生或期望發(fā)生性行為為特征的心理關系。國外有研究發(fā)現16-19歲的青少年中有近一半已處于浪漫關系之中。[1]近年來,浪漫關系成為青少年心理研究的前沿課題,對青少年而言,其早期浪漫關系與后期浪漫關系有質的不同。早期浪漫關系屬于一種同伴之愛,與友誼關系密切;而青少年后期的浪漫關系是一種包含親密、承諾和性愛的強烈情感。[2]Hazan和Shaver認為,浪漫關系也是一種依戀關系,這種情侶之間親密的戀愛關系與嬰兒期的依戀關系有一定的相似性,是一種成人的依戀關系。[3]多項研究表明,浪漫關系作為青少年時期社會關系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影響個體發(fā)展和健康的一個重要潛在因素[4],是個體獲得幸福的基礎[5]。
在青少年中,職校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恰好處于青春期中后期,正經歷著通過不同情境的嘗試形成自我的同一性,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需要更多的外界支持和引導;另一方面,他們中大多數人因為學業(yè)成績原因沒有上普通高中,而在不理想的成績背后,通常還伴隨有特殊留守經歷、家庭經濟困難、品行問題等處境不利問題,種種原因使得他們獲得社會、家庭的關注有限,心理上的需求更是難以滿足。有研究發(fā)現,職校生的心理健康總指數低于普通高中生和重點高中生[6],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個體身體的快速發(fā)育和性意識的覺醒會激發(fā)他們對早期浪漫關系的向往和追求,在這一過程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會影響浪漫關系的發(fā)展,究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體如何影響浪漫關系?本研究以青少年群體中的職校生為研究對象,了解其浪漫關系的現狀特征,并探究心理健康與浪漫關系之間的關系,以此充實青少年關于浪漫主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引導青少年獲得積極的浪漫經驗,為其獲得幸福打下良好基礎提供理論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廣西南寧3所職業(yè)學校中隨機抽取303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樣本情況:男生139人,女生164人;獨生子女52人,非獨生251人;一年級110人,二年級98人,三年級95人;成長環(huán)境來自城市46人,縣鎮(zhèn)56人,農村201人;文史類103人,理工類198人(缺失2人數據)。
(二)研究工具
1.浪漫關系問卷[7]
問卷參考了Armsden 和Greenberg(1987)為了評量青少年依戀品質而根據Bowlby的依戀理論編制的“父母與同伴依戀問卷”(IPPA),以及相關量表中的幾個條目編制而成。該問卷共28條項目四個維度:溝通、信任、親密、激情。每個項目從“從未如此”到“總是如此”計1~5分。該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921,分半信度0.910,重測信度為0.915。量表適用于10-20歲的青少年群體。
2.一般健康問卷GHQ-20(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8]
原為Goldberg編制,后由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訂。共20個項目,含自我肯定、憂郁、焦慮3個分量表,采用0,1計分方式。自我肯定分數越高,憂郁和焦慮得分越低,表示心理越健康。心理健康的總分是將憂郁和焦慮的分數反向后再與自我肯定分數相加。問卷的內部一致性在0.60~0.83,其分量表的效標關聯效度在0.32~0.67,符合心理學的測量要求。
(三)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
二、研究結果
(一)青少年浪漫關系和心理健康現狀描述
青少年浪漫關系和心理健康及各維度的平均得分及標準差如表1所示。
浪漫關系量表為1-5級記分,心理健康為0,1記分。從表1看,浪漫關系及其各維度的得分均超過了3分,為中等偏上,表明青少年在這一時期的浪漫關系體驗狀況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得分也中等偏上,其中自我肯定得分超過0.5,焦慮水平偏低,憂郁水平低,心理健康總體情況良好。
(二)不同人口學背景的青少年浪漫關系比較
表2顯示,在性別這一變量上,除了 激情維度上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外,其他維度和浪漫關系總均分均無顯著性別差異。在是否獨生子女這一變量上,獨生子女的親密、激情維度及浪漫關系得分均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不同年級的浪漫關系及四個維度得分均沒有顯著差異。從成長環(huán)境分析,除激情外,溝通、信任、親密等三個維度及浪漫關系得分都存在顯著差異,經事后檢驗可知,這些差異均是由于城市學生的得分顯著高于農村學生(P<0.01)所致,縣鎮(zhèn)學生的浪漫關系及各維度與城市學生、農村學生都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不同水平浪漫關系的心理健康程度比較
將浪漫關系總分排名前27%的確定為高分組,排名后27%的確定為低分組,對這兩組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程度進行差異比較,所得結果見表3。浪漫關系高分組學生的焦慮得分要顯著低于低分組的得分,高分組心理健康得分顯著高于低分組得分,在自我肯定和憂郁維度的差異不顯著。
(四)男女生浪漫關系的回歸分析結果
1.性別與心理健康在浪漫關系上的交互作用檢驗
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兩性大腦與生俱來的差異,男女在兩性關系上呈現出極大的差異,尤其是在受到荷爾蒙強烈刺激的青春期階段[9],青少年恰恰處于青春后期,故先檢驗性別是否會對心理健康與浪漫關系之間的關系產生影響。將自我肯定、憂郁、焦慮三個維度分別以得分排名的27%,73%為界線,劃分為低、中、高三個水平,并檢驗與性別變量對浪漫關系的交互作用,結果見圖1。由圖1可知,青少年的自我肯定、憂郁程度與其浪漫關系的發(fā)展曲線存在比較明顯的性別差異,男生在自我肯定偏高和偏低時都會更傾向去發(fā)展浪漫關系,而女生的浪漫關系則與自我肯定程度成正比;女生的憂郁程度對其浪漫關系發(fā)展的影響相對男生而言較小,男生隨著憂郁程度升高越不傾向于去發(fā)展浪漫關系;而在焦慮維度上,男女生的焦慮程度與浪漫關系之間的曲線斜率差別不大,發(fā)展趨勢大致相同。
2.心理健康與浪漫關系的相關分析及回歸分析結果
根據性別與心理健康交互作用的分析結果,本研究將分性別對青少年的浪漫關系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進行分析,結果見表4。男生與女生的浪漫關系與心理健康之間相關呈現出不同特點。 男生的浪漫關系和各維度與心理健康及其憂郁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與其他維度均為正相關但不顯著。對女生來說,浪漫關系與自我肯定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憂郁呈負相關但不顯著,與焦慮和心理健康為正相關但不顯著。
進一步區(qū)分男女性別,分別引入人口特征(年級、專業(yè))、家庭特征(是否貧困生、是否獨生子女、是否有留守經歷、成長環(huán)境)做自變量納入模型1,模型2 中再加入自我肯定、憂郁、焦慮,以浪漫 關系作為因變量進行分層回歸。其中人口特征變量和家庭特征變量為分類變量,需轉化為虛擬變量(分別以一年級、理工類、非貧困生、非獨生子女、無留守經歷、農村為參照,設為0)。其中男生線性回歸顯著(F=2.599,P<0.01),調整后預測力達到11%。在城市成長的男生浪漫關系水平顯著比在農村成長的男生高,達到了1.4倍,其憂郁情況對浪漫關系水平也有顯著影響。
由于表5中女生的層次回歸方程不顯著(F =1.568,P>0.05),但在表4中,看到女生的浪漫關系和心理健康中的自我肯定這一維度有顯著相關,為進一步探討心理健康維度對浪漫關系是否有預測,以心理健康中的各維度作為自變量,浪漫關系作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回歸。自我肯定進入回歸方程,差異顯著(F =5.446,P<0.05),表明自我肯定對浪漫關系有顯著預測效應,預測力為3.3%。(見表6)
三、討論與分析
(一)不同人口學背景的青少年浪漫關系結果分析
本研究中男女青少年在浪漫關系的激情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別差異,男生的激情顯著高于女生。其原因可能與男女的生物性特點有關,男性荷爾蒙在青春期暴漲,青春期過后,男性體內的睪丸激素是女性的20倍,男性很容易產生性沖動,常常把一些表示友誼的暗示誤解為性的內容,[9]浪漫關系中的激情就是指個體強烈渴望與另外一個人成為一個統(tǒng)一體的性的內驅力,因此在浪漫關系中,男生激情明顯高于女學生并不奇怪。獨生子女浪漫關系的親密和激情程度都要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家中沒有同輩的兄弟姐妹,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會促使他們向家庭成員之外的同伴群體尋求無法從父母方獲得的情感或支持等,浪漫關系對象也成為了獲得情感體驗、投入激情的主要對象之一。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除激情以外的浪漫關系及其他各維度上均表現為前者顯著高于后者,這或許是兩個群體之間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技巧的差異所致。
(二)不同水平浪漫關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差異分析
青少年正處于個體的青春后期階段,浪漫關系隨著其身心發(fā)育的過程產生,成為青春期相較于童年期不同的特點之一。在我國家長和教師的傳統(tǒng)意識中,往往片面地認為青少年浪漫關系的發(fā)展不僅對其學業(yè)成績有消極影響,還會對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造成危害,因此在青春期階段的學生戀愛成為了教師和家長嚴防死守的重地。本研究發(fā)現,高分組的浪漫關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分顯著高于低分組浪漫關系,而焦慮程度則恰好相反。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期的浪漫關系質量與其心理社會性發(fā)展有關,建立并擁有高質量的浪漫關系與雙方交往中積極的自我概念有關,并形成高自我價值感。[10]縱觀青少年晚期的浪漫關系,男孩和女孩都強調人際關系的質量,他們追求浪漫關系中的支持、親密、交流、承諾和激情。浪漫關系發(fā)展是一個高情感卷入的過程,青少年在浪漫關系中通過與他人相互分享個人的信息、想法和感受,希望兩人有親近的體驗、情感的聯結。但青少年的情感本來就容易跌宕起伏,處于浪漫關系中的青少年尤為如此。[11]在浪漫關系中各種關系的處理不僅僅給他們帶來快樂和激動,青少年本身心理發(fā)展還不成熟,低質量的浪漫關系中溝通、信任等方面問題的存在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這些都可能導致焦慮、痛苦等情緒體驗的加深。
(三)青少年浪漫關系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與回歸預測分析
無論男女學生,浪漫關系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并不顯著,但具體到心理健康的各維度上,不同性別學生的浪漫關系與心理健康各維度之間的相關存在區(qū)別。男生的浪漫關系與憂郁呈顯著負相關,女生的浪漫關系則與自我肯定呈顯著正相關。在隨后的回歸預測中,也發(fā)現成長環(huán)境和憂郁顯著預測了男生的浪漫關系的發(fā)展,自我肯定則顯著預測了女生的浪漫關系發(fā)展。浪漫關系是大多數青少年社交領域的核心,有助于青少年親密感和同一性的發(fā)展。[12]我國的青少年普遍在這一階段開始了半進入社會的生活,主要的交往對象由父母親轉變?yōu)榱送槿后w,進一步為浪漫關系的產生提供了基礎,他們更愿意與自己的親密朋友或是浪漫對象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自己的情感情緒以及秘密,但是在人際關系中過于憂郁,反而會對其發(fā)展浪漫關系形成阻礙。對女生而言,她們本就注重關系的建立,而且善于自我肯定者往往也具有較高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她們更愿意進入或發(fā)展浪漫關系,與浪漫關系對象的溝通、信任感、親密感的培養(yǎng)從而獲得情感的依賴。
四、對策與建議
(一)針對個體在浪漫關系中不同的需求特點因材施教
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教師和家長應該分開來關注其浪漫關系的情況,不應該一概而論。男女雙方對浪漫關系的需求有所差異,男生更追求浪漫關系中激情的實現,這種差異就會在雙方的相處過程造成影響。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體會到浪漫關系中更高的親密和激情,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在溝通、信任、親密上都有較高的質量,說明不同的學生對浪漫關系有不同的需求部分。針對不同學生在浪漫關系中所追求情感體驗,根據其特點適時適度的勸導,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到青春期所帶來的情感的悸動,幫助他們去理解此時應該如何正確地把握與人交往的度,學會在人際交往中保護并促進自己的身心發(fā)展。
(二)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促進青少年浪漫關系的良性發(fā)展
關注浪漫關系中不同性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素。浪漫關系質量高低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主要是通過焦慮的差異體現,也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了青少年情緒容易波動的特點,而男生的憂郁又顯著預測了浪漫關系,這些都似乎顯示男生在浪漫關系中情緒的變化更為突出,所以要加強對男生情緒調控技巧的訓練。女生的自我肯定一方面使其在浪漫關系中獲益,但同時也要避免另外一個極端就是防止女生在浪漫關系中迷失自我,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浪漫關系中的雙方行為,增強在浪漫關系中對感情投入的掌控力,使浪漫關系往健康、良性的方面發(fā)展,既能發(fā)展雙方的和諧關系又能保持自我的獨立性。
(三)通過指導浪漫關系的良性發(fā)展幫助青少年有效應對同一性危機
根據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發(fā)展理論,同一性形成的三個關鍵領域是愛情、職業(yè)和信仰。無論從生理發(fā)展的角度還是心理發(fā)展的角度,浪漫關系都是個體進入青春期后所必然面臨的一個人生發(fā)展主題,青少年浪漫關系的良性發(fā)展有利于他們應對同一性危機,為未來的伴侶關系和家庭生活打下良好基礎。成人社會首先應該樹立一個觀念,即浪漫關系雖包含了性的成分但不僅僅等同于性關系,應以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來看待青少年的浪漫關系,不應視其為洪水猛獸而圍堵指責,而是應該從人生發(fā)展的視角去看待并接納青少年的浪漫關系。從學校的角度,則應結合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開設相關課程或開展相關活動,對學生進行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倫理教育,引導他們在浪漫關系中獲益,學會溝通技巧、發(fā)展親密關系、培養(yǎng)信任能力、增強對情緒的覺察與掌控。
浪漫關系是人類情愛中的一種美好情感體驗,盡管青少年尚未成年,但由于其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征以及其個人生活經歷中挫敗體驗相對較多,更有可能出現對浪漫關系的向往和憧憬,作為職業(yè)學校的老師和管理者,如果能多了解青少年浪漫關系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而非簡單以“早戀”來處置,將更能夠在教育中發(fā)揮積極的主導性,引導青少年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Shulman,S.&Scharf,M..Adolescent romantic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age-and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and links with family and pe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0(10):99-118.
[2] 劉文,毛晶晶.青少年浪漫關系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11(7):1011-1019.
[3] Cindy Hazan,Phillip Shaver.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 Psychology, 1987(3):511-524.
[4] 杜紅梅,李佳瑤.國外青少年戀愛關系研究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9):56-60.
[5] 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課題組.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報告[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3.
[6] Seiffge-Krenke,I.Testing theories of romantic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evidence of a developmental sequ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3(27):519-537.
[7] 劉芬.青少年浪漫關系問卷的編制及其相關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1.
[8] 李虹,梅錦榮.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GHQ-20的結構及其信度與效度[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2(1):75-79.
[9] [英]安妮·莫伊爾,戴維·杰塞爾.腦內乾坤——男女有別之謎[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10] [美]威廉·戴蒙,理查德·勒納.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第二卷:社會、情緒與人格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1] Feldman,S.S.&Gowen,L.K..Conflict Negotiation Tactic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High School Student[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8(6):691-717.
[12] [美]黛安娜·帕帕拉,薩莉·奧爾茲,露絲·費爾德曼.發(fā)展心理學——從生命早起到青春期[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王立國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omantic Relationship of adolescent, the authors made a survey of 303 secondary technical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by using the romantic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and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 Results:The level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were above the average;The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 significantly differs in different demography background such as the gender , being the only child in the family or not and different growing environment. However, their grade doesn'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is aspect;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and anxiety between the high level and the low level of the romantic relationship;There was a difference in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about their correlation between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mental health. The growing environment and depression of a male student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and predictive to his romantic relationship. The female's self-affirmat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 i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by it. Suggestions: Teachers should individualiz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the romantic relationship of adolescent; Schools should emphasize mental health to make sure their students' romantic relationship can be well developed, and then make them cope with the unification effectively.
Keywords: romantic relationship; mental Health; adoles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