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宏
復述是統(tǒng)編本教材重要的語文要素。它融記憶、理解、整合、表達于一體,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統(tǒng)編本教材安排復述層級要求明確,三年級開始要求詳細復述。以上兩份教學設計都依托課后習題,搭建復述支架,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一、分板塊,課堂層次分明
兩份教學設計都呈板塊式結構,教學層次清晰,直抵教學目標。有所不同的是:教學設計(一)是一個課時的設計,為“復述”定基調、構藍圖、促內化、謀策略,四個板塊聚焦核心目標“復述”,起承轉合,一氣呵成。教學設計(二)是整篇課文的設計。理清故事順序,體會人物特點,進行多樣復述,這三大板塊推進合理,復述水到渠成。需要注意的是,設計者“拼裝童話——理清故事順序”板塊是基于學生課前沒有閱讀過課文而展開的。
二、巧指導,朗讀力求提升
對話是這個故事最大的語言表達特點,兩份設計都關注了“分角色朗讀,注意讀出裁縫和顧客對話的語氣”,只有充分朗讀,才能為后面的復述做好鋪墊。教學設計(一)學習“第一天”的故事,通過三次比較朗讀(急性子顧客和普通顧客的語言、慢性子裁縫和普通裁縫的語言、急性子顧客和慢性子裁縫的長對話),幫助學生深入體驗,促進了課文語言的內化。教學設計(二)的朗讀則從人物的性格特點出發(f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又注重技巧指導,如關注語氣詞和標點符號等,還注重評價,加深了朗讀體驗,遷移了朗讀方法。
三、設支架,復述方顯有效
兩份設計都運用了課后習題中的表格作為復述故事的支架,但操作上又有所區(qū)別。教學設計(一)在復述“第一天”的情節(jié)時,讓學生講到哪里有困難,就摘抄一個關鍵詞,鼓勵學生自主搭建復述支架,降低了難度。教師還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黑板上生成的表格與課后習題表格的不同,即學生個性化的復述支架,其實是細化了課后的表格,更適合學生自主復述。教學設計(二)的復述指導步驟清晰,有章可循。特別是不遺漏重大情節(jié)、用自己的話講等,都細化了復述要求,不僅使復述有支架,還提供了幫助和指導。
四、重體驗,情趣貫穿始終
復述不是也不應成為枯燥的語文實踐活動,兩份設計都努力營造充滿情趣的氛圍,讓學生獲得真實的體驗。教學設計(一)抓住課題中的一組反義詞,讓“趣”顯現(xiàn);在交流故事“有趣”之處的過程中,學生感知故事大意,領略幽默;多形式的朗讀,學生興趣盎然,尤其是讓班級中“急性子”和“慢性子”來分角色朗讀,能調動興趣,激活思維。教學設計(二)善用任務驅動,以“動畫配音”的形式挑戰(zhàn)朗讀,情趣自然生成;用方言復述故事別有風趣,是激發(fā)復述的巧辦法。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下城區(qū)教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郝 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