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芝
巨幅蜀繡《秋色高原》是我于二0一二年四月帶領(lǐng)三十四名繡工、歷時109天繡制完成的蜀繡精品。
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裝飾一新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選定具有民族特色的蘇繡、蜀繡、湘繡、粵繡各刺繡一幅作品作為會議廳藝術(shù)裝點。
身為蜀繡代表性傳承人的我,深知此次刺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時間緊張、工作量大的具體困難,但對于蜀繡能夠走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廳,我感覺到的是一種光榮、一種對蜀繡的肯定,同時也是宣傳蜀繡藝術(shù)、展示蜀繡文化的最高舞臺,作為蜀繡人,宣傳蜀繡藝術(shù)、傳承蜀繡文化是我的義務(wù)、更是我的責任,于是毅然接受了繡制巨幅蜀繡作品《秋色高原》的任務(wù)。
初視繡稿,才知面臨的困難遠比我預(yù)料的要大得多。首先是時間緊,要求在四個月內(nèi)完成繡制,且要保證作品質(zhì)量,因此時間顯得特別緊張;其次是工量大,面積近26平方米的繡屏,且畫面幾乎是滿繡,不僅我沒有刺繡過,在蜀繡歷史上也沒有先例,所以需要數(shù)十名熟練繡工同時刺繡作業(yè);再有就是無現(xiàn)成刺繡工具,如此大的繡面,需要有相適應(yīng)的繡棚、繡架。面對如此多的困難,我有過忐忑、不安和著急,但也充滿了完成繡制任務(wù)的信心和保證繡品質(zhì)量的堅定信念,既然已經(jīng)接受了這項任務(wù),那就必須完成,還必須做好。
為刺繡《秋色高原》,我特別定制了長為9米的大型繡架,采購了近百種各色絲線,動員組織繡工積極參與,提出了精益求精的刺繡要求。參與刺繡的人員以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四川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成都市工藝美術(shù)大師為主要力量,其余均是具有五年以上繡齡的高級繡工。每天繡制時間長達18小時,歷時109天,繡工分為兩班,每班刺繡工作完成后,都認真予以質(zhì)量檢查,以不留任何瑕疵為標準。為了嚴把質(zhì)量關(guān)、并及時對刺繡做出指導(dǎo),我只能不論班次、不分晝夜、夜以繼日。
作品繡制完成后,在人大常委會會議廳裝裱上墻,與幾乎同時送達的蘇繡《春早江南》、粵繡的《夏日海風》、湘繡的《冬雪北國》組成了祖國大好河山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四蝠作品交相輝映、熠熠生輝。
長7.5米,高3.4米的《秋色高原》,源自于一幅攝影作品。題材為融為一體的川西南地區(qū)的藍天、白云、雪山、樹林和草原風光。連綿不絕、起伏不斷的高山被皚皚白雪覆蓋,天高云淡又顯現(xiàn)出秋日的萬里晴空,繡面近端是一望無際的金色草原,色彩斑斕的花草透出勃勃生機,顯得絢麗多姿,草原上一片蒼翠的樹林,錯落有致,挺拔蒼勁,氣勢恢宏的畫面彰顯出秋日高原的壯美景觀。
繡品真實再現(xiàn)了攝影作品的藝術(shù)原貌,巧妙的運用蜀繡針法將原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淋漓盡致的予以發(fā)揮。
在色彩運用上,十分注重自然,繡制精妙,層次感強,整個畫面渾然一體、景色和諧、意境深遠。繡品充分表現(xiàn)出了西部高原秋日的蔚藍天空、高山雪景和大山重巒疊嶂的雄偉壯美。
巨幅蜀繡《秋色高原》使用了各色絲線300余套,每套從深到淺12個色,共計1200多種顏色,因此整個繡面色彩過渡十分自然,絲毫不留矯揉造作的痕跡,在繡制過程中,使用了輔針、沙針、滾針、切針等蜀繡傳統(tǒng)針法,還大膽采用了平繡與亂針繡相結(jié)合的技藝手法,突破了蜀繡以平繡為主的特點,讓繡品更具意境、更有層次,在展現(xiàn)精湛技藝的同時,對蜀繡的針法技藝的不斷提高和創(chuàng)新作了具有實際意義的嘗試,為蜀繡的宣傳和弘揚做了積極的貢獻。
《秋色高原》巨幅蜀繡作品的成功,凸顯了蜀繡的多個創(chuàng)新之舉:將攝影作品以蜀繡的藝術(shù)形式予以表現(xiàn);將亂針繡與蜀繡平面繡進行了有機的結(jié)合;將巨幅蜀繡作品的刺繡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秋色高原》巨幅蜀繡作品的成功,也創(chuàng)造了蜀繡的多個記錄:繡架最大、參與刺繡的人員最多、繡品的尺幅最大、使用色彩最齊、最復(fù)雜。
《秋色高原》不失為蜀繡精品中的珍品,不愧于蜀繡“傳世之作”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