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鴦鴦
中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是學生從看圖說話寫話過渡到自主選材、獨立習作的關鍵時期。很多學生在這一階段會有“無從下筆”的困頓。究其原因,是因為有經(jīng)歷無認識,沒有從凝視的角度看世界,沒有從凝視的視角煉語言。近日重新閱讀了賈志敏老師關于素描作文的幾個課例,可以找到突破這一困境的鑰匙:凝視。也就是說,在習作課上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從外到內的細致觀察和情感體察,激發(fā)學生的作文動機和興趣,鼓勵學生表達真情實感,扎扎實實地掌握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從作文教學的突圍來看,中年級作文課上的“凝視”至少有以下三個視角。
一、素材:場景再現(xiàn),重組素描資源
拿到一個作文題目,很多學生的直覺反應是“不知道該寫什么”,無從尋找習作素材。長此以往,學生怕作文的心理就產(chǎn)生了。賈老師的素描作文教學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fā)。學生沒有寫作素材,賈老師就做動作給他們看,找一些物品給他們看,看完了要學生練習寫作。賈老師說:“事與態(tài)都是擺在眼前的,極具體而有可觀性,比較容易捉摸,好比習畫寫生,模特兒擺在面前,看著它一筆一筆地模擬,如果有一筆不像,還可以隨看隨改。緊抓住實事實物,決不至墜入空洞膚泛的惡習?!边@番話其實就在告訴我們:寫作,首先就要學會對素材的凝視。
在賈老師《敘事素描作文》一課的伊始,就曾有這樣一段指導學生凝視素材的經(jīng)典片段:
師:寫作文少不了觀察,觀察主要的手段就是用眼睛看周圍的事物??墒侨绻庥醚劬?,不用腦子記,眼睛就會欺騙你。我問兩個問題,看你能不能回答。對住在城市里的人來說,馬路上控制交通的紅綠燈不陌生吧?見過嗎?(生點頭)紅綠燈中哪一個燈在上面?
生:綠燈在上。
師:是綠的?(出示)哪個在上?
生:紅燈。
師:盡管我們的眼睛每天看到同一事物,但是卻熟視無睹,腦子不用,看到的也是假的,眼睛會欺騙我們。再問第二個問題,我剛才進來跟你們見面,你們看到我穿了件大衣是吧?(生點頭)這件大衣是什么顏色的?
生:黑色的。
師:黑色的?(拿出一件上衣)是大衣嗎?不是的。所以觀察要看仔細,而且腦子也要記,記清楚。
課未始,賈老師就從如何觀察這一角度對學生進行身體力行的教學,著力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繼而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用文字記錄自己的觀察與感受。
細致的觀察能力,只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在作文課上,還需要教師帶著學生對素材加工,從而實現(xiàn)資源的重組,為學生的習作服務。賈老師的素描作文課,經(jīng)常會在此時停下腳步,用表演、實物展示等方式,引導學生對素材進行“凝視”,讓場景在作文課堂再現(xiàn)。比如,在《敘事素描作文》一課中,師生共同表演,再現(xiàn)了“爺爺找手機”的場景;在《一個橘子》一課中,賈老師直接拿出橘子,引導學生凝視觀察其外形、大小、形狀、味道。在賈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逐步學會了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學會了用兒童的語言來表現(xiàn)生活,從而走向作文練習的正道。
在賈老師的素描作文課上,對素材的“凝視”,其實就是對真實生活的聚焦和重組。它符合小學生直觀感性的認知要求,鮮活的人物、生動的情境、直觀的事物,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尤其是剛接觸寫作的學生。凝視素材,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克服“寫什么”的難題。
二、語言:巧用策略,拉長煉字成文
賈老師指出:“小學生習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親身經(jīng)歷過的有意義的事,圍繞中心,按一定的順序用文字表達出來?!边@是他對習作性質的一種理解。其基本元素是:寫什么和怎么寫。凝視“素材”,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凝視“語言”,就能夠解決“怎么寫”的問題。賈老師的素描作文課常常巧用策略,幫助學生煉字成文,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情感轉化為文字的表達,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1.巧用“拉長”策略,讓語言表達有血有肉
賈老師認為:寫作文就是由一句話變成幾句話,而后再由幾句話變成數(shù)十句話、數(shù)百句話的過程。他頗有趣味地說:“作文有點像蘭州拉面,一個面團,拉長以后,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面條越拉越細,最終拉出的是細如頭發(fā)絲的面條。”他的很多作文課都巧妙地運用這一策略,引導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師:中國人寫文章,講究起承轉合,要交代起因、經(jīng)過、結果。這5句話,就是一篇文章。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題目就叫“找手機”。(出示,生讀。)
找手機
爺爺剛要出門,發(fā)現(xiàn)手機不見了,非常著急。他讓我們全家出動,尋找手機,結果一無所獲。當我知道爺爺?shù)氖謾C開著的時候,我撥通了他的手機。爺爺?shù)氖謾C在冰箱里唱著歌呢。手機怎么會跑到冰箱里去的呢?原來,爺爺吃完了早餐,把剩下的飯菜送到冰箱里的時候,隨手把手機也放進去了。
師:真有趣,兩百字不到,把事情說清楚了,可是這樣寫,這樣交代,不具體。我們可以把一句變成幾句,再把幾句連起來。這里一共有五句話。(師指揮學生分組)每一組,把一句話變成幾句話。
(生寫作3分鐘)
師:先寫好的同學,可以輕聲地讀一讀自己寫的作文。通嗎?順嗎?用詞恰當嗎?能不能再寫得具體一點?清楚一點?生動一點?
(師選兩組學生上臺讀自己的作文)
這一片段來自《敘事素描作文》一課,前面通過師生表演故事,學生已經(jīng)對作文素材進行“凝視”,構建了新的作文素材,但是只有短短5句話。此處,教師將“凝視”的目光聚焦到語言的表達上,引導學生任選一句話,用“拉長”的策略將一句話變成幾句話,從而把語言表達變得有血有肉。
2.妙用“煉字”策略,讓語言表達準確規(guī)范
寫作文要咬文嚼字,靜心會文。對此,賈老師幾乎把它做到了極致。有的句子看似無可挑剔,句子通順,意思明白,然而還得反復誦讀,仔細推敲。在《賈老師教作文系列講座》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師:請看這樣一句話:“寒假里,我和爸爸有幸來到杭州?!睂@一句話,我們不妨來“咬一咬”“嚼一嚼”。
(1)“有幸”,指機會難得,非常幸運。句子中的“有幸”能管住“我”,而要管“爸爸”,則有些牽強了。道理很簡單,上海、杭州相距不甚遠,爸爸去杭州的機會一定不少,因此,應將“有幸”一詞置于“我”的后面較為
貼切。
(2)將“和”改成“隨”或“跟”較好,借以說明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3)從行文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是在上海寫這篇習作的,故不能用“來到”,而須用“去”或者干脆刪去“來”字。
(4)到杭州去干什么?句子沒有交代。別人讀了就會產(chǎn)生疑問,如果去奔喪、掃墓,也算“有幸”?因此,后面該加“游覽”一詞。
這么一“咬文嚼字”,就能辨別出一點味道來了。最后把原句改為:“寒假里,我有幸隨爸爸到杭州游覽。”這個片段中,賈老師將“凝視”的目光聚焦在語言的錘煉上,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三、評價:靈活點評,豐富言語場域
在作文之后,教師還應該將“凝視”的目光聚焦到“點評”上。
1.凝視習作題目,煉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作文練習必然需要激活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思維,所以激活思維是作文教學方法的主要指向。題目的擬用,是思維的結果呈現(xiàn)。在賈老師的課堂中,我們經(jīng)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思維錘煉過程:
師:手機大大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同時,手機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演變出許多故事。我們今天的故事是手機系列中的一個,如果在“手機”前面加一個字,就是這篇文章的題目。
生:《找手機》。
師:可以??煞裨凇笆謾C”后面加幾個字,變成一篇文章的題目呢?
生:《手機失蹤了》。
生:《手機去哪兒了》。
師:現(xiàn)在有個電影叫《爸爸去哪兒》。如果這篇文章是寫人的可以嗎?什么題目?
生:《糊涂的爺爺》。
師:如果將“爺爺”放前面,這句話怎么說?
生:《爺爺真糊涂》。
師:《爺爺真糊涂》,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拿著眼鏡找眼鏡;第二個,回家摸錯了門,跑到別人家里去了,差點被人家當成老賊,抓到派出所去;第三個,手機放到冰箱里。三件事,寫出爺爺?shù)暮俊?/p>
從敘事文章的取題,到寫人文章的取題,設計可謂匠心獨運,在錘煉學生思維的過程中,無痕地滲透了方法。
2.凝視關鍵語句,煉語言
賈老師非常關注學生習作后的點評。點評時,賈老師特別關注關鍵語句,對學生的用詞字斟句酌。
生:啊,這個橘子真可愛!
師:你讀出了感受,我聽了,也覺得這個橘子真可愛。
生:它黃中透綠,扁扁的,像個小南瓜。
師:寫得很形象,文章就生動了。
生:又像節(jié)日里掛著的燈籠。你
看!你看!
師:好!這兒為什么要寫兩個“你看”呢?我覺得可以更好地表達出驚喜的感覺,小孩子就喜歡這樣說話。
生: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放在鼻子前聞一聞,有一股淡淡的
清香。
師:“聞”“有”可以去掉。另外?!胺旁诒亲忧耙宦劇焙汀耙还傻那逑恪敝虚g缺了一個字。你再讀,讀好了,語氣出來了,這個字也就出來了。
生:(一連讀了好幾遍,直到讀進去,仿佛為清香所陶醉時,“啊”字脫口而出。)放在鼻子前一聞,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剝開橘皮,我一數(shù),一共有12瓤,它們多像12個胖娃娃圍在一起說悄悄話。
師:加上“著”和“呢”,再讀一下。
生:它們多像12個胖娃娃圍在一起說著悄悄話呢。我摘下一瓤,放在
嘴里。
師:“放”是把東西放在桌子上、陽臺上等,嘴是一個腔囊,應該說
“放進”。
生:我摘一瓤,放進嘴里,咬了一口,甜滋滋的,還有點酸溜溜的感覺。
短短的一段話,賈老師放慢腳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的方式“凝視”語言,在評價中及時修正,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素描作文,其本質就是讓“凝視”走進作文。凝視素材,凝視語言,凝視點評,這三大視角的合理運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對當前作文困境的突圍。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市蒼南縣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