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 要:生命道德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中學生自殺、自殘的一個重要原因,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文從中學生心理特點,生命道德教育的內涵和內容及實施路徑等方面,淺談中學生生命道德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方法和經驗,共同為孩子繪制亮麗的人生底色。
關鍵詞:中學生;生命道德教育;實施路徑
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發(fā)布的《中學生自殺現(xiàn)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中學生5個人中,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約占總樣本的20.4%,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一個14歲小男孩因母親不讓玩手機游戲,責罵了兩句,用菜刀將自己左手腕連砍六刀,鮮血直流。中學生易受外界影響,產生輕生、自殺等危及生命的行為。生命道德教育的缺失是造成中學生自殺、自殘的一個重要原因,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文從中學生心理特點,生命道德教育的內涵和內容及實施路徑等方面,淺談中學生生命道德教育,提供可借鑒的方法和經驗,共同為孩子繪制亮麗的人生底色。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學生心理特點
中學生年齡范圍在11、12歲至17、18歲之間,處于青春期。它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寶貴的階段,是生理和心理加劇變化的一個時期,心理學上用“心理斷乳期”來形容這個時期的劇烈變化。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確立和形成;自我意識明顯增強,成人感強烈,認為自己可以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情緒情感容易過于激動,有時表現(xiàn)為沖動、叛逆。
(二)生命道德教育的內涵
生命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生命道德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xiàn)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生命道德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姚全興認為:生命道德教育是人們對生命意識和生命狀態(tài)的關注,對生命力和生命之美的關注,對生命的藝術境界和哲學境界的認識達到更高的層次。[1]
筆者認為:中學生生命道德教育是在了解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在道德教育范疇內對其進行的生命教育。了解生命科學知識,探索生命存在的價值;統(tǒng)籌人與自我生命、他人生命以及其他生命的關系;樹立適合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標;珍愛生命,體驗生命之美,實現(xiàn)生命價值,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
二、中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內容
筆者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和教師學生個別訪談,梳理出中學生生命道德教育內容,具體如下:
(一)生命科學知識
生命科學知識是生命道德教育的生物學基礎。學生應了解和掌握人體、健康、生物群類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等相關生命科學知識。通過學習,了解人體的基本構造,樹立健康的理念,了解其他生物的知識和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讓學生除了關注自身之外,更要認識到自己與其他生物要和諧共生,保護環(huán)境。
(二)生命智力知識
生命智力知識是生命道德教育的關鍵。學生正確認知自身的生理發(fā)育變化;培養(yǎng)積極正向的自我意識,悅納自我、接納他人;學會保護自我,應對災難的技能;培養(yǎng)豐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和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學會應對挫折和精神創(chuàng)傷的方法和技能;理解生與死的意義,培養(yǎng)積極的生命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人生觀;學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好人生規(guī)劃;參與環(huán)境保護,承擔社會責任。
(三)生命美育知識
生命美育知識是生命道德教育的目標,生命道德教育最終是讓學生感受生命之美、熱愛生命、享受生命;使學生認識到生命本身是一種美,為擁有生命而自豪;學會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美好的事物;懂得欣賞生命、創(chuàng)造美、追求生命的美好,完善生命價值,為美麗人生奠基。
三、中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轉變學校德育觀念
學校是生命道德教育的主陣地,開展生命道德教育要轉變校長和教師的德育觀念。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校長應是生命道德教育的引領者和示范者,自己帶頭學習,引導教師關注、了解和學習生命道德教育的知識。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校本研修、同伴互助等形式,了解生命道德教育的內涵、方式方法,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豐富優(yōu)化生活,并結合自身學科特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生命道德教育。
(二)開設顯性生命道德教育課程
顯性生命道德教育課程是系統(tǒng)全面進行生命道德教育的方式。學校要組建課程研發(fā)團隊,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圍繞生命道德教育的內容,分學段開展教學。課程目標要分層,內容要適合不同年級的學生,同時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成果,合理構建適合本地、本學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課程,開展富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生命道德教育。
(三)開展隱性生命道德教育課程
隱性生命道德教育是通過多學科滲透生命道德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隱性課程對學科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教師靈活運用生命道德教育知識,使其與學科知識無縫對接。語文、歷史、政治、生物等學科都是較好的隱性課程。筆者認為隱性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生命道德教育較為適切的方式,既省課時又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四)建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生命道德教育立體網絡
中學生生命道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久久為功,才能收到實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要首先學習生涯道德教育知識,科學的教育方法。可以參加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組織的專題學習。其次,自身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用自己的身體力行感染孩子。再次,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給予理解、幫助和疏導,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謾罵。同時要加強社會對生命道德教育的宣傳,共同營造“關愛生命、享受生命”的良好氛圍,努力使每個孩子都成為有理想、有抱負、有擔當、有規(guī)劃的時代新人。
本研究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中學生涯發(fā)展課程設計研究》(課題批準號:JG17CB239)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汪永清.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4.
[2]許平,陸松柏.生命道德教育:青少年德育的拓耕[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4).
[3]劉慧.生命道德: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J].思想理論教育.2010(02).
[4]劉坤.關注生命:道德教育的原點[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