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活動只有立足兒童立場,才能給兒童帶來真切的成長體驗,才能讓兒童成長為自己。班級活動中的兒童立場,從根本上來講,不是兒童自發(fā)的立場,而是教育者科學對待兒童的立場。評價班級活動是否具有科學的兒童立場,要建立三個維度的參照,即兒童此在的需要、學校的教育追求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關鍵詞】班級活動;兒童立場;學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95-0045-03
【作者簡介】李竹平,北京亦莊實驗小學(北京,100176)教師,高級教師,安徽省語文特級教師。
班級活動是為學生成長服務的,是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奠基的。班級活動立足兒童立場,是活動內容、形式、目標等能夠被學生以主體身份所理解、認同和內化的需要和保障。教育立足于當下,想象著未來,而屬于教育范疇的班級活動,其兒童立場就不能簡單理解為“兒童的立場”,應該有多維度教育語境下的詮釋和實踐。
一、兒童此在的需要
任何能夠走進兒童心靈的班級活動,都是與兒童的年齡特征、認知特點、心理需求、成長期待等積極契合的。在活動中,兒童能夠感受到這是屬于自己的活動,是自己需要的活動,是幫助自己真切體驗到成長愉悅的活動。
符合且能讓兒童以主體身份體會到成長需求的班級活動,從規(guī)劃設計之初,就關注了兒童此在的需要。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理能力,四年級某班準備開展“家務達人”班級展示比賽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整理房間、疊衣服、收拾書包等。這樣的班級活動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兒童樹立自理意識,鍛煉其基本的自理能力呢?那就要考慮這個活動是在什么背景下組織開展的。如果這個活動僅僅是班主任個人認為對兒童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價值,便以權威的方式布置安排,兒童完全是在被動的情況下參與的,其成長價值就值得懷疑。如果活動是與《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學習內容相結合,在兒童有參與愿望的情況下,且得到了家長的積極響應,那么活動的開展就是在回應兒童此在的需要,其成長價值就會在兒童身上得到積極體現。
具體的班級活動是否符合兒童此在的需要,既需要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成長期待,還需要將具體的班級活動放在一個時間段內和一系列班級活動中進行綜合考慮,讓具體的活動擁有更加真實、豐富的“背景”。例如,前文的“家務達人”班級展示比賽活動如果能夠與接下來的外出研學活動結合起來,學生就會覺得這一活動是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是自己的真實需求,一定會認真對待。
班級活動考慮兒童此在的需要,活動內容和目標往往都是從兒童日常學習生活表現中生發(fā)和提煉的。一位班主任接手一個新班,發(fā)現一些學生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與他人發(fā)生矛盾,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班主任發(fā)現這些小矛盾的根源是大多數學生缺乏情緒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便認真設計了一系列關于情緒管理的班級活動。重視角色和情緒體驗并開展相關活動,而不是大量講解有關情緒管理的理論知識,這是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科學選擇。
一個班級內,學生在性格、興趣、認知等方面存在差異,班級活動的設計和開展要考慮實際存在的差異性,盡量讓每一個兒童都能從活動中感受到屬于自己的成長體驗。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活動形式上給予兒童更多的選擇。例如,一個班主任為了幫助學生學會欣賞同伴的優(yōu)點,營造積極和諧的班級氛圍,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班級活動,活動內容包括講述照片故事、布置照片墻、班級服務崗行動等。每個學生選擇的照片,都是自己心目中的“靚照”,講述照片故事,就是在向同學展示自己的美好和驕傲;學生隨機抽一張同學的生活照,根據對照片內容的觀察和發(fā)現來贊美同學,既學著發(fā)現同學的美好,又讓被贊美的同學感受到了來自他人的欣賞;布置照片墻,讓教室里的一面墻因為每一個人的照片而亮麗起來;班級服務崗,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點和興趣傾向自主選擇,目的卻是為大家服務……這就為建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班級氛圍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
總之,班級活動一旦與兒童此在的需要緊密關聯、無縫對接,兒童的主體性就會得到充分體現,活動目標的達成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二、學校教育的追求
很多一年級班主任第一次組織班級活動時都會選擇“親子運動會”。這是因為一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小學階段,各方面都處在“學步”階段,開展“親子運動會”,既能幫助學生盡快融入學校和班級生活,又能積極促進家校合作,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學校生活當中。
但是,筆者最近遇到一位一年級班主任,他設計的第一次班級運動會竟然不是“親子運動會”,甚至沒有邀請一位家長參加。這是為什么呢?這位班主任告訴筆者,之所以不邀請家長,不設計成“親子運動會”,是經過認真思考的,思考的重點是:學校教育的追求到底是什么?一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小學,有好奇,有困惑,他們需要的是盡快了解小學生活,建立對小學生活的正確認識,體驗到自己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積極變化,從而樹立自信,愛上小學學習生活。通俗點來說,學校教育首要的任務是幫助一年級學生“斷奶”。如果第一次運動會還是學生熟悉的“親子運動會”,就很難起到“斷奶”的目的,學生在很多方面仍然會選擇依賴父母。
班級活動中的兒童立場,第二個維度正是班主任對學校教育目標追求的正確理解。教師怎樣理解兒童,怎樣看待兒童的成長,往往要立足于學校教育的特點、目標追求,因為教師和學生一起,每天都浸潤在學校環(huán)境中。
同一時代、同一學段的學校教育,在國家教育政策的引導下,有共性的教育追求,如“立德樹人”“全面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等。這是班級活動開展的方向性目標,或者說是“指導思想”,很重要,卻是籠統(tǒng)的、抽象的。具體的班級活動,要立足的學校教育特點和目標追求,主要是指一所具體的學校,根據地域特征、育人環(huán)境、校園文化特色、學生培養(yǎng)愿景等,表現出來的能夠在學校生活中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育人追求,以及教師對學校教育的科學而獨特的理解。上述案例中運動會活動的開展,就是班主任以科學理解學校教育目標追求為基礎,立足于兒童的成長需要做出的恰當選擇。如果有的學校將在一年級開展“親子運動會”作為一種學校特色活動,以體現學校對家校共育的重視,或者在具體活動設計中滲透了其他具體的兒童成長目標,這同樣可以理解為是兒童立場的體現。
學校由一個個班級組成,每個班級也有自己的發(fā)展目標,只要這些發(fā)展目標是為兒童的發(fā)展服務的,它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班級活動設計開展時積極體現兒童立場的參照。
班級特色活動之于兒童的成長價值,不僅在于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班級文化,更重要的是讓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安全感和歸屬感,能夠共同創(chuàng)造屬于班級每一個成員的成長記憶……教師真真切切地理解了兒童在哪里、往哪里走,打造的班級活動也就保障了兒童主體性價值的實現。
實際上,學校教育的追求也好,班級建設的愿景也罷,都是兒童在學校生活中進行自我確認的重要情境,班級活動如果不能幫助兒童積極地理解和體驗這些真實存在的情境,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就失去了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參照,可能會變得混亂無序。
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學生經歷了十幾年的學校學習生活,最終要離開學校,走進更廣闊更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去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班級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開展,但成長目標的滲透和實現不是為班級活動本身服務的,也不是止于此在的兒童的顯性發(fā)展,而是要讓兒童自己成為自己的土壤,播下具有生命力和發(fā)展力的種子。
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成為班級活動立足兒童立場的重要參照,體現的是一種負責任的教育理解和態(tài)度,是一種以兒童自身為目的的教育理念。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我國對新時代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定位。從個體人的發(fā)展角度來理解,核心素養(yǎng)就是人生幸福和價值實現的保障。班級活動的選擇、設計、組織等,以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追求,也是兒童立場的科學體現。問題在于,班主任如何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涵以兒童能夠理解的方式滲透在班級活動當中,并讓兒童體驗到。班主任要避免從抽象的核心素養(yǎng)知識出發(fā),不顧兒童的實際,設計組織自以為目標高大上的班級活動。
以社會發(fā)展需求為參照,衡量班級活動是否立足兒童立場,可以從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容和具體表現等方面入手,根據兒童所處的年齡階段制訂標準,對班級活動進行診斷和評價。班主任也可以在規(guī)劃設計班級活動的時候,以活動目標定位的方式,將核心素養(yǎng)融入活動規(guī)劃設計中。如開展班級服務崗競聘活動時,班主任就可以將“社會參與”中的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發(fā)展作為重要的活動目標。
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作為班級活動立足兒童立場的重要參照維度,不是用成人社會標準來要求兒童,而是根據兒童年齡和能力實際,引領兒童在真實的體驗中,為形成“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一步步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