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臻
試題簡評
全國卷Ⅱ的文言文閱讀.和全國卷I的一樣,材料中的傳主也是學生熟悉的歷史人物。商鞅變法,商鞅立木建信,作法自斃,最后慘死于車裂之刑,這些歷史故事學生多少有所耳聞,初高中歷史教材中也有商鞅變法的相關內(nèi)容。這些知識背景有助于學生克服對文言文的畏難心理,使閱讀難度有所降低。我國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傳統(tǒng),2017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更加強調(diào)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跨學科整合已有知識經(jīng)驗。用以分析解決陌生情境中遇到的問題,這或許是未來命題的一種方向。
相比全國卷I,全國卷Ⅱ文言文閱讀的試題基礎性更強一些。如第11題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與理解,四個詞語全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常識”.設錯點也非常易于辨識;第13題的文句翻譯,基本沒有生僻、疑難的文言詞語,稍有難度的“法”“故”“循”“期年”等,初高中教材中都曾出現(xiàn)過,意思也很好推斷。不僅如此,命題者還通過選項的設置有意降低作答難度,如第10題.只要具備一點排除干擾項的能力,細心觀察,稍加辨析,就能準確選出答案。
高考原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19分)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日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yè),東復侵地,乃遂兩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jiān)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shù)日不厭。景監(jiān)日:“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摈比眨骸拔嵋詮妵g說君。君大說之耳?!毙⒐扔眯l(wèi)鞅,鞅欲變法??痔煜伦h己。衛(wèi)鞅日:“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薄爸问啦灰坏?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毙⒐唬骸吧啤!币孕l(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印L?,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于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wèi)鞅將而伐魏。衛(wèi)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印,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shù)破于齊秦,國內(nèi)空,曰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而魏隨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衛(wèi)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
D.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國,受到孝公賞識。他本是衛(wèi)國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攬賢才,于是通過景監(jiān)見到孝公,說之以強國之術,孝公與他交談,數(shù)日不覺厭煩。
B.商鞅旁征博引,說服孝公變法。他初步站穩(wěn)腳跟后,又借歷史興亡來證明改革的必要,勸說孝公變法,最終孝公賜予他官職,又下達了變法的命令。
C.商鞅厲行法治,秦國太平富強。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國人受此震懾,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狀況改善,民眾家給人足。
D.魏國被迫遷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國戰(zhàn)事失利,無奈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并遷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說,遺憾的是沒有聽從公叔座的勸告。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譯文:___________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數(shù)。
譯文:___________
試題精講
10.【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難度不高。比較四個選項在停頓上的差異,發(fā)現(xiàn)有三處停頓不一致,逐一比較這三處停頓,基本可直接排除掉A、C、D三項。A項“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與B、C、D三項均不同,C項“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與A、B、D三項均不同,D項“愿王舉國/而聽之”與A、B、C三項均不同;且“公孫鞅年雖少有”“用鞅必殺之”“愿王舉國”三處停頓從語義和語法結構兩個角度看均明顯不通。因此該題基本上不需要借助其他辨析方法,只用排除法就可以做出來。
【參考答案】B
11.【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文化常識的識記、理解。從考查內(nèi)容上看.A、B兩項涉及的是著名的歷史人物秦穆公、湯武(商湯、周武王),C項涉及的是重大歷史事件商鞅變法,D項涉及的是古代的刑罰“黥”,都是古文中常見,且在現(xiàn)代影視劇中頻頻出現(xiàn)的文化常識。其中秦穆公這一歷史人物在高中課文《燭之武退秦師》中出現(xiàn)過,變法為中國古代史中的重要內(nèi)容,商湯、周武王都是歷史上有名的開國君主,“黥”是古代常見的刑罰,楚漢戰(zhàn)爭中的名將“黥布”就是因為受過黥刑而得名。
B項有兩處錯誤,一是將“湯武”的“武”理解為軍事家孫武,二是說商湯也“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我們知道,古代凡是兩人并稱者,都是身份、地位相當?shù)娜?,如“李杜”“蘇辛”等,由此判斷“湯武”也是身份地位相當之人.他們分別是商、周的開國之君。
【參考答案】B
12.【解析】此題考查考生理解人物形象、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這類題一向是文言文閱讀中失分率較高的題目,除了讀不懂文本這一根本原因。也跟作答策略欠缺有關。做此題第一步是精讀選項,將其拆分為若干片段,弄清每個選項有多少語意點,各語意點之間有何邏輯關系,以便于全面深入地把握其意思,避免出現(xiàn)遺漏語意、理解偏差、理解膚淺等錯誤。第二步是找準相應的原文,勾畫出與選項中每一個語意點對應的原文語句。第三步是精細比對辨析,將選項中各個語意點與原文相關內(nèi)容逐一對照,分析兩者的意思和邏輯是否一致,以判定選項表述是否正確。
用這種方法來分析,C項中,“商鞅厲行法治”是對原文“鞅欲變法……黥其師公孫賈”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概括,無誤:“秦國太平富強”是對“行之十年……秦人富強”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概括,無誤;“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是對商鞅人格的評價.雖無直接對應的原文語句,但符合商鞅的形象特點,無誤;“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具體說明其如何“鐵面無私”,對應的語句是“于是太子犯法……黥其師公孫賈”,原文中說因“太子……不可施刑”,所以就讓他的老師代替受刑,太子犯法并沒有被“施以刑罰”,因此“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是錯誤的。
【參考答案】C
13.【解析】該題考查考生準確理解文意的能力和語言轉換能力。翻譯文句,要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首先,利用上下文,在語境中把握所譯文句的基本意思;其次,分析文句的句式結構和措辭用語,把握句子大意;再次,要結合語意推敲句中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做到精準翻譯。
第(1)句,句式大致對仗,利用這一特點,可以推斷“法”與“循”一樣是動詞,利用組詞法,可直譯為“效法”“遵循”。“故”與“禮”一樣是名詞,意思相近.“故”是舊的制度.“禮”是舊的禮法。“強國”與“利民”結構相同,“強國”的意思是使國家富強,那么“利民”的意思就是使人民獲利。兩個“其”沒什么意義,可不翻譯。
第(2)句,“期年”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學過,意思是已滿一年?!扒孛裰畤佳猿趿钪槐阏咭愿蓴?shù)”中,第一個“之”為動詞,意思是到、往,《鴻門宴》中“之沛公軍”,《逍遙游》中“之南?!钡摹爸本谴艘猓旱诙€“之”無實義。
【參考答案】(1)圣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guī);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循舊制。(2)法令在民間實行一年,秦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便利的數(shù)以千計。
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wèi)國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時喜好刑名之學.侍奉魏國相國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推薦。適逢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公叔座說:“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身懷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大王(如果)不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出國境。”公叔座死后。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國中下令尋求賢才,準備重建秦穆公的霸業(yè).要向東收復被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進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來求見孝公。孝公與他交談,交談了好幾天也沒有滿足,景監(jiān)(對公孫鞅)說:“你是用什么說中我國君主的心意的?我的國君非常高興?!惫珜O鞅說:“我用強國之術(來)說服國君,國君大為高興。”秦孝公立即任用衛(wèi)鞅,衛(wèi)鞅準備變法,但(秦孝公)擔心天下非議自己。衛(wèi)鞅說:“行動遲疑就不會成名,做事猶豫就不會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guī):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循舊制?!鼻匦⒐f:“好?!保ㄐl(wèi)鞅說:)“治理社會不止一條道路。有利于國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湯、周武不循古道而締造王業(yè),夏桀、商紂不改禮制而亡國,違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舊禮的不值得贊美。”秦孝公說:“好?!庇眯l(wèi)鞅為左庶長.終于下達變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間實行一年,秦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便利的數(shù)以千計。在這時太子觸犯了法律。衛(wèi)鞅說:“法令不能實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觸犯法令?!睖蕚湟婪☉吞幪?。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便對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對太子師公孫賈處以黥刑。第二天,秦國百姓都服從法令了。實行新法十年,秦國百姓非常高興。路上不撿拾他人丟失的物品.山中沒有強盜.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百姓勇于為國作戰(zhàn).不敢私人斗毆,城鄉(xiāng)治理得都很好。于是(秦孝公)任用衛(wèi)鞅為大良造。經(jīng)過五年,秦人國富兵強.秦孝公讓衛(wèi)鞅擔任將軍討伐魏國。衛(wèi)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襲擊魏軍,俘虜了魏公子印,乘勢攻擊他的軍隊,全部打垮之后返回秦國。魏惠王因軍隊屢次敗于齊國、秦國,國內(nèi)十分空虛,日益衰落,非常害怕,于是派遣使者割讓河西之地奉送給秦國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惠王說:“我悔恨當初沒有聽從公叔座的話?!毙l(wèi)鞅擊敗魏軍歸來。秦孝公封給他於、商之地的十五個邑,他從此號稱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