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考生
祖先造字之時。便將自己對生活的睿智感悟融合其中。單看“韌”字的構(gòu)成。便給人一種難以言表的折磨與難以掙脫之感?;蛟S與“韌”字相關的夢想,都需要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抗爭——無論與外人還是與自己——才能實現(xiàn),做到盡善盡美。
而韌性,在我看來,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而且內(nèi)涵豐富。提到我們的文明,絕不僅僅指祖先留下來的那些可知可感的宏偉建筑或是璀璨的文藝瑰寶。最為人稱道的,是我們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勞、善良、奮進……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韌性。我們經(jīng)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我不敢想象,在蒙古騎兵占據(jù)中原,對漢文化進行摧殘時,那些漢文化的捍衛(wèi)者,曾忍受著多大的痛苦與不甘,但他們?nèi)倘柝撝?,使我們的文化得以傳承下去。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雖然已經(jīng)瀕臨絕望與崩潰,但中華文化仍支撐著華夏兒女奮起抗爭,使我們的祖國重新崛起并闊步走向復興。很多西方人曾以“中國人沒有信仰”為名對我們大肆指責、貶抑,但事實上,我們可以鏗鏘有力地回復他們——我們沒有統(tǒng)一的宗教,但中華文明是我們共同的心理紐帶。這種文明,就是將我們中華民族凝聚起來的最崇高的信仰。作為文明唯一延續(xù)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古國,中國配得上這份殊榮。
幾千載漫漫風雨征程,中華民族逆風前行,在無數(shù)外力和內(nèi)在的挑戰(zhàn)與威脅面前,保持中國人的品格、文化與意志巋然不動——這就是我們的文明的韌性。
除了歷史滄桑變遷中中國向世界所展現(xiàn)的堅韌,就中華民族的內(nèi)部性格而言,這份韌性更是民族發(fā)展中最牢固的精神基石。這份韌性表現(xiàn)在對個人長期堅持的理念的否定與價值觀的重塑。可能表面看來,這是一種對過去的放棄與拋棄,看似微不足道甚至令人惋惜,但事實上,敢于直面自身的缺陷。并且敢于動搖自身以換取更強的生命力以及社會更加積極正向的發(fā)展,這份心。就是我所贊頌的“韌”。我們不能否認,世界是不斷發(fā)展的,我們只有與時俱進。才能跟上甚至領先于時代潮流。而不是被時代的洪流裹挾或吞沒。
我景仰那些先哲——商鞅、王安石等改革家,他們都曾向已現(xiàn)頹勢卻深入人心的制度與社會生活方式宣戰(zhàn),他們對抗的。不僅僅是既得利益的舊勢力集團。更有人們?nèi)绱笊桨憷喂坛林氐年惻f觀念。而現(xiàn)代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更是展現(xiàn)了中國人和中華民族性格中的韌性——我們可以改變,甚至可以顛覆,不變的始終是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目標也統(tǒng)一于中國社會的蓬勃發(fā)展。如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是他頂著巨大的壓力所做出的,市場化與舊有的社會主義觀念是不相容的,但是為了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中國人民的幸福,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改革拓荒者,愿意去冒這份風險。他們改變了中國。而勇毅堅韌的中國人,更是逐漸適應了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用自己的奮斗,構(gòu)建了更美好的家園——正是依靠這份韌性,我們的國家才走上復興之路。
韌性于中國,像是一種與生俱來后天又不斷堅定的信念。正因這種堅韌不屈,我們的文化才能發(fā)展至今愈加燦爛;正是這種柔中帶剛。我們的人格才能不斷完善而強大,我們才得以建成更加美好的家園。
點評
本文以思想深刻取勝。首先。是深入理解“韌性”。從漢字“韌”的字形入手,這一切入點頗有創(chuàng)意并與“文明”相關。韌性就是柔中有剛。是堅定的意志,是不屈的抗爭,是堅守也是改變,是在改變中更好地堅守,是在堅守中主動地、與時俱進地改變。其次,是深刻理解“文明”。文明不是簡單的言行舉止。而是體現(xiàn)在言行舉止中的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心理。這樣的理解,使得作者在行文時站位比較高遠。從堅守寫到改革,而無論堅守還是改革,都體現(xiàn)著我們這個民族的韌性。結(jié)尾升華主題,思路清晰,層層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