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晶
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是特殊且重要的。其特殊性首先表現(xiàn)在教學目標彈性大,由于美術科目自身特點,人對于美的感知和表達沒有唯一標準,美術課也不像其他科目一樣可以列出條條框框去衡量和要求學生。其次是教學時限長,小學六年都設有美術課,而且與初高中階段相比,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基本能夠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第三是學生個性差異大,受遺傳和后天成長過程影響,有的學生天生敏感,有的學生則正好相反,有的學生在教師啟發(fā)下學習變化較快,有的則慢。面對龐雜的美術門類(美術被認為是視覺藝術的統(tǒng)稱)不同學生對美術下屬門類的喜好和反應也不同,年齡段認知和表現(xiàn)能力變化大,大部分學生會在三四年級出現(xiàn)認知和表現(xiàn)能力上明顯的變化。其重要性在于影響長遠。對多數(shù)人來講后期受升學壓力、工作生活等影響,小學階段所保持的美術表現(xiàn)能力可以保持一生變化不大,認知能力則因人而異。
在實際教學過程和社會觀察中筆者得出上述觀點,據(jù)此總結出下面一些教學思路,以保證小學階段美術教育的合理高效開展,更好地啟發(fā)學生對美的認知和表現(xiàn)能力。
一、跨學科
傳統(tǒng)美術教學往往只盯著自己的科目,就美術講美術,結果學生容易對不同科目(學科)之間形成割裂的認知。實際上,教師可以跨越學科鴻溝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環(huán)境中認識美術,培養(yǎng)學生從小用聯(lián)系和全面的觀念來思考,讓學生腦洞大開。
畢達哥拉斯是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哲學家。傳說有一次他路過一家鐵匠鋪,聽到大小不同的五個鐵錘打擊鐵砧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穆曇簦苡泄?jié)奏,像是一支悅耳動聽的樂曲。他不覺停住了腳步,若有所思地端詳著這些鐵錘,并讓人稱了一下,它們的重量符合一定的比例:6∶12=1∶2,6∶9=2∶3,6∶8和
9∶12=3∶4。畢達哥拉斯心中豁然開朗,匆匆回家做了一些實驗。他發(fā)現(xiàn)弦長成一定比例時能發(fā)出和諧的聲音。于是他得出結論,音樂的和諧是由數(shù)的比例造成的。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派認為這種和諧就是美。
簡短的故事闡述了音樂的和諧是由數(shù)的比例造成的,數(shù)學產(chǎn)生美同樣適用于美術,典型的就是美術構圖,“井字構圖”是傳統(tǒng)中國畫經(jīng)典構圖法則,在攝影中也被稱為“三分法”。與之類似的“黃金分割比”也同樣應用于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領域。
一段鐵匠的敲打聲引起一位數(shù)學家的積極思考,在這個情境下數(shù)學與音樂、美術聯(lián)系了起來,至此,科目(學科)之間的橋梁有了,教師便可以盡己所能設計課程。當然,這也有賴于教師本人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實際上美術課程也是不能單獨完成的,必然會涉及其他科目(學科),在美術表現(xiàn)對象上要涉及植物動物以及地貌礦物,面對花草便會遇到木本和草本的問題、輪生對生互生的問題;遇著碑林會有講不完的文學、歷史和書法知識。
二、離課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網(wǎng)絡名言用在美術課再適合不過了。受限于教師認知、教學積極性等原因,有的美術課往往只開設或多開設紙面繪畫,限制了學生的認知面和表達空間。優(yōu)秀的美術課程不應把學生感知美的體驗拴在課桌甚者是平面的紙張上,紙張和課桌外面的世界很大!
目前美術課本的編排不僅只有繪畫,不僅局限在課桌,課堂繪畫只是造型·表現(xiàn)課業(yè)中的一個小項目,其中還有版畫、綜合材料繪畫、泥塑等其他項目。除了造型·表現(xiàn)課業(yè)還有設計·應用、賞析·評述、綜合·探索3個課業(yè),幾乎涉及眼睛能見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美術項目會以不同感官刺激學生、拓寬學生認知、活躍學生思維、感染學生美術認知水平、提高學生表現(xiàn)能力。
傳統(tǒng)教室內上課,除了畫畫以外,泥塑陶藝、折紙、剪紙、衍紙、貼紙、纖維藝術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教室外的美術課對學生更具吸引力。
以參觀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建筑外形的設計文化理念,博物館外圍的園林設計,繪畫展覽,陳設器物美觀與使用價值,文物背后的故事都能成為教學的內容。小小的玉器、不同的錢幣、青銅、陶瓷、皮影、壁畫等等每次每處都可觀可講,而且博物館新鮮的多媒體視聽和互動可操作設備還會大大提高學生興趣,課堂由此變?yōu)橐曈X、聽覺、觸覺綜合感官的課堂,課堂上學生能感知、能操作互動、能記憶、能創(chuàng)造。
以校園寫生為例。植物、場景、建筑等都可以成為學生感知和表達的對象,四季植物變化、早晚天空建筑、花草樹木、昆蟲鳥類、手繪校園地圖都是不錯的選擇。
以假期為例??梢宰屚獬龅膶W生記錄圖文游記、手繪景區(qū)地圖、繪制風光建筑、寫生植物制作標本記錄假期時光。
在生活中美術課空間也很大。節(jié)日賀卡制作、家庭裝飾畫軟裝制作、家庭空間與色彩的歸納和布置、帆布鞋帆布包繪制、T恤繪制、禮盒紙袋制作、插花等可以將美術應用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且還可以結合其他活動開展創(chuàng)意美術,比如在校內外辦展覽(繪畫、書法、紙藝、陶藝)、創(chuàng)作繪本日記或者將其他科目轉化為繪本或者為其制作插圖、設計服裝,搞服裝秀或者舞臺劇、室內外粉筆繪畫、操場擺拍造型、教師節(jié)或者傳統(tǒng)節(jié)日裝飾布置、校園墻繪,每個活動組織學生自己策劃,獨立或團隊執(zhí)行操作以提高學生參與度。
如此多場合多形式多門類的教學,既適應了小學生年齡段特征,而且還能大大豐富學生認知,激發(fā)學生思維。
三、低齡不教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碧K軾這句話重點不在兒童對美術的認知,也沒有正確認識和概括出兒童對美術的認知狀況,蘇軾這個觀點對后人的啟迪在于:不能以像不像作為評判繪畫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教師和家長作為觀眾和教育者,往往“以形似”或者“自以為標準”論畫,忽視低齡兒童認知表達的階段性特征,否定低齡兒童繪畫成果,抹殺其個性、天性。
孩子天生都是藝術家,美術天賦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在三四年級以下一般兒童多不具備“像”的認知和表達能力。這是低齡兒童典型特征,低齡兒童那種“亂畫”“不像”在藝術家看來卻是極其珍貴和高明的。隨著年齡增長大部分學生的模仿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對工具的駕馭能力才會逐步見長,美術作品自然會變得成熟和“像”。小學階段大部分兒童對美術認知和表現(xiàn)會在三四年級存在天生稚嫩到初步成熟這樣一個轉變,稚嫩這種寶貴的天賦也有少部分人將伴其一生。對于始終“不像”也不能硬性要求學生,抹殺個體特性,對每個人都要求“畫像”既不符合現(xiàn)實也不符合藝術規(guī)律。所以對于一二年級或者三四年級學生來說,美術教育以鼓勵、引導和體驗為主,不建議讓學生刻意模仿教師或書本、不以“像和不像”來衡量要求學生。
有人會質疑,你是教師你不教,把孩子送你這里做什么?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主張課程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的目的是帶領學生感知美、表達美,需要尊重學生對美術感知和表達的客觀規(guī)律,而不是一味按教師和家長的思維灌輸學生,讓學生過早模仿教師,其結果可能是封堵、抹殺了學生較好的與生俱來的天賦、個性。隨著年齡增長,三四年級學生表達能力、模仿能力開始發(fā)生變化,特別是模仿能力會明顯變強,這個時候才可以嘗試讓學生多模仿教師。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美術教育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階段性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針對不同年齡段特點分別采取不同教學方式;要以學生為中心利用多形式多感官角度來豐富學生感知美術的體驗過程,激發(fā)學生表現(xiàn)欲望;要跨越科目(學科)、從全面綜合角度、較高的高度,長遠地對待美術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有美術修養(yǎng)的學生,還要立足于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qū)眾紡路小學校)
(責任編輯 張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