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壯
最近幾年,“兒童專注力”仿佛成為早教領(lǐng)域和親子市場一個新興的話題。各種專業(yè)不專業(yè)的培訓班、思維訓練課和書籍,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我也體會過家長對孩子專注力的在意。但是當我們意識到了風險、感受到了趨勢、明白了要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重要性時,或許可以先把“花錢與上課”的優(yōu)先級降一降,不去想那么多“我要給孩子些什么”,而是先把思考的對象集中到自己身上,想一想:“為了孩子,我還需要改變些什么?”
其實你可以做的,有以下七點。
總會有這樣的時候:家長看到孩子安安靜靜地玩玩具,感覺孩子可愛得很,就特別想過去夸一夸、抱一抱、親一親,甚至突然來了興致,連個招呼也不打,就和孩子一起玩了起來。而這些關(guān)心很多時候都不怎么能受到孩子的待見。這么一來,家長覺得委屈,孩子也覺得被干擾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感受,如果你正在沉浸地看書,卻突然遭到打斷,那其實是需要再花很長時間才能重新回到之前沉浸體驗的狀態(tài)中的。突如其來的關(guān)愛不是什么好習慣,那其實更接近一種干擾,會打斷孩子的專注進程,進而殃及他專注力的發(fā)展。
專注力這種技能對孩子來說并非生而有之,而是需要鍛煉和培養(yǎng)的。
幫孩子找到保持專注的內(nèi)在動機,是家長為孩子專注力培養(yǎng)提供的絕佳助力。
有些家長可能會為自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而感到苦惱,他們在找到我咨詢的時候,甚至會自己給孩子貼上某種疾病的標簽:“老師,我們家孩子做事不認真,集中不了注意力,你說他會不會有多動癥?會不會是注意力缺陷障礙?會不會是自閉癥?”
我的反應通常也比較直白:“您家孩子做所有的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嗎?”
而家長往往也會道出實情:“不是的??!他看動畫片看兩個小時都不動地方!”于是我就會順勢說出我的看法:“那您家孩子看來并不是注意力有問題啊,而是注意力集中的地方不符合您的期待吧!”
孩子喜歡接觸游戲、玩具和興趣愛好,倘若他對這個東西的喜歡是發(fā)自肺腑的,那這種內(nèi)在動機最能幫他維持專注。所以,想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家長一定要找到孩子跟目的行為之間的內(nèi)在動機。
“你認真點兒!”這句口頭約束恐怕很難對孩子的專注力產(chǎn)生影響。每每強調(diào)“專注”的時候,家長都特別喜歡用一個詞:“坐得住”。實際上,“坐得住”并不是專注力的本質(zhì),它不意味著專注,它只意味著枯燥、忍耐和被動的堅持。
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專注不僅來自忍耐,更來自熱愛。達·芬奇為什么不去當木匠,而王獻之為什么不去扭秧歌呢?因為他們不喜歡。恰恰是先有了感情基礎(chǔ),一個人才愿意為了熱愛的東西多多忍耐。專注的過程可能是枯燥與痛苦的,但這不是專注的本質(zhì)體驗,當下的枯燥是為了心中更大的熱忱。
在孩子心中,他可能會這樣評估專注的必要性:“讓我專注?前提條件是我的專注一定得有個結(jié)果吧?如果我再努力也得不到這個結(jié)果,我為啥還要浪費這個時間和精力呢?”自信是專注的重要條件,孩子只有認為自己努力了能夠得到,才會有努力、專注去做這件事的欲望。
或許良好的內(nèi)在動機以及對自我保持認可是維持專注的共性特征,但家長依然要允許孩子采用更多不同的專注手段。專注有很多種,老老實實地看書當然算專注,聽音樂時手舞足蹈也是專注,全情投入地玩游戲時,感受到緊張甚至憤怒,其實也算專注??墒呛芏嗉议L所認為的專注,就是安安靜靜坐在那里好好學習。專注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在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時,我們可以讓孩子選擇他喜歡做的事情,更要讓他選擇自己青睞的形式。
心理學家布盧馬·蔡加尼克最早對這種心理效應進行了系統(tǒng)化研究。蔡加尼克效應指的是:人在做事情的時候,總是期待做到一個完結(jié)點,事情沒干完就被打斷,人會非常不爽。
我們在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時,也要給他設(shè)定一個目標,比如把積木搭成一個城堡,打完兩把游戲,看書看完一章,媽媽給講三個故事……這都算是一個目標完結(jié)點。一旦知道了終點在哪里,而且知道自己“使把勁兒就到了”,誰都不喜歡被打斷,所以我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蔡加尼克效應讓孩子實現(xiàn)專注。
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來說,運動最容易讓他們進入專注狀態(tài),這是人的本能。運動的專注門檻很低,人在運動時心率加快、肌肉收張,在生理上就會分泌出很多與專注有關(guān)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心理上也會進入心流狀態(tài)。對孩子來說,不管是騎大馬、騎大牛,還是在家里按一定的規(guī)律跑跑跳跳,其實都是運動投入的一種表現(xiàn)。
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去當制訂運動規(guī)則的人,這是對他個人能力的一種尊重。所以當你的孩子在家里拉著大家扮演小火車的時候,只要有安全保障,他想讓誰當?shù)趲坠?jié)車廂都可以,他想跑哪段路線也都可以。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能發(fā)揮自己主動性的角色和位置,專注力也會因此得到訓練,并在未來進一步嫁接到其他方面的能力上。
除了運動,閱讀也很能激發(fā)孩子的專注。給孩子讀故事,我們可以主動設(shè)立一些行為完結(jié)點,比如:“我們今天一共講三個故事,好不好?”讓孩子知道專注的終點在哪里,即“講完三個故事”,它就在那里等著我,現(xiàn)在只要好好去聽,我慢慢地就可以達到行為完結(jié)的終點。對孩子來說,自主閱讀也是一樣,不管是章、節(jié)、本、冊,閱讀總可以找到一個節(jié)點。讓孩子知道,坐在這里,讀下去,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到達那個設(shè)定的終點。這種感受可以培養(yǎng)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的良好習慣,專注力也就隨之而來了。所以說,我們在前文提到過的親子共讀實在非常重要,不管是大人給孩子讀書,還是孩子和大人各自看各自的,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yǎng)都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專注是一種主動采用的技能,不是一種被動的素質(zhì),尊重這一點,才能更好地為孩子的專注力訓練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