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墨水的上游”平江縣,曾經(jīng)多次在央視、湖南衛(wèi)視等主流媒體出鏡,呈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根脈,講述滄桑巨變。隨著春燕裁剪的芳菲路徑的指引,中央電視臺十頻道《中國影像方志》欄目組再次將鏡頭聚焦平江,以汨羅江為主線,串起一江兩岸的自然風光、歷史遺跡以及地域的文化、民俗、美食……
在拍攝期間,我的任務(wù)就是全程陪同、協(xié)調(diào)、保障他們在平江的拍攝工作,整整二十天,拍攝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鏡頭中優(yōu)美的汨羅江沿岸風情、豐富的人文故事,其形、神、氣、態(tài)渾然一體,串成一串悠遠唯美鏡頭。身為平江人,我不得不感嘆平江豐富的人文景觀、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他們的鏡頭中是美得如此純凈、圣潔,沒有凡塵的一絲雜質(zhì)。
《中國影像方志》平江項目組負責人黃躍平告訴我:沒來平江之前,她只知道平江是個山區(qū)縣,沉淀厚重的歷史,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是個革命老區(qū),出過很多將軍和名人。到平江拍攝幾天后,她說:平江真是個好地方,處處是景、步步入畫,自然景觀與人文內(nèi)涵交相輝映。在他們拍攝的鏡頭中,平江就像是一幅詩畫長廊。
浪漫詩河流出一江的詩人圣水
《中國影像方志》欄目平江項目組四月份正式進駐平江,共七人,分兩個攝制組。到平江之前,他們的拍攝計劃早早就安排好了。先期抵達編導(dǎo)黃躍平和攝像師孟建中,一到平江就讓我陪她們?nèi)ャ枇_江沿線考察。
的確,無論寫平江,還是談?wù)撈浇v平江故事,一般都離不開汨羅江這個話題,事實上汨羅江在平江人心目中的位置是無可替代的。所以《中國影像方志》欄目也不例外。
“汨羅江,水朝西;屈夫子,犟脾氣。”這條全長只有253公里河流,那淺淺的一灣汨羅江水,灌溉著天下詩人的驕傲!她和一個人的名字一道載入史冊的河流。臺灣著名詩人余光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在他的眼里,汨羅江是屈原的化身,這里相當于中華文化之根,在這里,才能找到詩歌之魂,“藍墨水”在這里是文化的代名詞。
就因為屈原在汨羅江邊的縱身一跳,這以死明志偉大一跳跳出了世人的敬仰,跳出了回蕩恒遠的絕響。他這一跳,讓汨羅江的長度、寬度和深度得到無限延伸和擴展,讓這條江寫滿了詩的靈動和詩的崇高。
一千多年之后,身患重疾唐代詩人杜甫,沿著他的足跡,溯汨羅江而上,乘船途經(jīng)汨羅江澄潭,焚香秉燭,朝江叩拜,仰天長嘆,嚎啕大哭……到了平江中縣坪后,一病不起,溘然長逝。
中國有眾多的河流,有的波瀾,有的氣勢,有的壯闊,有的長遠,汨羅江都不能望其項背。但汨羅江是屈原、杜甫兩位世界文化名人先后魂歸之處,有“藍墨水的上游”的文化底蘊,這是其他江河無可比擬的。于是,汨水便成了很文化人眼中的圣水。后來,宋代詩人徐屯田有詩謂:“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品,寒日下西原?!备爬艘粭l汨羅江同時承載著屈原、杜甫兩位文化名人的悲壯皈依和文化延伸。
汨羅江的澄潭是屈原投江之處,“澄潭”之說一直流傳至今。關(guān)于汨羅江澄潭還有著很多傳說,中央電視臺四臺、七臺、十臺和很多媒體都到澄潭拍過鏡頭。前不久,中央十臺科教頻道剛剛播出的地理?中國《逆水藏洶》就專門介紹過澄潭漩渦,其潭深有17米多,相當于六層樓高,時常還出現(xiàn)江水倒流的景觀。
攝制組把開機鏡頭選擇在汨羅江澄潭拍攝,不知是偶然還是必然,是無意還是巧合,攝制組的人員剛到江邊,天就開始變臉,陰沉的像是在哭泣。一會功夫,就開始刮風下雨,整個江面上突然間變得風蕭蕭,雨蒙蒙,老天似乎像是在含淚祭奠,傷心欲絕。
這種天氣,從美學角度來講,是不適合拍攝的,但攝制組人員要的正是這樣的天氣,只有這種天氣才能回放倆位偉大詩人當時的凄零、孤獨和悲傷。
汨羅江,有四分之三的流域面積處在平江縣境內(nèi)。千百年來,這條江孕育著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意志,一種信念,同時也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豪杰與精英。要說平江的故事,汨羅江便是平江故事的源頭。
扮演屈原的向珊勇,扮演杜甫的李仿軍,都是平江書法界的知名人士。他們倆位無論身高、長相、氣質(zhì),都和屈原、杜甫角色的要求相當接近,而且都飽讀詩書,能寫一筆好字。
要扮演好詩祖與詩圣,不僅對身高,長相,氣質(zhì)的問題,而且頭飾、發(fā)型、鞋襪都有嚴格要求。他們換上裝飾之后,我都差點沒能認出。
汨羅江邊,一個在水里,一個在岸邊。或許正是源于這樣的對望,詩禮之魂與家國大義,在這里相遇了。
汨羅江確實是一條全球最浪漫的詩河。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深入人心。汨羅江邊,屈原仰天長笑曰:“世人皆濁而我獨清,舉世皆醉而我獨醒”后沉入江底,帶走了塵世的哀怨,將自己心中的太陽留在了人間。被后人尊為“詩圣”杜甫,沉淀于詩中憂國憂民的涕淚,人道主義悲天憫人的情懷,他一生盼望為國效力,但命運并不眷顧他,以致壯志難酬、報國無門。他們的命運相似,在滔滔的汨羅江水中,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
鏡頭中,他們揮毫潑墨,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卷,拓寫成就一張張氣勢恢宏的書法,淺筆靜墨,淡開凝香;他們在岸邊望天長嘆,心中思暮,觸不可及烏云蔽月,如斯寂寞狂風怒吼,驚濤拍岸,難鳴悲憤蒼海一栗。
鏡頭中,雨珠含淚,江水苦吟。曾經(jīng)的歲月,曾經(jīng)的心情,曾經(jīng)的故事,曾經(jīng)的屈原和杜甫在這條江上演繹出了經(jīng)久不衰的傳奇。
千秋杜祠一炷永不熄滅的心香
屈原以水為墳,杜甫堆土為墓,汨羅江畔同時長眠著兩位偉大詩人屈原和杜甫,足以讓所有華夏子孫頂禮膜拜。
拍攝完汨羅江的鏡頭,攝制組就趕往杜甫祠墓拍攝。
走近杜甫祠墓,黛瓦、紅砂巖、青石板……映入眼簾的杜公祠樸實而莊嚴。樸實無華的墓祠,詔示了杜文貞公的凜然浩氣與天地長存。
在文革劫難中,這座古祠墓差點被夷為平地,幸好當時的祠堂被用作了當?shù)匦W的教室,才幸免于難。這座百年的鄉(xiāng)村學校才幸免于難。隨記者的鏡頭走進杜甫祠墓,旁邊瑯瑯讀書聲,洋洋盈耳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學生們朗誦的正是杜甫的詩詞。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田村小學與詩圣的祠墓僅一墻之隔,有著得天獨厚的賞讀詩圣經(jīng)典篇章的地理優(yōu)勢。在鏡頭中,孩子們天真浪漫,讀詩、背詩、誦詩,對孩子們來說,既是一種陶冶,更是一種傳承。
杜甫祠墓,其歷史演變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一處時越千年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杜甫文化,一直根植在平江縣人民的心中,世代傳承,萬世流芳。
1956年,杜甫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中,平江杜甫墓被認定為全國唯一真墓。1988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7年被評為“岳陽十景”之一,命名為“詩圣留蹤”。2005年9月2日,舉行了杜甫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qū)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活動。
杜甫祠墓,始建于唐,跨越千年的歷史時空,歷經(jīng)風霜雪雨,飽受戰(zhàn)亂烽煙,在這期間,到底有過多少次重建和修葺,已無從考證。杜公祠墓是紀念性的祭祀祠廟,墓祠合建,相距咫尺,入祠見墓,并不多見。有專家稱,杜公祠墓的設(shè)計有悖常規(guī),融入的正是詩圣杜甫反對陳腐,鼎力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理念。
杜甫祠墓,作為平江特有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政府一直把杜甫祠墓當作旅游資源和教育學習的主要載體打造,在2001年至2005年經(jīng)歷過一次大的修繕,在這次修繕中,童升平從牽頭、勘察、規(guī)劃、設(shè)計,自始至終,全過程參加。
童升平,平江縣文化局原局長。說到對杜甫祠的修繕,他最有話語權(quán)了。我陪同攝制組的人員一起到了童升平家里,他正在書房里看書,書屋面積不大,除了一張電腦桌,一臺電腦,書柜、桌子上擺滿的全部是書,有新書、古書,還有好多線裝書籍,一看就是個讀書人。
童升平,年過七旬,精神矍鑠,走路帶風,講話中氣十足。在走訪、講解杜甫文化時,他像背書一樣,向我們描述了杜甫祠歷經(jīng)千年滄桑,杜甫祠墓損毀嚴重,在多方籌集資金和文物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杜子祠經(jīng)恢復(fù)性修建,祠中“僧舍”、“官廳”、“祠墓”、“鐵瓶詩社”等重要景點被一一復(fù)原,小田杜子祠進一步被人們關(guān)注、被重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名流賢士前來尋蹤朝圣、題詩賦文、撰聯(lián)獻墨。
鏡頭中,經(jīng)過重新修繕的杜甫祠墓,庭院寂然,青石肅穆,“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墓”的字樣清晰可辨。“祠墓”、“官廳”、“僧舍”三個院落“一”字排開并列組成。其中心院落“祠墓”院,又由“門棟”、“饗堂”、“陵墓”三個單體建筑縱深排列。杜公祠中央,“詩中圣哲”的牌匾下,豎一尊杜甫端坐的銅像。杜甫左手撫膝,右手握書,神態(tài)凝重,遙望遠方,似在潛心攻讀,又如掩卷沉思,抑或心事重重……其態(tài)、其神、其貌、其情、其性在鏡頭中得到充分展現(xiàn)。
鏡頭中,遠看杜甫祠:門楣上的“詩圣遺阡”四字立馬讓人感覺到了年代的悠遠。青磚、黛瓦、紅砂巖、青石板、山杉、毛竹,建筑群與建筑環(huán)境融為一體,和諧統(tǒng)一。有如一首田園詩,清淡而恬靜。其清雅簡約的風格與杜甫生前簡樸恬淡,窮愁潦倒的生活境況相呼應(yīng)。
杜甫祠,這里并沒有如織的人流,這恰好契合了文人墨客骨子里的清寂。由于天氣時晴時雨,拍攝過程一波三折,耗時耗力。在杜甫祠,攝制組反反復(fù)復(fù)用了三天的時間,基本上天天都是一大早上出門,到天黑還收不了工。
在童升平的帶領(lǐng)下,記者們扛著攝像機走訪杜甫祠墓周邊的老人,介紹修繕時的情景,回憶實地勘察,從遍布的荒草瓦礫中發(fā)現(xiàn)散落的歷代建筑元素和文化遺存……
平江有幸成為詩圣杜甫魂歸之所,得千年詩風熏染,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普通百姓,走進杜甫祠墓,都會頂禮膜拜。如今的杜甫祠墓并不寂寞。始建于清代的鐵瓶詩社經(jīng)過修繕后,現(xiàn)也成為文人們吟詩弄墨、憑吊“詩圣”的活動場所。新鐵瓶詩社社員經(jīng)常聚集于此,他們的詩詞吟誦、鑒賞、品讀,伴隨著泥土芬芳,沁入心扉,別有一番滋味。
杜甫的故事與詩歌,理想與追求,愛與憂,在山城里醞釀、升華,為平江歷史文化重重地繪上一筆,在鏡頭之中穿越時光隧道,從古到今。
山高水長流動一座山城的春潮
平江——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山城,這里山是綠的,水是綠的……放眼望去,滿目蒼翠,處處生機盎然。小山城,一年四季都洋溢在春天的氣息之中。
平江因汨羅江而聞名世界,神奇幕阜山、連云山、福壽山與汨羅江天然一體,山塑造了水的生命,水成就了人的延續(xù),山秀、水美、林幽、石奇把平江臨摹成一幅春色的山水圖畫。
攝制組對整個山城進行了航拍,在他們的鏡頭中,河流兩岸是綠的,道路的兩旁是綠的,屋舍的前前后后是綠的,整個山城都在綠色的環(huán)繞之中,路在綠中,車在畫中,人在景中,就像盆景般美麗……
平江地處羅宵山脈北端,是我國南方十二個重點林業(yè)縣之一,境內(nèi)黃龍、幕阜、福壽等山嶺起伏,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有森林面積432.3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70%,森林覆蓋率達63.2%,活立木總蓄積量695萬立方米,是聯(lián)合國工發(fā)組織認定的綠色產(chǎn)業(yè)示范區(qū)和全國生態(tài)建設(shè)示范區(qū)。目前平江共有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名山有五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卻很少有人知道“五岳”之外,還有一個天岳幕阜山。幕阜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天岳幕阜山是雷神居住之所,伏羲誕生之地。
作為六岳之首天岳幕阜山,東連江西修水,南通長沙,西抵岳陽,北達武漢,一山連三省,綿延千里,山連著山,山吻著山,山里有山,山外有山。山里溝壑幽深,集伏羲文化、神仙文化、屈子文化、道教文化等于一體。素以山雄、崖險、石奇、林秀、水美而著稱。明代余大乾贊:“名山峻拔跨三州,千里煙花一望收。盡道洞庭俱在眼,塵埃不辨岳陽樓”。秋高氣爽的時候站在山頂就能看到洞庭湖、鄱陽湖……
生長在汨羅江邊的作家潘剛強,隨同水文專家和記者前往將軍山。出平江縣城,驅(qū)車西行十余分鐘,就到了當?shù)厝丝谥械膶④娚剑@座為紀念宋朝將軍鄧雅而命名的小山,我們站在山下的青口灘,放眼望去,兩岸曉煙楊柳綠,兩江交匯碧水滔滔。他告訴記者,在這里,汨羅江最大的支流——昌江,注入汨水。水文專家解釋,平江處在河流沖積形成的山前平原之中,河流比降急劇減少、地勢格外平緩。這樣的地形特點,與平江這個名字十分契合。
汨水源頭在幕阜山系的東路,昌江源頭來自幕阜山北路,這二條河流總源頭都是來自幕阜山。
潘剛強還告訴記者:天岳幕阜山海拔1500米處泉沸沙翻,是現(xiàn)知的汨羅江一處最高源頭,為中華一絕,又傳是伏羲掘池養(yǎng)白龜“圣泉”,因得名“白龜沸沙池”,泉水經(jīng)老龍溝流入昌江再匯汨羅江。天岳幕阜山常年溪水歡快地流動,或急或慢,或高或低,小溪與大溪,不停匯集,流淌成江,千年萬年,流出了一條江的神圣。
攝制組想以獨特的視角和震撼的鏡頭去揭示那座山的神奇面紗。編導(dǎo)黃躍平專門查找了平江縣志,對縣志上記錄的天岳幕阜因伏羲在此作八卦而聲名遠播,道教四大天師中張道陵、葛玄、許旌陽等三人都修煉于此。唐稱天岳幕阜山為道教“二十五洞天”,建有“宮”“觀”百余處,是道教發(fā)源地之一。她越發(fā)對拍攝幕阜山產(chǎn)生濃厚的興致。
四月的平江,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但連續(xù)數(shù)天連綿不斷的陰雨卻讓人感到有些寒意,攝制組人員都穿得單薄。尤其是要到幕阜山,山上的氣溫比山下的氣溫要低出好幾度,她們不得不考慮添加衣物。
上山前的晚上,導(dǎo)演帶著攝制組人員上街購衣。在一家超市門口,一腳踩空,摔倒在地,腳上裂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連夜送醫(yī)院清創(chuàng)縫合包扎,走路還一瘸一拐。我以為她肯定去不成或要延遲計劃,沒想到第二天拍攝,她還是堅持要上山。
一路上,攝制組路途中時不時地喊司機停車,扛著攝像機沿途拍攝。用他們的話說,幕阜山的景色太美了。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車子沿著天岳幕阜山山脈前行,上坡、下坡,車子喘著粗氣,一路顛簸,那滋味可叫一個“爽”!但他們一個個樂此不疲,恨不得將這一山的巍峨與旖旎盡攬鏡頭之中。
山里天氣,氣象萬千,時晴時雨。但面對山里的美景,他們絲毫都沒有感到寒冷。
一峰尖是天岳幕阜山的最高點,是觀日出、看日落、拍云海、賞霧松的最佳位置,如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站在上獅巖之上的石崖上,極目四望眾山皆成彈丸,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域盡收眼底。凌晨4點,攝制組就帶著設(shè)備出門了,早早在山頂上架好設(shè)備拍日出。
等啊,等啊……最終還是等到了他們想要拍攝的畫面。如夢、如幻、如詩、如畫般的薄霧慢慢散去,太陽終于從翻騰流動的云海向記者的鏡頭露出了笑臉。
晚上拍日落,幕阜山負責接待我們的同志把飯菜都等涼了,熱過再等,等過再熱……拍攝制一直拍到天完全黑了,才肯下山。
與幕阜山相連的國家地質(zhì)公園石牛寨,方圓10余平方公里,是古軍事要地,也是汨羅江源頭之一,它是由怪石、奇峰、石洞組成的丹霞石的世界,鬼斧神工,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中央十頻道《地理中國》欄目專門拍攝了“平江奇峰”播出后,石牛寨這一特殊地質(zhì)地貌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高度關(guān)注。這次攝制組再次把鏡頭對準石牛寨的時候,那奇異山丘,百里丹霞,千年古寨宛如珍珠一般,聚集在記者的鏡頭之中,畫面之美無法用話語來形容……
在他們的鏡頭下,平江處處春潮涌動,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平江生態(tài)畫卷完全融入在綠色長廊之中。
中華一絕舞出華夏文化的圖騰
多元文化匯聚的平江大地,舞龍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平江舞龍分布范圍很廣,幾乎所有鄉(xiāng)村都有舞龍的隊伍,而且各有特色。
平江最具特色的首當九龍舞,無論是規(guī)模、套路、技藝、特色,其它龍舞是無法與之相比的。它已經(jīng)從湖南走向了全國,走向國外,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寶庫中的精品。
攝制組去伍市鎮(zhèn)白楊村姚家祠堂拍攝九龍舞,出發(fā)的時候,感覺天氣還算不錯。可惜的是,九條龍不能全上,攝制組只拍到兩條龍的排練鏡頭。要九條龍全部出動,需要將近二百人的陣容。村里大部分青壯勞力都外出打工,為了拍個鏡頭,要全部從外地趕回來也不現(xiàn)實。
祠堂家神上擺放著九個龍頭。祠堂天心中,有二十多個壯漢身著龍衣龍鞋,手持龍旗,握著龍耙,隨時做好舞龍的準備;祠堂兩邊走廊中擺放著大鑼大鼓,小鑼小鼓嗩吶等樂器,操持樂器的漢子們,一字排開站在旁邊。盡管只有兩條龍,場面也夠壯觀的。
攝像機擺放就緒后,兩條龍隨著樂器音樂和鼓點開始舞動。鏡頭中,栩栩如生的兩條彩龍在他們手中起舞,似蛟龍出水,在碧浪中翻騰。奔騰的舞步,精美的造型,是力與美的和諧,是情與景的交融,酣暢淋漓地展現(xiàn)了龍舞的獨特技藝和風格。
專程趕到現(xiàn)場觀看龍舞表演的中南大學龍獅運動研究所所長、教授黃益蘇看完龍舞的排練后,面對鏡頭,他說:“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它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團結(jié)合力、奮發(fā)開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諧、造福人類的文化內(nèi)涵,是中國人在吉慶和祝福時節(jié)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氣氛熱烈,催人振奮,是中華民族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傳統(tǒng)的九龍舞,隊形變換極為復(fù)雜,所需的人員和資金也非同小可。九龍舞在老祖宗手上能傳承中延續(xù)至今,而且創(chuàng)造成華夏的文化圖騰,演繹成盡情揮灑的競技,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p>
據(jù)《平江縣文化志》記載,九龍舞“始于漢、興于唐”,一場表演,往往長達三個小時,包含數(shù)十套程式。在姚氏家族流傳的說法中,它們的姿態(tài),完整地表現(xiàn)了九條神龍將屈原遺體送回百姓身邊的故事。
剛拍攝完兩條龍排練鏡頭,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好像從天上潑下來的,號天呼地,猶如老天的哭泣,表達著對屈原千年的緬懷。
拍攝仍在進行,鏡頭對準九龍舞傳承人姚大明。姚大明,是平江縣白楊村九龍舞的第18代傳人,他從16歲開始習龍舞龍,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堅持了半個多世紀。他告訴記者:九龍舞起始于姚家家族,從出龍、行龍、舞龍到藏龍,都有一整套完整禮儀和程序,表演套路也極為豐富、繁雜。由于演出規(guī)模巨大,過于耗時耗力,九龍舞的排演漸漸難以為繼。如今,九龍舞不再限于家族,從宗祠普及到全村,從全村普及到全鎮(zhèn),從家庭普及到學校,九龍舞的傳承工作一直未曾停止過。
1999年,中央電視臺為白楊村九龍舞拍攝了專題片,取名《中華一絕》,將九龍舞推向世界。2001年,國家文化部授予平江伍市鎮(zhèn)“中國民間藝術(shù)九龍舞之鄉(xiāng)”。2008年,平江九龍舞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九龍舞被稱之為“中華一絕”名不虛傳。絕就絕在它獨樹一幟,是一種舞動的造型藝術(shù)。截至目前,它是岳陽60多支民間龍舞隊中,唯一一支具有“國字號”頭銜的龍舞隊,特色和身價不言而喻。
為了傳承和發(fā)展九龍舞,如今時豐中學成為了教習九龍舞的固定地點。時豐中學,占地3000平米的九龍文化廣場,經(jīng)常旗幡列列、鼓樂陣陣。
攝制組進入時豐中學,六條彩龍在100多名學生舞龍手的操持下,伴隨鏗鏘有力的擊鼓聲、鳴鑼聲,在廣場上翻騰旋轉(zhuǎn),如巨浪掀天,似云海翻滾,千變?nèi)f化,場面恢宏,好不熱鬧。只見彩龍時而交織纏繞,張弛有序,時而舒展像春花怒放,令人賞心悅目;時而翻江倒海,時而騰躍跳起,讓人目不暇接;舞龍手表演了10套傳統(tǒng)藝術(shù)套路,氣勢磅礴,震撼人心。
在拍攝中,除了九龍舞,平江縣南江鎮(zhèn)鄒家祠堂還有一種龍舞叫竹龍舞,那也是一種非常具有民間特色的龍文化。竹龍舞把汨羅江與平江的源起,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們所編織的竹龍,從龍頭到龍尾共18節(jié),由幕阜山中的竹片、竹絲、斗笠竹葉和一種叫做猴腳板的藤狀植物編織而成。
在鏡頭中,舞龍隊員打扮成粗獷的上古部落武士,在喧天鼓樂聲中,竹龍按照八卦七陣圖踏鼓起舞,舞蹈表演著他們對于身旁高山與河流的景仰。鏡頭中,好一個舞龍,舞出了中國人強健的體魄和富饒的土地;好一個舞龍,舞出了中國騰飛的今天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天經(jīng)地緯燃起紅色土地的火焰
詩性與血性,在這條河的流淌中合而為一;家國之情與故土之思,也在這條河的凝望中纏繞交織。在浩瀚的歷史長河里,平江是一方舉足輕重的土地,這里,山凝圣跡,水蘊詩魂,戎軒逐鹿,英杰爭雄。一次次狂飆席卷,與民之生息國之命運緊密相連。
也許恰是荊楚遺風勁悍善斗,每國難當頭,必不畏強暴。革命時期,平江人風起云涌,平江起義、井岡會師、萬里長征、北上抗日、解放全中國、抗美援朝,平江有20多萬兒女壯烈犧牲,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超過2.1萬人,占湖南烈士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迄今為止,平江先后蘇振華、張震、傅秋濤、鐘期光等60多位共和國將軍,還有30多名省部級以上領(lǐng)導(dǎo)干部,成為湖南有名、全國少有的“將軍縣”。
平江起義、三月?lián)涑?、平江慘案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都發(fā)生在平江這座小小的山城之中。1963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在平江拍攝的電影《怒潮》即“三月?lián)涑恰?,農(nóng)運暴動排山倒海的聲勢、波瀾壯闊的場景,把平江人在大時期的血性和吶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平江人不惜用自己鮮血與生命,為中國革命抒寫出一篇篇壯麗的畫卷。
“追尋時代印記,傳承紅色文化”是攝制組在平江拍攝的一個重要主題。
編導(dǎo)的設(shè)想,是用平江起義第一團服過役的老兵講述平江起義串起整個平江的紅色故事?!捌浇鹆x第一團”,前身就是由平江起義而誕生。她從平江起義的硝煙戰(zhàn)火中走來,歷經(jīng)4000多次戰(zhàn)斗的洗禮,先后走出共和國1位元帥和183位將軍與1000多名戰(zhàn)斗英雄。在中國革命史上,平江起義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眼看就要到拍攝日程,編導(dǎo)急了,讓我趕緊催促退役局人員尋找一位這樣的老兵,找不到這樣平江起義第一團老兵,整個拍攝鏡頭和故事就不完美了。經(jīng)過一波三折,最后找到一位平江起義第一團服役12年的老兵——廖小平。
廖家四代軍人。廖小平的祖父廖有生就曾經(jīng)參加過”平江起義”,并于1928年10月在江西進行戰(zhàn)斗時英勇犧牲。2004年,“平江起義第一團”第一次在平江招收新兵,廖小平繼承了祖父的遺志,有幸成為這120多名士兵中的一員。從小聽聞的平江起義歷史、祖輩參加革命的經(jīng)歷,一直激勵著他在軍中的表現(xiàn)。在部隊,廖小平成為了雷達站站長,并榮立三等功一次。
雖然已經(jīng)退役,穿上沒有肩章、領(lǐng)花,軍裝,胸前掛著一排排獎?wù)?,那軍人特有的氣質(zhì)、行為和作風,給人一種干凈利落、帥氣大方的感覺。起初在鏡頭中還有些拘束,隨后慢慢地就不再緊張了。
平江起義的時候,參加起義的張震那個時候還是一個14歲的少年。1998年,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親筆為團隊題詞“平江起義第一團”。這七個凝聚著光榮歷史的大字,今天依然被印刻在平江起義第一團每一名官兵的徽章上。說到第一團,廖小平臉上寫滿自豪,是他一生最引以為傲的榮光。
隨著鏡頭走進天岳書院,紀念館副館長李醒獅一邊引領(lǐng)記者拍攝,一邊向他們介紹:平江天岳書院除了一種古老的文化表達,還承載著這片土地上的紅色記憶。
“天經(jīng)地緯,岳峙淵亭”對聯(lián)赫然入目,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這些卓越的英雄人物,曾在這里運籌帷幄、起義圖存,著名的平江起義在這里誕生。這個書聲瑯瑯的院落,自此承擔起了慷慨激昂的家國情懷,成為了平江最重要的紅色地標。
書院前銅像廣場,彭大將軍橫刀立馬,威風凜凜,讓人仿佛看到當年彭德懷站在書院門前,大手用力一揮,莊嚴宣告全團武裝起義的場景。面對銅像,攝制組人員深深地三鞠躬,以表他們對先輩的敬仰之情。
跟隨他們的鏡頭走進紀念館,看到展覽的一幅幅歷史圖片以及一件件歷史遺物,不由得感嘆這個地方原來發(fā)生過這么多波瀾壯闊的故事??粗鴫ι乡澘痰膫ト耸论E與雕像,耳邊仿佛回蕩著炮彈的轟鳴聲,許許多多英勇無畏的愛國將士前仆后繼的場景也似乎出現(xiàn)在了眼前,不由得對以彭德懷將軍為代表的革命家們肅然起敬。
隨后,攝制組懷著一顆敬仰的心,前往平江烈士陵園拍攝,平江烈士陵園占地面積為386畝。門頭為仿古建筑,上書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題詞“平江烈士陵園”。烈士銘墻上刻著密密麻麻的英魂名字,上面記載著平江在冊的革命烈士21000多人的英名。莊嚴肅穆的烈士碑頂天立地,在向世人訴說著那一個個驚天動地的世紀壯舉,譜寫那一段段轟轟烈烈的歷史贊歌。烈士陵園是革命前輩和革命先烈遺骨安息之處,也是對廣大群眾和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記者在拍攝過程中,正好是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自發(fā)前往烈士陵園掃墓獻花的市民特別多,腳步沉重心神凝聚,站在烈士碑前,精神在這里得到凈化,靈魂在這里得到洗禮……
通過攝制組拍攝的一組組鏡頭,這塊紅土地,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烈士們的慷慨豪情與故園之思,似乎永遠在山水之間,回應(yīng)著兩千多年前的屈子絕唱。
串珠成鏈系列產(chǎn)品走出國門
平江,從遠古一路走來,伏羲的陵寢,詩圣的遺阡、書院的槍聲以及奔流不息的時代浪濤,在這里神奇般地融為一體,承載著世世代代歷久彌新的夢想與榮光。
平江地處“長株潭”城市群輻射區(qū),長沙、南昌、武漢中部城市圈的“金三角”,已逐步形成水、陸、空“三棲并進”的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武深高速、106國道縱穿南北,308、207省道和建設(shè)中的平益高速橫貫東西,蒙華鐵路像一條長龍穿越在大山之間。近年來,隨著項目建設(shè)的快速推進,新業(yè)態(tài)的不斷拓展,生態(tài)、文化、體驗旅游及相關(guān)產(chǎn)業(yè)串珠成鏈,平江一系列的產(chǎn)品也步入了發(fā)展中的春天。
攝制組選擇了平江長壽鳳凰扇和安定鎮(zhèn)竹火炬二個產(chǎn)業(yè)作為拍攝景點。
初到長壽鎮(zhèn)的鳳凰扇廠,工廠建在鄰鎮(zhèn)的一個村上,一開始我們還走錯了路。好不容易找到扇廠,從外觀上看上去像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小廠。當時,我心中有些納悶,平江這么多大企業(yè),好企業(yè),編導(dǎo)為什么要把攝像地點選在這個小廠。
隨著攝制組的鏡頭,一起走進扇廠,生產(chǎn)車間的工人們基本上都是人工作業(yè),扇子從削竹到繪制圖案書畫都是全手工,圖案結(jié)合中歐文化,各式各樣,看到一把把精美的扇子的時候,攝影師們都瞪大了自己的眼睛,這畫面真是太震憾了!
在我的記憶中,平江縣以前的扇廠有好多家,我們村上有幾個都在扇廠里做畫工。而且,現(xiàn)在縣里面有三位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都是出自當初的畫工。隨著時代變遷,扇子已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好多扇廠被迫關(guān)停。鳳凰扇廠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對其進行了革新,將一把把小小的扇子變成一件件工藝品。
現(xiàn)在的市場上,做這種手工藝扇子的人太少,能認真把扇子做出工藝品的更少了。這么美的扇子,現(xiàn)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欣賞,鳳凰扇廠也成功將長壽扇遠銷西班牙批發(fā)市場,變成了旅游藝術(shù)品。
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在光與影的變換中,一把把小小的扇子都煥發(fā)著青春的風姿。
竹火炬,要不是編導(dǎo)說,平江有這么一家公司,這個名稱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中國火把節(jié)歷史悠久,各民族流傳各自的民間故事,而神話傳說卻是同脈共源。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四川涼山的彝族火把節(jié),它的民間傳說最為經(jīng)典,起源于人們與天地神靈的斗爭,人們點燃松枝、野蒿扎成的火把到田間去燒蝗蟲,借助神力驅(qū)趕爭奪糧食的蟲獸。
小時候,走山路,手里拿著一根火把照路壯膽是常有的事?;鸢炎龉ず唵未植?,用松枝或杉木皮扎緊,只要能點燃有點光亮就行。
但竹火炬能飄洋過海,將太平洋兩岸的古老文化融化一體。我還真想去見識一番。
“連云捷風竹制品有限公司”在安定鎮(zhèn)正黃村,出城不到二十分鐘,我同攝制組人員便進入廠區(qū)。車間里整齊擺放著各種竹制火把、竹火炬、玻璃纖維燈芯、淡竹等產(chǎn)品。
攝制組用鏡頭記錄著廠里工人們加工竹竿、藤條、鐵圈和篾片的生產(chǎn)過程。金黃溜光的竹竿,七彩斑斕的燈籠,清香撲鼻,沁入肺腑。
這家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大多數(shù)工人都是來自貧困對象。在廠里做工的大部分都是些老人、婦女,有的物件廠商直接送到職工家里加工,每年每個家庭平均可增收5000-10000元左右,周邊鄉(xiāng)村共有500多戶加入了合作社。
竹火炬出口西方國家主要是用于在花園、沙灘派對、旅游、露營等活動。編導(dǎo)想找一對情侶,點燃火把,讓他們在這搖曳而寧靜的火光里,盡情釋放心中的激情,營建一個熾熱的戀愛磁場。
拍攝場地選擇在離工廠五公里的自在平江的水上餐廳。水上餐廳環(huán)境優(yōu)美,修竹蔽日,溪水潺潺,鳥鳴陣陣,隨處可見的野花,蜿蜒靜逸的山谷,像是個天然氧吧,空氣里彌漫著清新的甜香。
下午6點,水上餐廳幾十支火把,一對情侶進入鏡頭。置身其中,蔥蔥郁郁的樹林伴著藍天倒映在水里,詩意便從水里娉婷而出。四月,一直都處在陰雨之中,唯獨那天是個大晴天,天黑得特別的晚,點燃火把,天沒黑下來,攝影師感覺畫面效果不夠理想!好不容易等到天黑,綴滿金色星星的夜空,一對情侶在餐廳漫步、交談,火炬婆娑起舞,火光輕飏搖曳,那種畫面看上去朦朧韻味。
就是這樣一個個小小的竹火炬,一團團飄洋過海的火焰,進入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中北美洲國家的銷售市場,目前,平江竹火把已牢牢占據(jù)了美國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如今,像平江的扇子、竹火炬這樣系列產(chǎn)品都已經(jīng)成功走出國門,走向了國外市場,雖然只是小產(chǎn)品,卻凝聚了山區(qū)地域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味,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地方外在形象和內(nèi)在品格,更展示著一個地方的演進與發(fā)展。
厚德崇文綻開平江文化的沃土
在平江,汨羅江是大地的血脈,西流的江濤,塑造著平江人的錚錚傲骨。它的精神,早已鐫刻在平江人的血脈當中,成為了永恒的鄉(xiāng)愁。
時人有云:“湖南之士盛于岳,岳之士盛于平江?!闭窃谶@種深厚的文化土壤里,平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國內(nèi)外著名的作家和藝術(shù)家,如向愷然、張岳齡、李元度、李六如、周令釗、彭見明、吳傲軍、李銳、彭東明、吳牧鈴、毛云爾等等,這些人,這條江,也足以塑造一座平江山城的風骨。
平江的文化土壤,千年以前就已埋下伏筆。一條河、兩個詩人,跨越時空的相遇,山長水闊、余音裊裊。自此,詩歌成為了平江人與萬物對話的途徑。假如沿著這樣的脈絡(luò)向歷史的縱深追溯,公元1868年夏秋的一天,對于平江來說,注定不大平凡。李元度,字次青,是清末平江遠近聞名的才子,他和同鄉(xiāng)一道躊躇滿志創(chuàng)建了——新天岳書院。精通平江古今的彭以達先生有過考證,在科舉時代,平江建有天岳、昌江、文崇、爽溪、星紙五大書院。宋代科舉考試中,平江有53人取進士,117人取舉人,有三屆全省會試錄取者全是平江人。清代平江有文舉人73人,文進士9人,武舉人38人,武進士1人。
為了尋找文學藝術(shù)界代表人物,攝制組把鏡頭選擇在周令釗藝術(shù)館,通過講述國家形象設(shè)計大師周令釗老教授人物事跡,介紹平江文化。
在平江縣博物館的陳列中,有一副山水長卷格外醒目。這幅名叫《汨水平江永留芳》的彩色長軸畫卷,是92歲的周令釗和86歲的夫人陳若菊合作的畫卷。此畫卷以汨水、平江為素材,雖表現(xiàn)的是汨水沿岸風光,但表達的卻是周老對祖國山河,特別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整畫氣勢連貫,用筆瀟灑,墨彩兼施,將汨水萬里風光融入此長卷之內(nèi),可謂周老內(nèi)心之“萬里長城”。
如今,周令釗藝術(shù)館就像杜甫祠一樣,平江文化的新亮點、藝術(shù)的新名片,并以此推動平江文化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周令釗,是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shù)學院老教授回信第一個點到的人。攝制組進入周令釗藝術(shù)館,看到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第二、三、四套人民幣圖案、共青團團旗、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動人的平江山水等幾百幅作品,攝影師們無不被周老藝術(shù)成就而震驚!
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天安門城樓,毛主席頭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臉部稍稍上仰,洋溢著慈祥的笑容。畫像展現(xiàn)了毛主席的詩人氣質(zhì)和特有的性格風度;國徽、團旗、隊旗、鈔票、郵票這些國之瑰寶,形色各異,其美有別,永載史冊;人類、花木、昆蟲、鳥獸精巧玲瓏,簡潔明快;《三月?lián)涑恰贰段逅倪\動》等歷史畫卷,內(nèi)涵豐富、催人奮進,鐫刻著時代的烙印,展現(xiàn)了周老深厚的家國情懷;家鄉(xiāng)平江,山水、江河相互呼應(yīng),融為一體;水粉、水彩、壁畫鮮艷而熱烈,每幅構(gòu)圖都具有詩情畫意。
追溯前人腳印,從盛載著千年文化淵源的汨羅江中,用藝術(shù)的手段提煉一縷情愫、一種精力、一股能力……最后將之糅煉成一道湘楚古韻的景致,一曲巍峨中華的長歌……無不彰顯各個時期平江人的精神風貌。
在平江的二十天拍攝中,攝制組還拍攝了平江煙茶,它是大隱千年的中國古茶,始于春秋戰(zhàn)國,興于宋末元初。這種從工藝到口味都極其古樸的茶葉,對于平江人來說,似乎天生帶有鄉(xiāng)愁的味道;平江的“情席”?;閱始奕Ⅲ巯?,呈上菜肴,推杯換盞,聚集著濃濃的鄉(xiāng)情、親情、師生情,大家團團圍坐,共赴一場溫情脈脈的“情義”盛宴。平江的醬干,方寸大小,銅錢厚薄,烏黑油亮,芳香四溢,耐嚼爽口,味道醇美。
攝制組涉獵的話題還有很多很多,不是單純用幾個鏡頭、幾段文字能表達清楚的。今天的平江,走上了文化品牌打造與全域旅游相結(jié)合的發(fā)展之路,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的養(yǎng)分,沁潤在汨羅江的流淌之中。來平江旅游的、經(jīng)商的絡(luò)繹不絕,眾多媒體屢次把鏡頭對準平江這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它在光和影的交織中,獨放異彩,越來越受人關(guān)注……
作者簡介:
彭世民,湖南省平江縣人,畢業(yè)于國防科大,現(xiàn)任湖南省平江縣文聯(lián)副主席。毛澤東文學院第十三期中青年作家班學員,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湖南省散文協(xié)會會員、湖南省兒童學會會員。作品先后在《人民日報》《文藝報》《中國藝術(shù)報》《少年文藝》《湖南文學》《解放軍報》《解放軍生活》《中國青年報》《湖南日報》等報刊雜志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