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雅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踐,講述品德與社會知識,是一門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的學科。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也應充分意識到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重要性,開展生活化教學。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對于品德與社會中理論性內容的理解,在將理論與實踐知識相結合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還能增強小學生的自律意識,促使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加強自我要求和自我管理。本文將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xiàn)狀、開展生活化教學重要意義和教學的策略入手進行探討,為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
小學生整體活潑好動,若課堂教學內容過于枯燥、脫離實際,不僅會降低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容易造成他們對課堂教學內容理解困難。在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時運用生活化教學方式,不僅能使教學內容更加深動形象,而且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xiàn)狀
我國進行新課程改革之后,就強調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注重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的更新,開展高效課堂,但是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仍然廣泛存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但“一言堂”、單一的教學模式當前在該課程的教學中也廣泛存在。這種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學習該科目的積極性,從而限制了小學生良好的個人品德和修養(yǎng)的養(yǎng)成。這些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我國應試教育中重成績、輕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教師自身不注重理念的更新,教學方法老套,教學內容陳舊,無法實現(xiàn)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真正價值。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的推進
在當前的小學教學中,品德與社會并不能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在排課較為緊張時被擠掉,這與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各項能力的綜合提升是相悖的。小學品德與社會之所以不受重視,究其原因,還是教師在日常授課過程中不注意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加強該科目對學生的教育程度,造成學生、教師以及學校整體在觀念和認識上對于該門課程的忽視。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能有效增強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程度,發(fā)揮品德與社會課程對于學生行為的指導作用,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實踐能力,從而取得學生、教師和學校的重視和信任,促進教學改革的推進。
(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品德與社會在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能將理論知識具體的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拉近生活與課堂的距離。在社會化的教學中,通過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讓學生理解生活中一些現(xiàn)象的理論支撐,并運用課堂上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生活化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品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這一章節(jié)內容時,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考慮到該課程講授的教學目標,包括:通過“看地圖,找家鄉(xiāng)”這一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家鄉(xiāng)是祖國遼闊領域中的一部分,進而通過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等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最后輔助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美好未來展開暢想。在這一實踐過程中,由于小學生對家鄉(xiāng)有著天然的親切感,通過進一步了解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經(jīng)濟特點等,小學生將能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更主動的為家鄉(xiāng)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
活躍的課堂氛圍是吸引小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法寶,教師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將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案例融入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科技創(chuàng)造新生活》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生活、學習中有哪些事物是與科技有關的?這些科技為自己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你希望哪些事物能通過新的科技來進行改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課堂上的分享,學生自然會將社會實踐經(jīng)歷帶入到課堂中來,而各種新奇的點子不僅能夠啟發(fā)學生,也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氛圍,將品德與社會真正變成一門有趣味、實用性強的學科。
三、小學品德與社會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結合生活化內容設定教學目標
開展小學道德與社會的生活化教學,教師應首先明白該課程及生活化教學這一教學方法的意義所在,即通過理論化學習,指導學生更好的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在課前準備中應明確這一教學目標,在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過程中增強該課程的實用性和指導性。例如,在講解“自尊”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應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都包含哪些自尊?人應該通過什么方式維護自尊并獲取他人的尊重。因為自尊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個相對抽象、難以理解的詞,將自尊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便會形象很多。
(二)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體系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不僅教師自身要注重理論內容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也應該督促學生爭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勵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搜集素材。例如。在講述“家人的愛”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鼓勵學生勇敢地分享生活愛的故事,并表述自己對于“家人的愛”的理解。此外,由于小學品德與社會一般情況下并為納入學期考試的課程之中,為加強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教師也可創(chuàng)新科目考察方式,采用多樣化的考核體系。如,根據(jù)學生的上課踴躍程度、學生自評以及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增強學生的競爭心理和上進意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對促進校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在開展社會化教學的過程中,增強該課程的現(xiàn)實指導性和實用性,發(fā)揮其最大價值。
參考文獻
[1]? 段紅國.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優(yōu)勢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12).
[2]? 劉文會.淺談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08).
[3]? 黃雅芳.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生活化教學探析——評《小學品德課堂教學的“草根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3).
[4]? 梁璇.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報告[J].新課程,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