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黎
2017版語文新課標提出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群。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閱讀呢? “思辨”一詞出自《禮記》,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著名作家狄馬先生說過:“一個人如果真的養(yǎng)成了獨立、自主、理性和思辨的習慣,那他已經是個現(xiàn)代公民了,語文教育的任務也就完成了大半。”思辨性閱讀涉及更深層次的思維方式。
倡導思辨性閱讀,還因為我們民族文化中理性精神的貧乏。潘涌教授在《“創(chuàng)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與培育》一文,指出:“以獨立評論為核心的‘批判性閱讀顯然成了中國學生的‘閱讀瓶頸?!背珜急嫘蚤喿x也是在倡導批判性思維,倡導質疑和反思。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思辨教學,培養(yǎng)學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語文教學發(fā)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和追求。本文即從思辨性課文教學、思辨性閱讀教學兩個角度進行探索,力求呈現(xiàn)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的教學之路。
一、思辨性課文教學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選文,經典選文歷經幾十年教學,從文學評論者到教材編者到師生,都留下眾多的解讀印記。但另一方面,這些豐富的、過去的學習和評價也有很多不是創(chuàng)新,而是繼承,也就是“成見”。實際上,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常讀常新的過程——時代和讀者的不同,使創(chuàng)新閱讀成為可能和必須。
比如傳統(tǒng)文言文篇目《廉頗與藺相如列傳》在《教師教學用書》上明確指出:“作者選取完璧歸趙、澠池會、廉藺交歡三個典型事件,充分肯定了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強暴的形象及其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而明代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沃渭任范鴱吞羝渑玻 蓖跏镭懻J為秦強趙弱,趙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藺相如挑釁了秦王,戲弄了秦王,觸怒了秦王,這樣的冒失無禮行為能僥幸完璧歸趙純屬天意??墒牵鳛槭穼W大家的司馬遷難道忽略了這一點?于是,筆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辨性處理。師生通過課外自主查找資料、認真研究、討論辨析,發(fā)現(xiàn)司馬遷的時代,離戰(zhàn)國比較近,多少承襲了戰(zhàn)國遺風。戰(zhàn)國士人把功名看得比生命重,將個人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看得比長命百歲重。所以在司馬遷筆下,像藺相如這樣有點傳奇色彩的異端人物往往備受尊崇。像懷才不遇、命運多舛、最后引刀自頸的李廣,能征善戰(zhàn)但缺乏心機最后不得不烏江自刎的項羽,還有那不平則鳴的陳涉、隱忍復仇的刺客,縱橫交錯的游士,在史遷筆下都是熠熠生輝的人物。這與司馬遷自身的遭遇或有關系。不可否認這多少影響了司馬遷史評的公正性;不過,也正因為這樣一種生命態(tài)度,使得他筆下的歷史人物閃現(xiàn)出更多的人性光輝與生命異彩。司馬遷贊美藺相如,完全合乎他的生命美學。而王世貞更多站在國家和集團利益的角度,指責也不無道理,但卻忽視了藺相如的個人實現(xiàn)的動機。這樣的思辨性教學讓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進了一大步。
再如課文《邊城》,作者沈從文說:“我要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鄙驈奈臉O力謳歌了未受污染的農業(yè)文明的傳統(tǒng)美德,批判了物欲泛濫的現(xiàn)代文明??墒?,邊城的人們那么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為什么會以悲劇結束?鄉(xiāng)村文明相比于城市文明,樸實是自然的,但也不都是美好的,相反更多封閉愚昧落后。這時候就進入了一個文化悖論——古老的鄉(xiāng)村是個落后的存在,得到城市文明的青睞后它突然“美感”起來。這實質上是以美化原始鄉(xiāng)村的文藝筆調來滿足城市文明者自私的心靈需求的表達。相比于這一類創(chuàng)作,魯迅筆下呈現(xiàn)的江南市鎮(zhèn)村莊則完全是破敗、封閉、愚昧、落后、孤寂的狀態(tài),從沒見他有過“城市病”發(fā)作下的鄉(xiāng)村情結,可以看出他的冷峻與理性。因此,對于沈從文筆下的鄉(xiāng)村文化,我們要有思辨的認識。
二、思辨性閱讀指導
早在上世紀40年代教育家葉圣陶就明確提出了“整本書閱讀”的概念,即“把整本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讀整本書”?!白x整本書”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全面看問題的能力,形成整體觀念等方面有重大意義。
最近筆者布置學生閱讀王開嶺的經典之作《古典之殤》、《精神明亮的人》。王開嶺為現(xiàn)代人尤其是都市人勾勒了一幅素樸與感傷的人類童年生活的水墨畫,對自然純美的風物和古道熱腸的古典情懷的書寫滲透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憂慮和反思,體現(xiàn)了王開嶺深厚的自然情懷和人文精神。從這點上來說王開嶺的書的確很值得當代人一讀??墒侨绻處熢谥笇W生閱讀這兩本書的時候不能對學生作一點思辨性的指導,那可能學生在閱讀時也會走入另一個極端。難道越原始越純樸越美,越現(xiàn)代的東西越丑陋?比如文章《仰望:一種精神姿勢》王開嶺指出星空是人類的精神依賴,是詩意與夢想的圖騰,而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則破壞了這種意境,人類對星空的消費由愛慕到了占有,“至此,康德和牛頓所棲息的那個精神夜晚,徹底終結。他們的星空已被徹底物理化?!笔聦嵣希覀円惨吹剑瑫r代在前進,科技在進步,如果我們一味只靠著詩意存活,那么現(xiàn)在我們還是處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何談人類文明?我們是需要精神家園,需要守望,但是社會的前進畢竟也要靠科技,科技推動社會發(fā)展。讀王開嶺的書,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他的某些觀點顯得過于理想化。
再比如《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從世俗社會的角度來看,不管放到哪個時代,他的行為都稱得上十足的渣男。他對拋家棄子完全不在乎、甚至對女人十分厭惡,嘴里蹦出的句子是“我必須畫畫”、“永遠不回去”、“讓她見鬼去吧”……他為人冷漠、粗鄙、瘋狂,一點都不懂感恩。如此人渣的男主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但他從不拋棄自己繪畫的理想,對名利無動于衷,只是活在自己狂熱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最終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潛心創(chuàng)作出驚世之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精神境界很高,讓世人望塵莫及。這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以平視的角度去閱讀文本,對其中文字與內容進行反思、質疑、思考與辨別,閱讀就會變得更為理性。
參考文獻
[1]《語文教學應當倡導思辨性閱讀》吳格明
[2]《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朱少山
[3]《思辨性閱讀,以什么為思辨的對象?》陳興才
[4]《教知識不如教思維,我的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余黨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