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惟攜茶具賞幽絕

2019-09-10 07:22樂素娜
收藏家 2019年11期
關鍵詞:底徑茶具青花

樂素娜

在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中記載了由他設計或歸整的“二十四器”,這便是組合茶具之始。此后,歷代茶人對茶具在形式及功能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融入人文精神,出現了許多融實用性、藝術性于一體的組合茶具。

一個時代的茶具往往是當時飲茶方式的直觀體現之一。如唐宋時期飲茶需要將茶餅碾末,故而成套出現的唐宋茶具文物里,除了碗、盞等,往往還會有碾茶器。又如在“唐煮宋點”飲茶方式的影響下,唐代的茶具組合里常常會有“煮茶”所必須的“風爐”“釜”等,宋代的茶具組合里一般有“點茶”時注水的茶具——“注子”(湯瓶)等。

明代以后,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葉茶的瀹飲法。由于茶葉不再碾末沖點,“碾”“磨”“羅”“筅”“湯瓶”之類的茶具在此后皆廢棄不用,開始直接用瓷壺或紫砂壺泡茶葉,并逐漸成為時尚。飲茶方式的一大轉變帶來了茶具的大變革,從此壺、盞搭配的茶具組合一直延續(xù)到了現代。

唐白釉茶具(圖1)

此套唐代的白釉茶具由茶碾、風爐、釜、茶盞及茶托組合而成,碾槽及碾輪無釉,余皆施白釉。其中,茶碾高4.5、長18.3、寬4.6厘米,槽座呈長方形,外有鏤空,內有深槽;碾輪直徑5.0厘米,呈圓餅狀,中穿孔,常規(guī)應有軸貫穿其中。

風爐及釜高8.9、口徑11.3、底徑6.0厘米,碾好后的茶末需放入風爐上的茶釜中煎煮,故此白釉風爐及茶釜系煮茶用器。風爐呈筒狀,有圓形爐門,茶釜帶雙耳。

煮好的茶,用茶勺舀出放入茶盞中品飲,此盞和托便為飲具。其中,盞高3.0、口徑9.9、底徑4.0厘米;托高2.0、口徑9.8、底徑3.7厘米。盞敞口,斜弧腹,矮圈足。托呈卷荷形,中有凹圈下陷,以承盞。

盞托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當時基本上以圓形茶盤上承碗盞,后來,盞托的形制頗多,茶托有內凹也有上凸如高臺子,盞口有圓形的,也有花口等。晚唐開始,流行花口盞及托,在實用功能基礎上,藝術效果不斷加強。

此套白釉煮茶器出土于河南洛陽,雖系明器,卻較為系統(tǒng)地反映了唐代煮茶的場景。

唐越窯青釉帶托盞(圖2)

此組帶托盞灰白胎,釉色青中帶黃,由托及盞組合成完整的一套。其中,盞高4.5、口徑8.9、底徑4.6厘米,直口,深腹,圈足。托高3.0、口徑12.0、底徑6.3厘米,圓唇口,大折沿,寬圈足,內凹以承盞。整體造型質樸無華卻又光華內蘊。

唐代越窯分布區(qū)越州一帶是重要的產茶區(qū),因此越窯也生產大量的茶具,僅帶盞托的造型就達十多種,這只是其中一種。

唐鞏縣窯綠釉盞(圖3)

這對鞏縣窯綠釉盞高6.7、口徑9.1、底徑3.5厘米。直口,深腹,餅形足?;姨ィ骼锛捌魃细共渴┚G釉,近底足部分無釉。碗內底留有3個支釘支燒痕跡。整體而言,這對綠釉盞雖光素無紋、別無他飾,卻更得簡練樸渾。

鞏縣窯是唐代重要瓷窯,在今河南鞏縣。該窯產品特征是: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黑瓷胎體厚重,胎白釉黑,修胎精細,制作規(guī)整。三彩陶器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黃、綠、紅、蘭、白、褐等多種,也有單色釉器及紋胎裝飾釉器。器物多為平底、玉壁底、淺圈足園餅狀足等。

五代越窯青釉花口碗(圖4)

此越窯青釉花口碗為一對,高8.2、口徑19.2、底徑7.6厘米。碗的造型顯然是受了當時金銀器工藝的影響,為金銀器常見的十瓣花口造型,弧腹,平底,灰白胎,底有墊燒的痕跡,器內外施均勻的青釉,釉色青中泛黃,釉層較薄,如“嫩荷涵露”“古鏡破苔”。

越窯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窯。唐代中期以后越窯產品的質量逐漸提高,有“類玉”“類冰”及“干峰翠色”之譽。至晚唐,越窯更加興盛,其中碗的形制更為豐富,有荷葉、海棠和葵瓣形,還有仿金銀器造型者。

宋七里窯醬釉柳斗罐(圖5)

此柳斗罐為一對,高8.8、口徑8.7、底徑4.4厘米。唇口,束頸,垂腹,圓底。頸部以9個乳釘作為裝飾。罐內施滿醬釉,外部施釉從口沿到頸部,頸部以下不施釉,鼓釘邊沿露白,釉厚處透褐,從而增加了整器的立體美感,罐腹部以篦劃柳斗紋作為裝飾。

七里窯位于江西省贛州市東郊七里鎮(zhèn),因此又稱為贛州窯。贛州窯最有代表性的瓷器是柳斗罐。柳斗罐,亦稱鼓釘罐,一般在罐腹身刻有多道篦劃紋飾,罐肩堆塑有數顆凸起的鼓釘,其原型應來自于當時的藤編器物。

大量出土表明,柳斗罐除運銷江西周邊地區(qū)外,還大量銷往日本、朝鮮半島。有一種觀點認為柳斗罐的用途為裝茶粉,裝好后罐口蒙上絹布扎緊,凸出的鼓釘就起到了固定繩結的作用。由此,柳斗罐大量銷往日本、朝鮮半島就可解釋了,由于受到中國飲茶文化的影響,日本和朝鮮半島的飲茶之風也十分興盛。

宋花口銅托盞(圖6)

這對銅帶托盞高6.5、口徑8.4、底徑7.4厘米,承盤高出平面許多,適合放置腹部較深的茶盞。底托的圈足微外撇,托口沿呈綻放花瓣狀。由于年代久遠,銅與空氣中的氧氣、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產生俗稱“銅綠”的堿式碳酸銅,晦明之光顯現。

宋元的盞托有兩種形制,其一承盤內凹,其二承盤上凸,通常后者為多。

遼黃釉小盞(圖7)

這對小盞高3.9、口徑8.3、底徑3.0厘米,侈口,弧腹,矮圈足,土黃色胎,施姜黃釉,盞外施釉不到底,圈足無釉,盞內底有3個支釘燒痕。

遼是契丹民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契丹族善于吸收中原先進文化。大量陶瓷窯工進入遼地,促進了遼瓷的發(fā)展和興盛。遼瓷除了白釉及黑釉瓷以外,還有大量民族特色的遼三彩瓷,以及綠釉、黃釉等瓷器。

清德化窯白釉梅花盞(圖8)

此套德化窯白釉梅花盞共有6個,高4.2、口徑6.7、底徑3.2厘米。胎骨白薄,透光度好,內外壁施釉,釉層均勻,瑩潤光潔。撇口,深腹,盞內素面,盞外有堆塑淺雕蝶與花卉裝飾,花卉根部巧妙地以鏤空方式與圈足連接,藝術性強。整個盞口沿,分為八瓣花,圈足也相應分為四大、四小的八瓣花形。

相對于景德鎮(zhèn)御窯,德化窯是民窯的代表,所產瓷器以“白”見長。早在宋、元時期,德化窯白瓷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明代德化窯白瓷更是別具一格,所產白瓷有“象牙白”“豬油白”之雅稱,在西方更享有“中國白”之美譽。清代早期,德化窯依然創(chuàng)新不斷,精品層出不窮。

清康熙米黃地五彩花鳥紋帶托盞(圖9)

此件托盞燒造于清代康熙年間,由盞、托兩部分組成。盞高4.6、口徑8.0、底徑3.8厘米;托高1.8、口徑13.0、底徑6.9厘米。盞菱口,深腹,矮圈足,托撇口,呈菱花形,矮弧腹,矮圈足。盞托內口沿以青花描繪錦地紋,盞及托外壁先以米黃釉為地,其上再以五彩繪花卉紋,且盞、托內壁均飾以五彩花卉紋,底有青花押款?;y綿密繁復,于錦俏熱鬧之余,尚有一絲文人畫氣息,靈動鮮活,惹人喜愛。

清圣祖康熙皇帝在皇位六十一載,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在其統(tǒng)治之下,康熙朝成為清朝前期廓然大變的開創(chuàng)性時代,深刻影響了其后百年的王朝走向。制瓷業(yè)在大環(huán)境下也得到了帶動與發(fā)展,使清代制瓷業(yè)步入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發(fā)展時期,后世《飲流齋說瓷》贊日:“清代彩瓷變化繁跡,幾乎不可方物……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

清康熙青花花蝶紋鈴鐺杯(圖10)

此對鈴鐺杯精巧別致,品相完好,杯口外撇,胎微厚,杯高8.3、口徑7.2、底徑4厘米。器型端正,深腹,圈足,為康熙朝民窯燒制的精品。鈴鐺杯彩繪方式上采用青花工藝。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zhèn),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fā)展到了頂峰。而此對鈴鐺杯正是燒制完成于清代的康熙年間,其胎質細膩潔白,釉質晶瑩凝重,青花發(fā)色淡雅。

最別具一格的還當屬鈴鐺杯器身上的花蝶紋飾。早在宋代時期,由于受花烏畫的影響,蝴蝶的紋樣就已大為流行,明清以來,蝴蝶多與花卉組成主題紋飾,表現蝶戀花的意境,習稱“花蝶紋”。其杯身上的花蝶紋樣繪畫畫意精美,用筆工整細膩,紋飾層次清晰,花葉扶疏,枝條相互纏繞,蝴蝶飛舞于花叢間,似在采集花蜜又似在花葉上憩息,可謂栩栩如生。

此鈴鐺杯成雙成對,精致小巧,意境幽淡,給人一種自然和諧的美感,體現出了濃郁的中國文化情結,滲透著傳統(tǒng)文化的意趣。

鈴鐺杯因其形似倒置的鈴鐺而得名,是明、清時期的流行杯式之一,也稱仰鐘杯、金鐘杯、磬式杯。明成化、嘉靖、萬歷時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種,發(fā)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檸檬黃釉小碟(圖11)

檸檬黃釉小碟為一套4件,形制纖巧,淡雅秀氣,胎質堅細純凈,輕盈靈透,釉色淡雅。每件均高2.4、口徑9.0、底徑6.4厘米,敞口、淺腹、圈足,釉面嬌嫩勻凈,澤光瑩瑩,溫潤如玉,觸之細膩。器底施透明釉,足內書青花雙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

檸檬黃釉是以氧化銻為主要呈色劑的低溫色釉,是清雍正朝創(chuàng)燒的瓷器新品種,其呈色較傳統(tǒng)的黃釉更加淺淡,釉面更為均凈柔和,由于這種釉色與蛋黃、檸檬等色相似,故有“蛋黃釉”“檸檬黃”之稱。

清乾隆豆青釉暗刻云蝠紋四方茶葉瓶(圖12)

茶葉瓶為一對,均高19.0、口徑3.0、底徑13.5厘米,呈四方形,瓷質堅硬細膩,周身施豆青釉,釉面勻凈妍亮,底落“乾隆年制”四字二行青花篆書款。

四周裝飾一圈“T”字紋,中間下凹的四方形區(qū)域內暗刻云蝠紋,頗為瀟灑、靈動。因蝙蝠的“蝠”與“?!敝C音,象征著“福氣”,而云象征天庭,云蝠紋寓意鴻福齊天,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題材。

清代瓷器,不論官窯還是民窯,以寓意和諧音來象征吉祥的圖案,使用得比明代更廣。例如:牡丹象征富貴、桃子象征長壽、石榴象征多子、鴛鴦象征成雙、喜鵲象征喜慶、鹿象征祿位、游魚象征富足有佘、蝙蝠則象征福氣。

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紋茶具(圖13)

這是一套清代乾隆時期外銷歐洲的茶具,由茶壺、茶葉罐、奶杯和6個品茗杯組合而成,且均在口沿和頸部飾一圈錢幣紋和變形花卉紋飾,彩繪方式上采用青花工藝。因其為當時外銷到歐洲的茶具,故其中的奶杯便是為了迎合歐洲人飲茶加奶的習慣定制。執(zhí)壺及奶杯的手柄造型相互呼應,在上下兩端加上渦紋鈕。茶葉罐器型上則為寶珠頂蓋的將軍罐形。

整套茶具在繪畫上意境悠遠清高:江水依山而瀉,扁舟點點于江心之上;大江兩側亭臺樓閣,塔剎高聳,怪石嶙岣,花木矗立;江心橫跨一橋,二人分立橋上;天空之上群雁高飛。山水、人物等比例都很到位,畫工勾、峻、染筆觸靈活并且層次分明,非常符合乾隆青花構圖題材。

整體而言,此件清乾隆青花山水人物紋茶具頗具文人畫之風韻,觀之令人賞心悅目。

清乾隆青花加金彩山水人物紋茶具(圖14)

這是一套清代乾隆時期外銷歐洲的茶具,現從海外回流,由茶壺、茶葉罐、茶杯及盞托組合而成。茶壺高10.1、口徑9.0、底徑10.7厘米;茶葉罐高11.5、口徑2.6、底長7.6厘米;花口杯高4.7、口徑8.0、底徑4.0厘米;茶托高3.4、口徑13.2、底徑7.3厘米。

這套茶具的設計包括胎釉及造型是中國式的,金彩,有歐式風格。山水人物畫工俊朗,水中近岸處礁石點點,微波澹澹,有小舟或?;蛐杏谒校行∥?、小廟雜落山腰,有行人或前或后漫步過石橋。整體畫法古樸,人物細膩,疏密有致,具有水墨畫的藝術效果。

清中期廣彩外銷茶具(圖15)

這套廣彩茶具由壺和帶托杯組成。壺的四面以橢圓形及祥云形開光,中間繪有古代人物故事。其中一面開光內有3人。中間的男子身著紅色寬袍,頭戴紅纓涼帽,帽上無頂珠,當為清代無品級小吏。右側的女子身著綠色束腰長衫、發(fā)髻上梳。帶托杯杯身的其中一面開光,則描繪了貴族婦女閑于庭院中賞景,另有一名侍女手持芭蕉扇伺立在旁。

整套茶具繪畫細致傳神,人物線條勾勒自然流暢。

廣彩是廣州地區(qū)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以構圖緊密、色彩濃艷、金碧輝煌為特色。廣彩瓷器多喜歡用“開光”來裝飾,此套茶具也不例外。

清粉彩軋道花卉紋罐(圖16)

此軋道花卉紋罐為一對,通高12.8、口徑3.5、底長8.9厘米,直口,器身呈倭角圓方形,平底。

器外壁松石綠地軋道,上施粉彩折枝花卉紋。在青翠綠葉映襯下,綻放著紅、藍、紫三色花朵若干,嬌艷非常,蔓草紋細密、連續(xù)而規(guī)整,顯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之感。整體造形敦實秀美,色彩柔和,紋飾精美,工藝繁而不亂。

軋道工藝是用細尖狀物在器身鏤刻卷草紋的加工工藝,乾隆時期用得最多。

清青花詩文茶具(圖17)

這套青花詩文茶具是從法國回流的文物,由茶壺、茶托及茶杯組成。其中,盤高3.5、口徑17.5、底徑3.3厘米;杯高5.5、口徑3.3、底徑7.4厘米;壺高35.5、口徑12.0、底徑25.5厘米。

茶具的主題裝飾紋飾為唐宋詩文,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等經典名句,青花發(fā)色鮮艷,字體端正,銅質的提梁和鑲銅壺嘴讓歐式裝飾風格顯現。

瓷器、茶葉、紫砂壺這些都是代表中國的象征性符號,茶葉作為商品大量外銷出現于17世紀以后,隨著新航線的開辟,歐洲國家的船隊經過好望角進入到東南亞以及東亞,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海上貿易,隨著茶葉需求量的攀升,茶具的需求也大量增加,而這些茶具組合只是大量外銷茶具的一個小小縮影。

清銅胎畫琺瑯纏枝牡丹紋茶船(圖18)

茶船呈海棠花形,高2.1、長15.2厘米,銅胎,器內外壁以琺瑯彩作為裝飾。在寶石藍地色的襯托下,藤蔓卷草般的枝葉串連,莖蔓纏繞,花葉連綿,紫紅、金黃、草綠色繪就的纏枝牡丹顯得格外嬌美、更顯生機。器內下凹以承茶盞,內底繪寶相花一朵。

整器各種紋飾協(xié)調有序,繁而不亂,疏密相間,色彩明快艷麗,給人一種優(yōu)雅勻稱的美感。

“茶船”即為船形茶托,其用途跟普通茶托一樣,承茶盞防燙手之用。在清代,船形茶托頗為流行。清代寂園叟在《陶雅》中提到:“盞托,謂之茶船,明制如船……”清代顧張思在《土風錄》卷五寫到:“富貴家茶杯用托子,日茶船。”在茶具這個龐大的家族中,茶船雖處于從屬地位,卻也是不可或缺。

清中期剔紅茶船(圖19)

此對茶船采用“剔紅”工藝,所謂“剔紅”就是在器物的胎型上,涂上幾十層朱色大漆,待干后再雕刻出浮雕的紋樣。

茶船通體精工細作,外以“剔紅”細密錦紋為飾,口沿處施以金彩;內施松石綠釉,中為“壽”字紋。

本品造型新巧典雅,雕工繁復,大氣美觀。

清銅胎畫琺瑯白菜紋茶船(圖20)

茶船呈十字花形,高2.1、長15.2厘米,銅胎。通體以藍色為地,其上繪琺瑯彩大白菜八株?!鞍撞恕焙汀鞍儇敗蓖?,借喻家財萬貫,且“菜”通“才”,因此白菜還有多才之意。此外,白菜的顏色清白相間,寓意清清白白、清正廉明。因此,白菜紋多被古人用于象征人格、品德等。

茶船內心底下凹以承茶盞,內底繪寶相花一朵,紋飾規(guī)整,用色淡雅,描繪栩栩如生。

銅胎畫琺瑯在康熙時期由歐洲傳入中國,畫琺瑯多以紅銅為造型,表面以白釉為地,再用彩釉描繪圖案,經焙燒、鍍金而成,體輕、絢麗多彩。

清錫胎包椰殼雕雜寶紋茶具(圖21)

茶葉罐高15.3、口徑5.0、底徑7.5厘米,直口帶蓋,圓鼓腹,處撇圈足。蓋碗高10.1、口徑12.0、底徑7.1厘米,上蓋,下碗,外圈包以椰殼。碗高5.3、口徑12.5、底徑4.9厘米。奶杯高11.0、口徑7.0、底徑4.6厘米,口沿設計巧妙,曲形把,器腹呈長圓形,因為外銷茶具,故此奶杯為迎合歐洲人飲茶加奶的習慣,定制而成。提梁壺高10.0、口徑6.0、底徑6.5厘米,內凹口,蓋鈕制成瓜蒂狀,弧肩,扁圓形腹,矮圈足,三彎形流,肩部兩側立豎耳,穿孔有兩環(huán)形款提梁。

整套茶具外以椰殼作為裝飾,椰殼外側為滿雕填金彩的團壽紋和芭蕉扇、花籃等雜寶紋,紋飾雖繁密,但繁而不亂,層次清晰,布局大方,雕工純熟。

椰殼雕工藝在我國很早就運用了,但大量用作茶具則是清代以后的事。此套茶具以錫為胎外包椰殼,由茶葉罐、蓋碗、奶杯、碗、把杯及提梁壺組合而成,制作工藝十分精美。

清漆嵌螺鈿四方小杯(圖22)

這對漆嵌螺鈿小杯高4.0、口徑5.7、底徑2.6厘米。四方形杯,上寬下窄,方圈足,形制小巧。杯內為銅胎,外壁通體髹黑漆,色澤典雅莊重,間配以螺鈿,鑲嵌成山石花草圖案,細致典雅,于古樸之間呈現優(yōu)雅富貴之態(tài)。

根據《髹飾錄》的記載:“螺鈿……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致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币饧绰葩毠に嚢凑债嬅婊y的需要,采用不同色澤的螺片,裁切成各種不同的形狀,鑲嵌出各種畫面,達到近似設色的效果。清代詩人劉應賓有詩:“螺鈿妝成翡翠光?!甭葩毜墓鉂煽氨若浯?,華美高貴,賞心悅目。其經過工匠的精心打磨、雕刻、拋光,成品往往視覺效果奇佳,光彩奪人,為宮廷和民間所推崇。

清道光松石釉凸白花茶船(圖23)

這件茶船呈十字花形,高3.1、長14.7厘米,敞口,弧腹,矮圈足,內心下凹以承茶杯,器內外滿施松石釉。松石綠釉往往多為彩瓷色地,以彰彩繪之美,而此件茶船不獨如此,更多為了突出松石綠釉之勻凈質感。

松石綠釉上以白彩凸繪纏枝花卉。圈足口沿露胎,呈灰白色。圈足內書礬紅小篆六字三行“大清道光年制”款。

清道光“慎德堂”款粉彩花卉紋杯(圖24)

這對小杯的器形精巧玲瓏,高5.7、口徑8.0、底徑4.2厘米,直口,深腹,圈足。以白釉為地,胎體輕瑩如玉,圈足內以礬紅書楷體“慎德堂制”。杯外壁繪粉彩菊花,畫筆細致入微,紋飾淡雅明麗,構思巧妙、神態(tài)生動、色彩豐富艷麗,顯出一種高雅的情致。

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圓明園理政的地方,故款識為“慎德堂制”的瓷器通常是道光皇帝的御用品。

清道光黃地紅龍碗(圖25)

碗為一對,敞口,弧腹,圈足,高5.7、口徑11.4、底徑4.7厘米。

碗內施白釉,外以黃釉為地,以礬紅繪五爪雙龍搶珠紋。雙龍姿態(tài)矯健、神采飛揚,紋飾動感極好。近圈足處飾以海水紋,周圍滿布云朵,祥云朵朵,龍游云間。圈足內青花篆書六字三行“大清道光年制”。

碗器型規(guī)整,胎釉俱佳,繪畫線條剛勁,畫面明快,龍紋生動,威儀難掩,具有典型的皇家風范。

清道光款青花礬紅花卉紋小杯(圖26)

高4.6、口徑8.2、底徑3.2厘米。青花礬紅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的瓷器裝飾技法。此杯即采用青花礬紅裝飾。

敞口,深腹,圈足,通體施釉,胎潔白堅實,杯內透明釉地純凈,外壁繪對稱排列的4朵寶相花紋,花朵用礬紅彩繪飾,葉子以青花描繪,紅彩濃艷,青花淡雅,對比強烈。底書“大清道光年制”青花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光緒黃地綠龍“壽”字高盅(圖27)

這對高盅,品相完好無損,通高5.8、口徑10.2、底徑4.7厘米,敞口,深腹,圈足。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器內外除圈足外,滿施黃釉,釉色黃中略帶白色。

盅是我國古代較為常見的日用器皿之一,主要用于盛放茶、酒等飲料,多為沒有把的小杯子。

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代,對顏色的使用有著極為嚴格的限制。據《明史》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規(guī)定“官吏衣服、帳幔,不許用玄、黃、紫三色”?!睹魇贰肪戆耸d:“正統(tǒng)元年,浮梁民進瓷器五萬馀,償以鈔。禁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諸瓷器,違者罪死。”由此可見,不僅服飾上對顏色有嚴格的控制和規(guī)定,當時的民窯也被禁止私自生產顏色釉陶瓷。

官家生產的顏色釉瓷器也有著不同品級,專供不同身份的人享用,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其中,黃色更是具有極為特殊的象征意義。明代時期,英宗天順二年(1458)頒發(fā)的禁令中規(guī)定禁止皇族以外的所有人穿著黃色服裝,到了清代,黃色在皇族內部的使用也是有著相當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由此,這對黃釉高盅的皇家氣派已初現端倪。

此對高盅的紋飾也是異常華貴,其底部有青花六字楷書款“大清光緒年制”,顯然這是一件清代光緒年間制成的官窯器精品。內心底為雙圈“壽”字紋,在宮廷的紋樣中,清代中晚期以后,壽字、蝙蝠等紋樣出現較為頻繁,類似這樣的紋樣其實更多地變成了一種理念性的東西,蘊含祝福長壽、福運拱壽,吉祥祝福之意。

高盅的外口沿飾卷草紋,脛部為如意云頭,云角飄逸,外壁腹部主體紋飾則為綠色雙龍趕珠紋。色釉地龍紋瓷器起源于明代永樂時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量制作。其龍紋不是像彩繪瓷那樣直接用顏料繪畫,而是先在白胎上勾勒出龍紋的圖案輪廓后再在白釉上施顏色地釉,最后再以顏色彩蓋繪于刻在胎上的紋飾,經兩次低溫燒成。

其中黃地龍紋是皇家控制最嚴格的一種釉色和官窯極為流行的裝飾題材。清《國朝宮史》載:“皇太后黃瓷盤二百五十……皇后黃瓷盤二百二十……皇貴妃白里黃瓷盤四……貴妃黃地綠龍瓷盤四……嬪藍地黃龍瓷盤二……貴人綠地紫龍瓷盤二……常在綠地紅龍瓷盤二……”

根據史料載錄,清代當時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黃釉器;皇貴妃用黃釉白里器;貴妃用黃地綠龍器;嬪妃用藍底黃龍器;貴人用綠地紫龍器;常在用綠地紅龍器。由此可見,這對清代光緒年間制成的黃地綠龍“壽”字高盅為貴妃及妃子級別的妃嬪使用,其下等級的妃嬪是不得使用的,為異常名貴的宮廷用瓷,充分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的審美意趣和文化傾向。

晚清刺繡茶壺套(圖28)

茶壺套為刺繡絲質,粉紅、淺綠一組兩個,高15.7、直徑17.5厘米,均呈六方形。

其中粉色茶壺套的主題紋樣為蝴蝶與花,花朵鮮艷,蝴蝶翻飛,代表了“蝶戀花”的美好生活寓意。

淺綠茶壺套的主題紋樣為金魚,亭亭的水藻,悠悠的金魚,寓意“金玉滿堂”。壺套上部則為水鴨嬉水圖樣,鴨子姿態(tài)悠閑,怡然自得地在水塘中嬉戲劃水。

整體而言,這組茶壺套色彩溫潤靜雅,刺繡細膩生動,實為佳品。

唐宋時期流行煮茶和點茶,即煮即點即飲,并不存在茶水保溫的問題,因此在明代之前茶壺套并不流行。明代以后,飲茶方式變成了以沸水沖泡葉茶的瀹飲法,促使人們思考如何避免茶水過快冷卻的問題,于是茶壺套(桶)應運而生。套(桶)內墊入棉絮、絲織物等,可在一定時間內起到保溫的作用。茶壺套(桶)的材質多樣,有木、竹、藤、皮、布等,但刺繡的精品并不多見。

晚清龍紋竹節(jié)銀茶具(圖29)

此套茶具通體為銀制,由壺、奶杯和糖罐3件組合而成,奶杯和糖罐專為歐洲人飲茶時喜歡往茶湯中加奶加糖而定制,為海外回流文物。

茶具的蓋鈕及執(zhí)柄、壺流雕作竹節(jié)式,此為中國漢族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紋樣,寓意“節(jié)節(jié)高升”。器身浮雕飛龍紋,紋飾立體感強烈,工藝精美。

整套茶具最人性化的設計在于:壺的執(zhí)柄部位用兩小塊象牙進行了隔熱設計。因為根據熱傳導的原理,金屬導熱系數大于一般固體,銀作為金屬比象牙更容易導熱。執(zhí)柄用象牙加以隔斷后,即使壺體溫度再高,執(zhí)柄部份也不至于太燙。確實是極具匠心的設計。

民國“開詳”款魚化龍紫砂茶具(圖30)

此套茶具由紫砂壺和兩個紫砂杯組成,主題紋樣為“魚化龍”。

“魚化龍”也叫“魚龍”“魚龍戲浪”,蘊含飛黃騰達、平步青云的理想,為明清流行茶具樣式。其中“魚化龍壺”經過清代嘉慶、道光、咸豐時期的紫砂巨匠邵大亨的精心設計,寓意吉祥的魚化龍壺成為一種成熟的壺型,并廣泛流傳,壺式流傳至今,已成為紫砂壺具的經典器型之一。

該壺用泥為紫泥調沙,壺體呈圓球狀,壺面浮雕有鯉魚、蛟龍與波濤,魚、龍、云浮雕裝飾與壺身渾然一體,刻畫精細。壺把是條龍尾,壺嘴、壺蓋分別飾以云紋和伸縮自如的龍頭,斟茶時龍舌會自動伸縮。

兩只“魚化龍杯”上也裝飾著云浪紋,舒展流暢。整套茶具意境優(yōu)美,情趣動人。

“器為茶之父”,在飲茶發(fā)展史上,無論是飲茶習俗、烹沏方式,還是茶類加工的變革,都在茶具上有直接或間接的體現,幾千年的茶文化發(fā)展史同時也是一部茶具的演變史。

而這些組合而成的茶具文物,不僅是其使用者社會地位和身份的標志,也是我國古代茶文化優(yōu)雅與精致的重要載體,更是一個時代審美意趣的集中體現。

(責任編輯:郭彤)

猜你喜歡
底徑茶具青花
驚艷世界的“青花”神采
尋跡青花,邂逅古瓷窯
一朵青花,綻放在時光中
甘肅省涇川縣博物館藏品
哲品π杯 便攜茶具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繪花魚藻紋盆裝飾淺析(中)
品雅茶具
青花·木 產品設計
馮可賓買茶具
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耀州窯系青瓷碗鑒賞
四川省| 高密市| 康马县| 景泰县| 丹棱县| 南安市| 平罗县| 定襄县| 象州县| 博客| 文水县| 永安市| 西华县| 双流县| 贡嘎县| 乌拉特中旗| 苏尼特左旗| 郧西县| 泽普县| 扎兰屯市| 扬中市| 金寨县| 调兵山市| 镇沅| 通江县| 南漳县| 南丰县| 肇州县| 麻阳| 汤阴县| 固安县| 林州市| 馆陶县| 金门县| 珠海市| 文化| 洪泽县| 封丘县| 保山市| 平武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