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澤煉
[摘要]目的:分析探討為危重癥病患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其ICU獲得性衰弱的臨床治護效果。方法:將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06例ICU危重癥病患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53例為接受常規(guī)四肢被動活動及功能鍛煉的參照組,53例為在參照組基礎上開展早期康復治療的實驗組,分析比較兩組病患的治護情況。結果:實驗組病患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為3.77%(2/53),和參照組的28.30%(15/53)相比顯著較低(p<0.05);實驗組病患護理后的Bl評分為(42.91±4.59)分,和對照組病患的(47.16±4.67)分相比顯著較低(p<0.05):實驗組病患的ICU住院時間以及機械通氣時間也均顯著少于參照組(p<0.05)。結論:為ICU危重癥病患開展早期康復治療可有效減少病患ICU獲得性衰弱的發(fā)生率,提高病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并顯著減少病患ICU住院時間以及機械通氣時間,臨床應用效果好,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ICU,危重癥,ICU獲得性衰弱,早期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 9)20-0202-02
ICU獲得陛衰弱(ICU-AW)即處于ICU住院期間的危重癥病患出現的原因不明的衰弱情況,主要病癥為肌萎縮、反射減少、輕度癱瘓、脫機困難、四肢癱瘓等。ICU獲得性衰弱會延長病患住院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進而增加病患的救護費用,降低危重癥病患的存活率及生活能力。本研究以106例ICU危重癥病患作為研究對象,來分析探討為其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對預防其ICU獲得性衰弱的臨床治護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06例ICU危重癥病患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53例病患為參照組,余下53例為實驗組。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病患入院前2周巴氏指數大于等于70分,原始基礎功能狀態(tài)獨立,機械通氣時間小于72h,且仍需繼續(xù)機械通氣24h以上,均無神經肌肉疾病、未接受過心肺復蘇術、非顱內壓升高、無髖骨骨折或頸椎骨折、非腦卒中、非妊娠期、無四肢缺陷,同時6個月內的死亡率小于50%。其中參照組男27例,女26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為(54.15±7.45)歲;實驗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43~76歲,平均年齡為(43.45±7.51)歲。兩組病患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顯著數據差異(p>0.05),有可比性。全部病患或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為對照組病患進行常規(guī)的四肢被動活動及功能鍛煉。為實驗組病患在對照組常規(guī)活動及鍛煉的基礎上開展早期康復治療,組建康復小組:由醫(yī)師、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以及護理人員組成康復小組,其中醫(yī)師評估病患病情,緊急處理康復治療中的病患不適;康復治療師實施具體的康復治療措施,協(xié)助醫(yī)師動態(tài)評估康復情況;心理咨詢師負責病患心理問題的干預及咨詢;護理人員則實施常規(guī)護理并觀察病患病情。早期康復治療的內容主要有:①擺放體位及姿勢:保持“功能位”及“良肢位”,每兩小時翻身一次;②關節(jié)活動:根據病患具體情況開展被動關節(jié)活動訓練、主動一輔助關節(jié)訓練、主動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和持續(xù)性被動關節(jié)運動訓練。保證訓練范圍在可耐受的疼痛下進行、循序漸進、反復多次、由遠到近的逐個關節(jié)訓練。③呼吸訓練:在病患氣道通暢的狀況下,選擇腹式呼吸、縮唇樣呼吸、咳嗽反射、深呼吸、輔助排痰等呼吸訓練。④物理治療:根據病患病情可選擇功能性電刺激、超聲波、毫米波等物理治療。⑤中醫(yī)治療:根據病患病情可選擇針灸、手法、推拿等中醫(yī)治療。⑥心理治療:分階段進行理性情緒治療、支持治療、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心理干預。
1.3臨床觀察指標計算兩組病患醫(yī)學研究理事會評分(MRC-seore)以診斷ICU-AW的發(fā)生情況,MRC-score在0~60分之間,O分為四肢癱瘓,60分表示病患肌力正常,ICU-AW患者的MRC-score<48。利用巴氏評分(BD對病患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估,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病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觀察并記錄兩組病患的ICU住院時間以及機械通氣時間。
1.4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用(x±s)表示住院時間等計量資料,用率(%)表示ICU-AW發(fā)生率等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檢驗、口2檢驗。當檢驗值p小于0.05時,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病患ICU-AW發(fā)生情況實驗組病患ICU獲得性衰弱發(fā)生率為3.77%,參照組為28.30%,兩組相比實驗組明顯較低(p<0.05),見表1。
2.2 BI評分及ICU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
實驗組病患護理后的BI評分為(42.91±4.59)分,和對照組病患的(47.16±4.67)分相比顯著較低(P<0.05),實驗組病患的ICU住院時間以及機械通氣時間也均顯著少于參照組(P<0.05),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