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作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有效的語文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當前,不少學生在寫作中存在諸多困惑,寫作水平不高,對此,本文結合議論文寫作的結構、素材和語言要求,給出一些方法上的指導。
關鍵詞:高中語文 作文教學 寫作困惑 方法指導
關于寫作,葉圣陶先生曾指出:“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關系?!倍贾嘧x書有助寫作,但現(xiàn)實卻是學生寫作素材匱乏,語言淺陋,結構單一。
學生完成寫作后,在作文講評環(huán)節(jié),教師往往采取“三步走”戰(zhàn)略:先總評不足,再展示范文,最后總結。如此這般,一節(jié)作文課便結束了。就其課堂效果來看,筆記不少,但收獲寥寥。結果是,作文拿高分的始終是那么幾個學生。
于是,筆者開始反思作文課的實效性,按照高考作文評分要求進行調(diào)查。結果顯示,材料選擇是學生寫作中最為困惑的,其次是結構安排和語言表達,最后是審題和內(nèi)容的充實。
考慮到高中階段多涉及議論文寫作,因此以下主要就議論文寫作的素材、結構和語言進行簡析。
一、素材選用
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的闡述要求:合理剪裁,敘事說理要簡潔,即議論文以說理為主,事例是為觀點而存在的。所以,事例一定要與觀點有關,與觀點無關的事例就是累贅,應當去掉。既知要求,那又該如何加工事例,選擇素材呢?
1.熟悉課本,深挖教材
例如:我不免想到那個被貶的北宋詞人——蘇東坡?!盀跖_詩案”后他被貶黃州,心里滿是失意,日子過得尤其渾噩。但東坡畢竟不是那鉆牛角尖之人,他的念頭在滯塞后終又通達起來,于是乎,他才吟“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他才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于是杯盤狼藉,肴核既盡,枕藉于舟中。念念通達,東坡才放開心懷,暢享人生。
上面這段話選自主題為“知足常樂”的考場作文,事例源于教材中的《赤壁賦》。求新不妨求變,蘇軾的事例也可以運用于“心態(tài)”“得與失”“完美與殘缺”“胸懷”“選擇”“直面挫折”“執(zhí)著”“窮而后工”“個性與人生”“責任”等主題作文中。
可見,選擇素材時,耳熟能詳?shù)?,也可耳目一新?/p>
2.舊瓶新酒,劍走偏鋒
此處的“舊瓶新酒”指的還是作文中常見的人物,但側重點不同。如寫科學與藝術是共通的,有考生選擇的雖然是愛迪生、錢學森、愛因斯坦等人,但強調(diào)的是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如愛迪生對古典音樂的癡迷,錢學森對鋼琴的執(zhí)著,愛因斯坦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雖然還是熟面孔,卻同樣能讓人耳目一新。
當然,要想做到這一點,還需要熟知素材人物。這就需要學生對課外知識進行積累和整合,挑選典型人物,了解“一人千面”。平時,除指導學生養(yǎng)成多讀勤思的習慣外,還可讓學生進行分享交流,以獲得更多素材。
3.關注生活,同類疊加
當然,若所掌握的素材不便展開,過分鋪敘有老生常談的嫌疑,則可把同類型的素材簡單概括,用相同句式呈現(xiàn),加以適當議論,這樣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結構組合
高考閱卷老師是如何對作文結構進行評分的呢?大致分為四等:一等結構嚴謹,二等結構完整,三等結構基本完整,四類結構混亂。
那么,如何能讓學生在考場上有式可循,有法可依?在此有三種常見的結構可供選用。
1.并列式
一般來說,并列式的作文結構最易入手,或時間,或空間,都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形成分論點式的并列;或者對不同素材進行整合,形成論據(jù)式的并列。當然,就考場作文而言,用并列的方式呈現(xiàn)論點能很好地彰顯作者的思維廣度。
2.層進式
層進式作文的寫作,在行文的考量上,可以是時間上的層進,如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可以是范圍上的層進,如個人—集體—社會—國家;還可以是邏輯上的層進,如表象—實質。
3.對比式
正反對比式結構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對照,更加突出主題。但不能僅僅是材料和論點的對比,還應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聯(lián)系實際,如此才能使文章更有深度。
三、語言錘煉
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已有提升,議論文的語言可深刻,也可生動。如何讓語言富有魅力,不妨嘗試以下方法。
1.排比句式設計魅力語言
排比作為一種常見修辭,以其對稱的句式、和諧的節(jié)奏、排山倒海般的氣勢,高度凝練的概括性和淋漓盡致的思想表達或情感抒發(fā),常被用于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之中。
那如何寫出既不空洞又能切題的排比句呢?且看下面這個例子:
“君子若器,才有蘇軾‘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的文采;君子若器,才有林徽因‘國徽’的莊嚴設計;君子若器,才使黃巢吟唱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段話,作者在排比中穿插引用,讓排比不再單純是語句的疊加,豐富了手法,擴充了內(nèi)容,深化了主題。
2.矛盾技術塑造深刻語句
學生要寫出富有文采的語句,可以引用詩句,采用描寫,甚至化用名句,可是文采并不局限于這些優(yōu)美的語句,還表現(xiàn)在有內(nèi)涵上。如何讓語意深刻?在此,借用張華老師的矛盾技術——“以臧克家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為例,首先確定一個點,即選擇句子成分中的一個來作為矛盾點。然后進行造句,造出與話題相關的句子。最后調(diào)適,找到矛盾詞語,并調(diào)適句式將其組合成句子。”
講解此法時,讓學生活學活用。有位學生效仿北島的名句,套寫了“欺詐是欺詐者的通行證,誠信是誠信者的墓志銘”??梢姡瑔尉图訌娬Z言的深刻性來說,矛盾法是相當可行的。
3.細節(jié)先行構筑精彩文段
很多學生行文時,往往過于平實樸素,缺少新意和深度,自然也就與高分無緣。
為此,筆者結合學生考場上的作文,挑選其中一些較有特色的例證語段用PPT在課堂上展示,并讓同學們總結其敘述的特點。
例如:那手持書卷,對酒當歌的詞人,作為一國之主,即使不為國家開辟疆土,也應保國家安穩(wěn)。但他卻醉心于詩詞歌賦,日日笙歌燕舞,醉酒作詩,而朝政大事卻被他忘諸腦后。不顧大局,不顧國家,所以他成了“違命侯”,最后“櫻桃落盡”,國也空,人也空。他,便是李煜,總是為了眼前的一隅安好,而棄大局于不顧,終是筆落人亡。
區(qū)別于一般的開門見山,此段更像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作者先對人物的相關事件加以點評,讓讀者存疑的同時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然后在段中或段尾點明所寫人物,同時穿插人物的相關詩句和自己對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這種寫法讓文章化平實為生動,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總之,作文寫作的訓練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涉及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努力。老師重視,體現(xiàn)在方法指導、課堂講評、課后批改上;學生重視,體現(xiàn)在日常積累、多讀勤思、反復修改上。師生在教學中相長,在訓練中總結,讓作文訓練落在實處,如此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58.
[2]顏廣俠.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中闡述要求淺談[J].今日科苑,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