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旻新
小小的手工刺繡鞋墊2,今已不多見,甚少人使用,但在贛南客家鄉(xiāng)村,直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手工刺繡鞋墊還是待字閨中的客家女必須掌握的女工,是每一位客家女嫁人必備的嫁妝之一。今天,偶有人送手工鞋墊,仍然是珍貴的禮品。
六歲的時候,小舅舅結(jié)婚,一片熱鬧喜慶,待小舅媽與家中公公、兄弟、姑嫂等至親見面的時候,小舅媽給每人送上了一雙手工鞋墊,還送了一雙小小的手工鞋墊給小小的我3,鞋墊繡得很漂亮,讓我心里美了好多年,從此以后,我把小舅媽視為了最親的舅媽,現(xiàn)在每每看到小舅媽,腦海里都會浮現(xiàn)那雙小小的鞋墊。
小學四五年級,奶奶經(jīng)常對著我搖頭嘆氣,說:“讀書有什么用,不曉得納鞋墊,沒嫁妝,到時候嫁都嫁不出去……”幼小的我,有一些惶恐,隱隱地為自己不會納鞋墊神傷。過年去姑姑家做客,看著表姐表妹們?nèi)巳耸种心弥樉€納鞋墊,人人都儲備了不少鞋墊,更生出一種嫁不出去的忐忑……
于是,每每跟著爸爸媽媽去吃酒席4,我總喜歡偷偷去看新娘的嫁妝,數(shù)一數(shù)新娘陪嫁的鞋墊有多少雙,看看鞋墊上納的花紋有多美,數(shù)過最多最能干的新娘有一百多雙鞋墊陪嫁,大部分新娘都有三四十雙鞋墊陪嫁,每每這時,又生出許多懊惱,想著以后嫁人沒有鞋墊陪嫁怎么辦。
十幾歲后,學業(yè)更重了,但心底對鞋墊的執(zhí)念卻依然很深,每當看到村里的奶奶、姑姑、姐姐們納鞋墊,我總喜歡湊上前去,看她們一針一線的納著鞋墊,滿臉的羨慕,滿臉的崇拜。慢慢的,我知道納鞋墊并不僅僅是看到的一針一線,納鞋墊是一項有很多工序、漫長的手工活,細數(shù)有六大步驟。
一是攪米漿。首先用冷水泡好米,用石磨把泡好的米磨成米漿,然后把米漿倒進鍋里燒開攪拌,攪成米糊糊,再放置至冷卻備用。
二是背(備)布殼。準備一塊大木板(客家女子多就地取材用門板),準備好草紙(或報紙)、準備布(這些布一般是破衣服、破床單二次利用,或是碎布拼接),布按厚薄程度分別疊好備用,草紙(報紙)刷上米漿粘在大木板上,再把布用米漿粘在草紙(報紙)上,俗稱背(備)布殼。
三是晾干。把粘滿布殼的大木板放在陽光下晾曬,此時的陽光不宜太熱,晾干后輕輕揭下布殼。
四是剪底樣。拿剪刀根據(jù)腳形或鞋型或原有的鞋墊,剪好布殼,剪布殼時,一雙布殼要厚薄一致,防止納出來的鞋墊厚薄不一,一次性剪好的底樣一般較多,這時,可把底樣放好備用。
五是粘布面、布底。準備繡鞋墊時,拿出一雙布殼,剪好鞋墊面布和底布,面布、底布一般不用碎布,面布相對漂亮、完整,面布、底布剪得比布殼大,可同花同色,亦可不同花不同色。先粘底布,用米漿把布粘在布殼上,邊沿留一圈布,邊沿的一圈布打成剪刀花(主要防止粘貼時折皺),用米漿對著布殼壓實、粘好;粘好底布再粘面布,方法與底布同,重點是邊沿留下的一圈布仍要打好剪刀花,用米漿與底布的剪刀花對貼粘好、包實,面上不能看到任何折痕。技藝精湛的客家女子粘的布面,完全看不出粘貼的痕跡,布面、布底渾然一體,沒有一絲接縫;手藝稍微差些的客家女子粘的布面看不出粘貼的痕跡,但在布底可以看到拼接的痕跡。
六是手工刺繡。鞋墊圖案一般代代相傳,口口相授,拿起針錢,先沿邊沿繡一圈線,然后在縱向繡滿小豎線,最后再根據(jù)心中的圖樣刺繡。客家手工刺繡圖案多樣,寓意吉祥,或為吉祥文字,如平安吉祥、囍、福等;或為幾何圖案,如回形紋、云紋、萬字紋、團花紋等;或為吉祥花鳥紋,如并蒂蓮、寶相花、卷草紋、鴛鴦、喜鵲登梅等等。
在物資緊張的年代,客家人擁有的每一雙鞋都很珍貴,勤勞的客家女子用一雙雙納好的鞋墊,綿延著每一雙鞋的使用周期,傳遞著深厚的情感溫度,只有至親好友,只有心中最親、最愛的人才能收到客家女子親手納的鞋墊,只有在嫁妝里才能一窺它們的全貌。
隨著時代的更迭、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客家女子讀書、務(wù)工、經(jīng)商,離開了鄉(xiāng)村、離開了大山,費時費力的納鞋墊漸行漸遠,陪嫁的手工刺繡鞋墊幾無蹤跡……
我亦終究沒有學會納鞋墊,偶然憶之,些許悵然。
注釋:
1 納鞋墊:客家人對納鞋墊的稱呼不一,有的地方叫納襪底,有的地方叫打襪底,有的地方叫打鞋墊。
2 手工刺繡鞋墊:即納鞋墊。
3 小孩的手工鞋墊工藝一樣復(fù)雜,因小孩生長速度快,一般送鞋墊給小孩的少。
4 吃酒席:客家人稱娶親、嫁女的宴席為吃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