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巖
摘 ? ?要: 《所羅門之歌》是美國當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小麥肯(奶娃)是一反常規(guī)的英雄形象,雖已成年,但心智尚不成熟,沒有獨立的人格。在利益驅(qū)使下,奶娃南下尋找金子,開始了尋根之旅,經(jīng)歷了一系列變故后,最終找到了家族之根。本文從成長小說的角度解讀奶娃的尋根之旅,指出在此過程中奶娃最終自我意識覺醒,在心理上真正成長起來,意識到黑人群體在以白人文化為主流的西方社會中,必須堅持自己的文化。
關(guān)鍵詞: 《所羅門之歌》 ? ?成長小說 ? ?黑人群體
托尼·莫里森被稱為美國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端_門之歌》是其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獲得了評論界極高的評價。莫里森從小的生活經(jīng)歷使她對黑人的境遇感同身受,她深刻意識到在美國,白人文化日益成為主流,黑人群體思想上如若懈怠,等待黑人文化的只能是被同化的命運。在其小說中不斷強調(diào)傳播黑人文化、捍衛(wèi)其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性,同時呼吁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黑人同胞共同努力。她警醒黑人群體要永遠銘記自己曾經(jīng)生活過的社區(qū),更要牢記自己的歷史和過去。
《所羅門之歌》描述了麥肯·戴德家族祖孫三代在以白人文化為主流的西方社會中不同的人生歷程,以小麥肯(奶娃milkman)最終找到家族之根結(jié)束。沉默無言的老麥肯悲慘地死在了白人的槍下;唯利是圖的麥肯二代與白人同流合污,壓榨自己的同胞;小麥肯(奶娃)在麥肯二代的影響下,早期對黑人文化和黑人身份充滿了迷茫與質(zhì)疑,但在其后的尋根過程中,經(jīng)過了一系列的洗禮與反省,人性復蘇,自我意識覺醒,成了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奶娃在尋根過程中的自我成長屬于成長小說的范疇。但其人物形象一反通常意義上人格獨立、頂天立地的英雄,是一個典型的反英雄式人物。
一、成長小說
成長小說(Bildunsroman),作為一種小說體裁,近年來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但對其定義一直沒有達成共識,所以成長小說并無明確一致的概念。成長小說的研究權(quán)威普遍認同的是,“在這類題裁的小說中,主人公通過直接經(jīng)驗獲得關(guān)于自我和世界的知識,與通過正規(guī)教育等間接的方式獲取知識相對”。在中國,最初是由翻譯家界定成長小說,他們主觀稱之為“教育小說”“發(fā)展小說”等,但他們大多是零星感想式發(fā)揮,并無嚴格的闡釋。簡單來說,成長小說關(guān)注的是主人公從青少年到成年的心理和道德成長過程。
芮渝萍在《美國成長小說研究》中總結(jié)了成長小說的幾個普遍特征,小說的敘事必須包含人物的成長,從小說敘事的結(jié)果看,主人公都是在經(jīng)歷了生活的磨難后,重新獲得了對社會、人生及自我的認識;成長小說的主題總是涉及個人自我認知的過程,其主人公往往是青少年或心理狀態(tài)仍處于未成年期的成年人;他們似乎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自身的幼稚和世界的陌生。正是這種天真和陌生感促使他們不斷探索自我,認識世界。
成長小說蓬勃的生命力在于其與時俱進。其起源于18世紀下半葉的法國,成長小說的內(nèi)涵在歷史進程中獲得了豐富與升華:隨著歷史的推進,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張力及理想與現(xiàn)實等之間的各種矛盾也隨之變化。19世紀,成長小說中主人公的視角明白無誤地由外部世界轉(zhuǎn)向內(nèi)部世界;20世紀,受歐美國家形成的第二波女權(quán)主義運動的影響,女性成長小說走向歷史舞臺,擺脫了預設(shè)的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角色。
二、反英雄式人物奶娃的自我成長
1.早期的迷茫
在非洲文化中,名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為它代表著靈魂。一個人應(yīng)該“有一個真正屬于他的名字這個名字會是在他誕生時以愛心和嚴肅的態(tài)度給他起的。這個名字不是個玩笑,也不是個假名,也不是給奴隸打上的烙印標記”(莫里森,1996:20)。
小麥肯·戴德沒有真正的名字。家族姓氏“戴德”是一個醉酒的白人軍官胡亂塞給老麥肯的,是黑人卑微地位的證明;戴德(Dead)諧音是“死”,任何人都不會選這個名字作為姓氏。綽號“奶娃”因母親對其哺乳時間過長,被看門人弗雷迪偶然撞見而傳開,是母親對其溺愛的象征。無論哪一個名字,都不是莊重而嚴肅的名字。沒有名字就意味著沒有根。小麥肯的生活在小說的前半部分充滿了矛盾與混亂。他的父親,麥肯二代已完全被白人社會同化,一副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商人嘴臉;父親商人的本性無形中蠶食了奶娃所剩無幾的人性,他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guān)心,包括家人。對其母親露絲,他從來沒有過溫情;雖然一次因為麥肯二代打了露絲,他實在看不下去,揍了麥肯,但并不是因為他對露絲的愛,充其量只是路見不平罷了。他對姐姐們只是使喚、命令、評論,而從不關(guān)心她們,“自他上九年級以來,他跟這個姐姐從來沒有連續(xù)不斷地說上四句話”;盡管姑媽派拉特一次次地解救他,他還是密謀去偷她的“金子”,而且準備“如果在他正在偷的時候她走進屋就出拳把她打倒在地上”;他同哈格爾親密相處多年,卻無視她的感情,打算和她分手……他活著,卻形同行尸走肉,沒了靈魂。所以他和吉他開玩笑時說:“我的名字是麥肯,記得吧,我已經(jīng)戴德(死)了?!保?22)在日常生活中,奶娃總感覺自己身體殘疾,兩條腿長短不一,“當他光著腳站直時,他的左腿要離開地面半英寸左右”。但究其根源,他并不是真的身體畸形,主要是心理層面的原因造成。
2.自我意識的覺醒
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小麥肯突然開始厭倦一直以來渾渾噩噩的生活,他想呼吸新鮮自由的空氣,第一步就是從這個冷漠的家里搬出去。然而,他的打算卻遭到了父親的拒絕,不是因為父子親情,而是因為奶娃已經(jīng)成為其生意上得力的幫手。在生意上他對奶娃的依賴在聽到金子的消息時變得不那么重要了。為了打聽派拉特家中金子的下落,麥肯和奶娃達成共識:如果成功找到金子,那么他不僅同意奶娃拿走一半金子,而且對其從這個家出去自立門戶沒有任何意見。在動力的驅(qū)使下,小麥肯尋找金子的旅程正式開啟。
奶娃南下踏上尋找父輩流失的金子的路途時,尋求家族之根的旅程也正式開啟。經(jīng)過一路打聽,小麥肯找到了當初收留麥肯和派拉特的黑人老婦瑟絲,意外打聽到了祖父母的真實名字:杰克和辛。鑒于名字在非洲文化中的重要性,知曉其祖父母的名字在一定意義上象征找到了家族之根。為了尋找金子的下落,他去了沙利瑪。沙利瑪?shù)哪谴未颢C具有極大的象征意義,象征著小麥肯恢復了祖先那般與大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尋根的旅程取得了實質(zhì)性進展。在打獵的過程中,帽子被樹枝刮掉,在過小溪進入洞穴的時候他必須脫掉鞋子和襪子,他心愛的褲子和香煙被水浸濕,并摔壞了他媽媽送給他的“勞吉利斯”表……“在這種地方,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就是與生俱來的身體,余下的便只有學著去應(yīng)用的本領(lǐng)”(284)。奶娃在尋根的過程中,首先要放棄物質(zhì)財富,拋棄虛榮心,因為“只有犧牲生命才能發(fā)現(xiàn)生命;只有丟棄財產(chǎn)、恐懼和虛榮才能找到自我并獲得自由與愛的能力”(李宜燮,常耀信,1997:835)。拋棄了這些文明社會的產(chǎn)物,奶娃把自己交給了大自然,這種感覺是如此奇妙,“就像他的兩腿是莊稼的莖,是樹木的干;他的部分軀體就這樣往下延伸,延伸,直扎進石頭和土壤中,感到在那里十分暢快……他也不跛了”(288)。在自然中,奶娃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人性開始復蘇。
在南方,通過孩子們吟唱的歌謠,小麥肯知曉了曾祖父所羅門飛翔的傳奇故事。這首歌謠不僅幫助奶娃了解了祖先的歷史,而且?guī)椭_立了其文化身份??粗戏降暮⒆?,奶娃想起了派拉特,漸漸明白她守護并傳承的是黑人傳統(tǒng)文化,在他的思想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領(lǐng)路人的角色。小麥肯為自己對派拉特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自己怎么可以在那個擁有安寧、活力和歌唱的地方留下自己的罪惡呢”(249)。
小說的結(jié)尾處對于奶娃的生死表述隱晦,但這并不重要,因為他已經(jīng)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活著的價值和堅守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性。經(jīng)歷了這一系列的洗禮與反省,奶娃思想上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從一個自私自利、一味汲取別人營養(yǎng)的索取者變成了一個給予者:他幫助老麥肯找到了真實的姓名,同時也幫助派拉特擺脫了一直以來困擾她的負罪感。
三、結(jié)語
南方尋找金子的旅程是其尋根的旅程,使奶娃脫胎換骨,宛如重生:他找到了家族姓氏,也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歸屬,更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獨立與自由。這個轉(zhuǎn)變過程正是莫里森所推崇和提倡的:黑人若想得到精神上真正的自由,堅守本族的歷史和文化是必需的;只有如此,黑人群體才能明確自己的身份,找到歸屬,真正實現(xiàn)獨立與自由。
《所羅門之歌》中小麥肯奶娃的成長歷程,因其反英雄式的人物形象恰好符合成長小說的內(nèi)涵。成長小說關(guān)注主人公心理和道德內(nèi)的發(fā)展,同時運用相應(yīng)的敘事技巧,諸如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的選擇、敘事話語的運用等。小麥肯(奶娃)在尋根的過程中,終于成長為一位真正健全的人,即使他已是一個三十多歲的成年人。身體上他不再感到自己的兩條腿長短不一;精神上他找到了內(nèi)心的寧靜。尋根之前,奶娃物質(zhì)生活舒適,但始終處于邊緣地帶,難以融入主流社會,最重要的是內(nèi)心的孤獨與空虛難以排解?!端_門之歌》警示黑人群體,在白人社會中黑人文化面臨被同化的挑戰(zhàn),只有堅守并傳播自己的文化,記得歷史和過去,才能找到黑人群體的歸屬,才能實現(xiàn)黑人群體的權(quán)力和話語權(quán),才能實現(xiàn)自信和自強。
參考文獻:
[1]李宜燮,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下)[Z].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2]芮渝萍.美國文學中的成長小說[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4):27-30.
[3]托尼·莫里森,著.胡允桓,譯.所羅門之歌[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
[4]王炎.成長教育小說的日常時間性[J].外國文學評論,2005(1):218-219.
[5]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