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隨年齡增長,兒童基本動作技能愈發(fā)熟練,身體活動水平呈現(xiàn)先增長(8歲為節(jié)點)后下降趨"/>
辛飛 蔡玉軍 施銘炘
摘 ? ? ?要:選取248名澳門6~10歲兒童為調(diào)查對象,通過測量法、問卷調(diào)查法等了解兒童基本動作技能和身體活動的現(xiàn)狀特征及其內(nèi)在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澳門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水平較低,身體活動不足,并且無性別差異(P>0.05);隨年齡增長,兒童基本動作技能愈發(fā)熟練,身體活動水平呈現(xiàn)先增長(8歲為節(jié)點)后下降趨勢?;緞幼骷寄芘c低強度身體活動時間的相關(guān)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童位移技能、技能總分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總身體活動時間顯著正相關(guān)(P<0.05),女童位移、物體控制及技能總分與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顯著正相關(guān)(P<0.05),總身體活動時間僅與位移技能呈顯著正相關(guān)(P<0.01);回歸分析表明,對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總身體活動時間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解釋變量是位移技能而非物體控制技能,即兒童位移技能得分越高,每天參與身體活動時間越長。針對6~10歲兒童,促進其身體活動水平,應重視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的發(fā)展,尤其在教學活動中更多地關(guān)注和指導兒童的位移技能。
關(guān) ?鍵 ?詞:身體活動;基本動作技能;大肌肉動作發(fā)展測試;國際身體活動問卷短卷;兒童;澳門
中圖分類號:G807.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6-7116(2019)04-0129-06
Abstract: The authors selected 248 children aged 6-10 in Macau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s, and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rens basic movement skill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ir intrinsic relationships by means of measuremen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et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s: as for the children in Macau, their basic movement skill development level was low, their physical activities were insufficient, and without gender difference (P>0.05);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the children were even more proficient in basic movement skills,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followed by decreasing (age 8 was the nod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asic movement skills and LPA ?(P>0.05), the boys displacement skills and total skill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ve with MVPA and TPA (P<0.05), the girls displacement, object control and total skill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ve with MVPA (P<0.05), TPA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ve only with displacement skills (P<0.01);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a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MVPA and TPA were displacement skills but not object control skills, i.e. the higher the childrens displacement skill score, the longer the physical activity time they spent daily. For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of children aged 6-10, we should value children basic movement skill development, especially, care and teach more about children displacement skill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Key words: physical activity;basic movement skill;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hildren;Macau
兒童青少年有規(guī)律地參與身體活動有利于生長發(fā)育,促進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提高體適能[1]。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兒童青少年每天至少參加60 min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在《關(guān)于加強青少年體育 增強青少年體質(zhì)的意見》《關(guān)于強化學校體育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出要提高中小學生身體活動水平,但身體活動不足的情況仍未得到有效改善。2018年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報告卡顯示僅有13.1%的中小學生(9~17歲)達到每天60 min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推薦量,并隨著小學(18.9%)、初中(11.9%)、高中(8.0%)學段呈下降趨勢[2]。身體活動不足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本動作技能是指人體非自然發(fā)生的基本動作學習模式,是復雜身體活動和體育活動的基礎(chǔ),它分為位移技能(如跑、單腳跳、跨跳)、物體控制技能(如踢球、地滾球、擊固定球)和穩(wěn)定技能(如平衡)[3]。國外動作發(fā)展領(lǐng)域?qū)<褻lark[4]和Stodden[5]曾指出基本動作技能是一系列復雜和專業(yè)運動技能的基石,如果兒童無法熟練掌握跑、跳、投等必備技能,那么他們參與身體活動的機會將十分有限。國外學者對兒童的基本動作技能進行了廣泛測試并開展了大量的干預實驗研究。然而,目前國內(nèi)該領(lǐng)域研究較少,且有研究顯示我國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總體水平較低[6]。因此,如何促進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需要引起國內(nèi)學者的重視。
國外學者對基本動作技能與身體活動的關(guān)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顯示基本動作技能與身體活動呈正相關(guān)[7-8],掌握較高水平動作技能的兒童更加活躍,更有可能參與到身體活動中,動作發(fā)展滯后的兒童由于動作障礙則傾向于選擇久坐的生活方式[9]。國內(nèi)學者就國外關(guān)于基本動作技能對身體活動和健康促進的研究進行了綜述[10-11],但尚未對兩者之間關(guān)系進行單獨、深入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綜合分析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針對基本動作技能在性別、亞類技能方面與身體活動的關(guān)系認識并不一致,而且我國在這一領(lǐng)域還處于“萌芽”階段,針對該主題的研究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選取中國澳門地區(qū)兒童為樣本,目的之一是描述澳門6~10歲兒童基本動作技能水平與身體活動水平;目的之二是探索6~10歲兒童基本動作技能與身體活動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以期能夠為澳門地區(qū)兒童基本動作技能干預及身體活動促進提供參考,還可為基本動作技能與身體活動的關(guān)系提供中國澳門地區(qū)的證據(jù)。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澳門Q小學位于澳門半島,該地區(qū)是澳門絕大部分人口居住地及學校所在地。Q小學學生人數(shù)適中,在師資、教學設(shè)施等方面與澳門其他小學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另外,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Q小學2017年度進行的校本體適能測試與澳門整體測試數(shù)據(jù)基本一致。因此,Q小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澳門小學的基本情況。研究共募集Q小學296名6~10歲兒童(身體健全無殘疾),所有兒童皆完成了基本動作技能測試和身高、體重測量;在發(fā)放的296份身體活動問卷中有效問卷(排除漏填題項較多、亂填及超出本次研究的年齡范圍的問卷)共248份,有效回收率為83.8%。剔除無效數(shù)據(jù)后,實際納入的調(diào)查對象共248名,其中男生143名,女生105名,平均年齡(7.98±1.32)歲。
1.2 ?研究方法
1)研究程序。
測試時間為2017年9—12月,測試人員為6名小學教師,經(jīng)過3次測試培訓,了解測試程序,規(guī)范示范動作。測試過程分為3個階段:2017年9—11月在Q小學操場進行基本動作技能測試;2017年11月在學生教室進行身高、體重測量;2017年12月所有受試對象填寫包含人口統(tǒng)計學(包括兒童及其父母或監(jiān)護人)和身體活動信息的問卷。在數(shù)據(jù)收集之前,已獲得所有參與調(diào)查的兒童、兒童主要撫養(yǎng)人、班主任以及校長的口頭同意。兒童出于自愿原則且對其個人和父母(或監(jiān)護人)信息嚴格保密。
2)變量的測量。
(1)基本動作技能的測量。
采用大肌肉動作發(fā)展測試(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n,TGMD-2)[12]作為測評工具。該測試由美國學者Ulrich在2000年完成第2次修訂,適用對象為3~10歲兒童,并已被證明在我國3~10歲兒童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測試內(nèi)容包括位移技能和物體控制技能,位移技能包括跑、前滑步、單腳跳、跨跳、立定跳遠和側(cè)滑步;物體控制技能包括擊固定球、原地拍球、雙手接球、踢球、上手投球和地滾球,共12項。測試過程中,由事先經(jīng)過培訓的教師進行2次專業(yè)示范,每個動作測試2次。測試結(jié)束后由2名運動技能專家(1名為體操國際級運動健將、國家一級體操裁判,另1名為體操國家級運動健將、國家二級體操裁判)通過觀看錄像獨立進行評分,每項技能都由3~5個動作標準來進行評估。測試滿分為96分,位移技能和物體控制技能各48分。兩評分者評分的平均值為最后得分。根據(jù)皮爾遜相關(guān)系數(shù)法檢驗基本動作技能測試的評分者信度為r=0.86~0.98(P<0.01),評分具有良好的信度。
(2)身體活動的測量。
兒童的身體活動水平由國際身體活動問卷短卷(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IPAQ-SF)測量所得,該問卷在澳門地區(qū)已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3]。問卷需在教師的詳細講解和指導下由受試者自行填寫。身體活動的計算方式主要有:①分別計算過去7 d中兒童參與低強度身體活動(Light Physical Activity,LPA)、中強度身體活動(Moderate Physical Activity,MPA)、高強度身體活動(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VPA)的時間;②用過去7 d中各類型身體活動時間分別計算中高強度身體活動(Moderate to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時間和總身體活動(Total Physical Activity,TPA)時間;③計算平均每天進行LPA、MVPA、TPA的時間。
此外,問卷的開始部分詢問兒童的年齡、性別以及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社會經(jīng)濟地位(Social Economic Status,SES)通過在問卷中詢問主要撫養(yǎng)人的受教育程度確定。
(3)身高和體重的測量。
兒童的赤腳身高精確到0.1 cm,體重精確到0.1 kg,均由事先經(jīng)過培訓的教師使用身高體重測量儀(GMCS-IV,中國北京健民)在教室進行測量。參與者的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由體質(zhì)量除以身高平方(kg/m2)。
3)數(shù)據(jù)的處理。
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兒童人口統(tǒng)計學、基本動作技能及身體活動時間情況,并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以上變量的性別差異,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以上變量(年齡除外)的年齡差異;通過皮爾遜相關(guān)分析不同性別兒童基本動作技能與身體活動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最后,采用線性回歸,在控制兒童性別、年齡、BMI、SES的前提下(構(gòu)建模型一),探索基本動作技能得分對平均每天參與身體活動時間的影響(構(gòu)建模型二)。根據(jù)Cohen[14]劃分依據(jù):相關(guān)程度(r)分為低(r=0.10)、中(r=0.30)、高(r=0.50)相關(guān),效應量(R2)分為弱效應(1%~8%)、中等效應(9%~24%)、強效應(≥25%)。以上所有統(tǒng)計分析使用SPSS 24統(tǒng)計軟件進行。
2 ?結(jié)果及分析
2.1 ?基本動作技能與身體活動水平的描述性分析
表1表明,Q小學6~10歲兒童的年齡、SES在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生BMI高于女生(P<0.05)?;緞幼骷寄芸偡制骄譃椋?7.12±12.36)分,位移技能和物體控制技能平均分分別為(35.37±6.84)和(31.75±7.27)分。男生的物體控制技能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的位移技能得分高于男生,但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兒童平均每天參與MVPA的時間為34.96 min,LPA和TPA時間分別為40.17和75.13 min,在性別上皆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差異(P>0.05)。
圖1表明,Q小學6~10歲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位移技能、物體控制技能得分和技能總分呈上升趨勢,各個年齡段的位移技能得分皆高于物體控制技能得分。方差分析顯示,基本動作技能得分在年齡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兒童的身體活動水平如圖2所示,在6~8歲階段,平均每天身體活動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8歲以后,MVPA時間略微下降,LPA、TPA時間下降較為明顯;方差分析顯示,除LPA外,平均每天MVPA、TPA時間在年齡上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傮w來看,兒童達到MVPA推薦量所占百分比為18.5%,其中8歲時最高,但僅為27.7%,在8歲以后明顯降低。
2.2 ?基本動作技能與身體活動的關(guān)系
表2為兒童基本動作技能得分與平均每天身體活動時間的皮爾遜相關(guān)關(guān)系,由表2可知:男童、女童及總體樣本的平均每天LPA時間與基本動作技能得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P>0.05);男童平均每天MVPA、TPA時間分別與位移技能及技能總分存在正相關(guān)(r=0.173~0.232,P<0.05);女童平均每天MVPA時間分別與位移、物體控制技能以及技能總分存在正相關(guān)(r=0.207~0.275,P<0.05),且位移技能比物體控制技能的相關(guān)程度更高,平均每天TPA時間與位移技能得分存在正相關(guān)(r=0.211,P<0.05);對于總體樣本,平均每天MVPA、TPA時間與基本動作技能得分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guān)(r=0.125~0.241,P<0.05),其中位移技能與平均每天MVPA、TPA時間更為相關(guān)。
表3表明相關(guān)變量對平均每天MVPA、TPA時間的影響具有一致性。年齡對平均每天MVPA時間、TPA時間具有顯著影響(β=0.173,P<0.01;β=0.154,P<0.05),貢獻率分別為3.2%和2.8%;在控制兒童性別、年齡、BMI及SES變量后,位移技能得分對平均每天MVPA時間、TPA時間皆存在顯著影響(β=0.215,P<0.01;β=0.155,P<0.05),貢獻率分別為6.8%和4.6%。物體控制技能得分與技能總分在MVPA和TPA回歸模型中皆被剔除,位移技能是解釋平均每天MVPA、TPA時間的唯一變量。
3 ?討論
描述性統(tǒng)計得知,澳門6~10歲兒童的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水平較低。比較發(fā)現(xiàn),澳門6~10歲兒童的基本動作技能得分為(67.12±12.36)分,低于美國(73~87分)[12]同年齡段兒童,而且,與美國兒童[12]相比,澳門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的發(fā)展不均衡(物體控制技能發(fā)展落后于位移技能),究其原因:一方面,歐裔文化背景下的兒童在物體控制技能表現(xiàn)上優(yōu)于亞裔文化背景的兒童[15],這種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導致澳門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與美國呈現(xiàn)差異;另一方面,也可能與我國兒童接觸球類運動較少,教師缺少此類技能的教學以及活動面積狹小等客觀環(huán)境有關(guān)[16]。數(shù)據(jù)還反映了澳門6~10歲兒童基本動作技能水平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提高,而且,或因青春期前男女兒童的發(fā)育情況相似,基本動作技能未呈現(xiàn)性別差異,該現(xiàn)象符合動作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4]。學者普遍認同學前階段(3~6歲)是兒童基本動作技能形成的關(guān)鍵期[4],而我國(包括澳門)兒童開始系統(tǒng)學習動作技能是在小學階段[11]。因此,重視學前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的系統(tǒng)教學和干預指導,可能是改善6~10歲兒童基本動作技能水平的一個有效策略。
分析還顯示:澳門6~10歲兒童身體活動略顯不足,其平均每天MVPA時間為34.96 min,僅18.5%的兒童達到身體活動推薦量,按照國際活力兒童健康聯(lián)盟標準[17],此水平僅為“F”級(最低一級),與上海[18]、香港[17]存在較大差距。究其原因,盡管澳門《正規(guī)教育課程框架》規(guī)定小學生每周體育運動時間不少于150 min,每周體育課不少于70 min,但與大陸小學要求學生每天不低于1 h的校內(nèi)體育活動時間仍有較大差距,加之學校運動場地和設(shè)施不足等問題,導致校內(nèi)師生開展多元學校體育運動的需求無法滿足,或為澳門6~10歲兒童身體活動不足的主要外因。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澳門6~10歲兒童的身體活動未呈現(xiàn)性別差異,且在8歲后身體活動水平開始下降,該結(jié)果與前人觀點略有不同[19]。通過對兒童父母的訪談得知,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父母對其管控普遍減少,兒童對電子屏幕使用時間大幅增加,這可能是導致澳門6~10歲兒童身體活動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誠然,引起澳門6~10兒童身體活動水平下降的原因還可能包括社會文化、人際氛圍、自然環(huán)境、個體心理等,其內(nèi)在機制尚待學者深入探討。
相關(guān)分析顯示,澳門6~10歲兒童MVPA水平與基本動作技能顯著正相關(guān),該結(jié)果與國外研究結(jié)論基本一致[7-8]。通過回歸分析控制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性別、年齡、BMI、SES)后發(fā)現(xiàn)位移技能對平均每天MVPA、TPA時間的貢獻率分別為6.8%和4.6%,而物體控制技能對身體活動則無促進,這與部分研究結(jié)論相一致[20]。其中香港的一項研究指出亞類技能對認知動作技能的影響具有差異性,位移技能能夠促進認知動作技能和愉悅感,進而使兒童參與身體活動時間增加[20]。澳門與香港在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等特征上相近,因此香港的研究對于解釋澳門地區(qū)兒童位移技能與身體活動的關(guān)系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此外,也有部分研究認為物體控制技能比位移技能更能夠促進身體活動[21]??傮w來看,亞類技能影響身體活動的差異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從文化的差異來看,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兒童在進行身體活動時參與的體育項目具有差異性,歐美國家兒童熱衷于球類項目技能,而跑、跳等位移技能在澳門兒童的身體活動中更受歡迎;從技能的特點來看,位移技能代表了兒童跳躍、奔跑的能力,是完成體能類身體活動的基礎(chǔ),物體控制技能反映了兒童參與球類運動時協(xié)調(diào)使用器材的能力,是完成技能類身體活動的基礎(chǔ)[10-11],不同種類的動作能力會對兒童參與身體活動的具體類型產(chǎn)生“點對點”式的影響[22]。因此,本研究推測澳門兒童參與的身體活動主要是以位移技能為基礎(chǔ)的體能類身體活動。從統(tǒng)計學角度來看,位移技能對身體活動水平的貢獻量較低(6.8%),這與其他研究的結(jié)論相似[7-8],但這并不代表位移技能對身體活動的促進作用可以忽略。首先,Stodden[5]、Robinson[22]等認為基本動作技能和身體活動水平之間可能存在某些中介變量,如認知動作技能、體適能,有學者已進行了驗證[21],這說明位移技能與身體活動的關(guān)系受到中介效應的影響。其次,根據(jù)社會生態(tài)學模型,影響身體活動的因素從宏觀上分為個體和環(huán)境,位移技能是個體層面的一個因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身體活動水平;最后,在測量工具層面,TGMD-2得分的“天花板效應”(滿分為96分)以及身體活動的測量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者的關(guān)系。
本研究在調(diào)研澳門市6~10歲兒童基本動作技能與身體活動現(xiàn)狀特征的基礎(chǔ)上,考察了兩者的關(guān)系,有助于揭示基本動作技能在促進6~10歲兒童身體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相關(guān)部門科學制定兒童身體活動干預策略,具有一定實踐意義。誠然,研究尚屬橫斷面調(diào)查研究,對基本動作技能與身體活動關(guān)系的動態(tài)遷移把握不足,未來應著眼于相關(guān)主題的縱向研究及干預研究,在動作發(fā)展層面為兒童身體活動促進提供更為充分的理論指導及干預策略。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Young People[EB/OL]. [2018-10-29].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Factsheet_Young_People/En/.
[2] LIU Y,TANG Y,CAO Z-B,et al. Results from the China 2018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 Fitness,2019,17(1):3-7.
[3] BARNETT L M,STODDEN D,COHEN K E,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An important focu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2016,35(3):219-225
[4] CLARK J E,METCALFE J S. The mountain of motor development:A metaphor[J]. Motor development:Research and Reviews,2002,2:163-190.
[5] STODDEN D F,GOODWAY J D,LANGENDORFER S J,et al.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motor skill competence in physical activity:An emergent relationship[J]. Quest,2008,60(2):290-306.
[6] 李靜,刁玉翠. 3~10歲兒童基本動作技能發(fā)展比較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13(3):129-132.
[7] LOGAN S W,KIPLING WEBSTER E,GETCHELL N,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damental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systematic review[J]. Kinesiology Review,2015,4(4):416-426.
[8] HOLFELDER B,SCHOTT N. Relationship of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systematic review[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4,15(4):382-391.
[9] CADORET G,BIGRAS N,LEMAY L,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reen-time and motor proficiency in children:A longitudinal study[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8,188(2):231-239.
[10] 王政淞,李紅娟,張柳. 動作能力對兒童青少年體力活動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意義——基于動作能力研究模型的綜述分析[J]. 體育科學,2017,37(11):72-80.
[11] 馬瑞,宋珩. 基本運動技能發(fā)展對兒童身體活動與健康的影響[J]. 體育科學,2017(4):54-61+97.
[12] ULRICH D. 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second edition) examiners manual[J]. Austin TX:Pro-ed Publisher,2000:3-5.
[13] 袁景憲,翟群. 學生參加體力活動水平的比較分析[D]. 澳門:澳門理工學院,2012.
[14] COHEN 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 Abingdon:Routledge,1988.
[15] BARNETT L M, TELFORD R M, STRUGNELL C,et al. Impact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 and its correlate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8:1-8.
[16] 胡水清,王歡,李一辰. 北京市3~6歲兒童國民體質(zhì)測試成績與粗大動作技能發(fā)展的關(guān)系[J]. 中國體育科技,2018,54(5):32-37.
[17] AUBERT S,BARNES J D,ABDETA C,et al. Global Matrix 3.0 physical activity report card grades for children and youth:Results and analysis from 49 countries[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2018,15(S2):S251-S273.
[18] LIU Y,TANG Y,CAO Z B,et al. Results from Shanghais (China) 2016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2016,13(11 Suppl 2):S124.
[19] COOPER A R,GOODMAN A,PAGE A S,et al.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 in youth:The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Accelerometry Database (ICA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15,12(1):113.
[20] CHAN C H,HA A S,NG J Y,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 competence,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in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8:1-8.
[21] COHEN K E,MORGAN P J,PLOTNIKOFF R C,et al. 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s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ldren living in low-income communities:A cross-section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14,11(1):49.
[22] ROBINSON L E,STODDEN D F,BARNETT L M,et al. Motor competence and its effect on positiv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health[J]. Sports Medicine,2015,45(9):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