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舟
(天津財經大學學工部,天津 300222)
愛國主義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進程,目前國內高校普遍設有國際化專業(yè)或國內外合作辦學的國際合作項目。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有利于學生成長發(fā)展為具有國際視野、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未來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在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我們的教育對象越來越個性、價值觀多元,一些同學的家國情懷有待提升、文化自信亟待加強。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具備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的優(yōu)秀人才,而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往往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水平相對較高。因此教育引導其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涵養(yǎng)家國情懷,探索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確切定義,目前尚無統一說法,但普遍認為是將高等教育設定在全球發(fā)展大背景下以全球眼光、國際化視野,對比其他國家的高等教育發(fā)展現狀與發(fā)展水平來考量我們自身教育的發(fā)展,促進適應全球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
該文的研究對象主要為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國際化專業(yè)的大學生。即由國內高校與國外高校、行業(yè)機構等多方合作,以出國留學為導向,專業(yè)設置具備國際化教育特點,依托合作項目本科期間完成出國交換或研究生階段選擇出國繼續(xù)深造的大學生。伴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我國高校中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不在少數,此類學生有意向出國繼續(xù)深造的人數占較大比例且逐年顯著上升。
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指其對于中國本國的民族文化與國家文化發(fā)展的高度認同、對于世界他國文化的理性包容以及實踐過程中文化自信的體現。文化自信是發(fā)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基礎,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先決條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即對于國家的歸屬感與對于國家發(fā)展的責任感,是基于文化認同下的重要文化傳承。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既要樹立家國一體的意識,強化家國認同;又要以家國天下為重,以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民族的發(fā)展之中。
通過問卷調查、文獻查閱、訪談等方式,圍繞“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相關主題進行了師生調研。
教師問卷主要針對從事國際化專業(y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從日常思政教育內容、活動組織、教育效果等方面反映對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現狀與思考;學生問卷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直接反映學生文化自信、家國情懷及價值取向的問題。調研回收有效教師問卷49份,其中理論課教師15份,占30.61%;輔導員34份,占69.39%,回收學生有效問卷467份。以下從師生態(tài)度、現有教育方式、教育效果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教師問卷(見表1)中“相較于其他學生,您認為國際化專業(yè)學生最應該具備哪些特質”題目,排在前三位的選項分別是“國際化視野”占82.05%,“文化自信”占79.49%,“有社會責任感”占76.92%,此外認為國際化專業(yè)學生應有家國情懷的選項也占比高達69.49%。不難看出,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輔導員普遍較為認同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除了國際化視野外,應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
同樣問題,學生問卷(見表1)調研結果顯示:相較于其他學生,認為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要具備特質選項結果中,“專業(yè)能力”占85.65%,“國際化視野”占79.23%,“跨文化能力”占73.88%,“有家國情懷”占52.46%,“文化自信”占43.47%。一方面學生問卷與教師問卷在“國際化視野”“敢于創(chuàng)新”“跨文化能力”選項上有較高的重合度;另一方面,學生在“專業(yè)能力”選項重視度高于教師,而在“社會責任感”“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層面教師問卷中的關注程度更高,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關注點的差異。
此外,學生問卷中,認為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目前已具備特質的調研結果反映與前面應該具備的結果偏差較大,其中“跨文化能力”“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均較大程度低于前面應具備的特質的選項結果。當前部分大學生文化自信缺失較為嚴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不高。不難看出,以上幾方面的教育效果學生尚未足夠認同,而學生對于跨文化能力提升也有較大需求。
教師問卷中(見表2),對國際化專業(yè)學生的思想狀況選項結果體現為,“更認同西方文化”占56.41%,明顯高于“更認同中國文化”的25.64%;“具有家國情懷”這一選項結果僅占28.21%,而 “利己和功利”占35.90%,加之前面的選項結果,說明了教師普遍認為應加強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培養(yǎng)。
學生問卷中(見表3),認為針對國際化專業(yè)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存在的主要問題中 “思政教育過程形式化”占78.16%,“思政教育內容枯燥,缺乏創(chuàng)新”占69.60%,“與學生實際需求結合不緊密”占64.24%。不難看出,針對國際化專業(y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實際期望差距較大,未能做到形式和內容真正吸引學生,教育有效性亟待提高。
結合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思想特點與筆者所在天津財經大學國際工商學院學生實際情況,該文提出“一個核心+兩條路徑”的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提升路徑。
一個核心:即以“文化自信”提升為起點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兩條路徑:一為通過國際化能力體系建構,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留學目標,更好地“走出去”;二為通過家國情文化自信引領,引導學生涵養(yǎng)“根文化”,學成后“歸來”,報效祖國。
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背景下的大學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教育,不應只是一味地灌輸,而應是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我們看到學生提升跨文化能力的迫切需求,那么幫助學生更好地走出去便是第一步。
搭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視界平臺,依托文化沙龍等形式,通過學生間的自主分享交流,拓展全球視野。搭建一、二課堂一體化的課程平臺,將一課堂內容延伸??砷_設:環(huán)境導學課,通過翻譯英國等其他國家學生管理與工作方法相關文件,結合海外校園環(huán)境實地考察,轉化為具體的文化環(huán)境介紹,幫助學生做好出國前的文化預適應;經驗導學課,對比國內外校園差異,對海外求學可能會面對的全新學習模式、課程模式、人際交往模式等給出建議,幫助學生做好出國前的心理預適應;方法導學課,關于國內外不同課程學習方法的培訓,幫助學生做好出國前的能力預適應。項目搭建多重領域與維度的調研平臺,學生調研小組深入社區(qū)、國有企業(yè),立足中國大地了解社情與國家經濟發(fā)展;以對話形式調研,通過對話高校大學生、外國學生、各行各業(yè)人士等,了解不同群體如何看中國,文化自信建立于知曉世界眼中的中國與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家國情懷不應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空洞的概念,而應該通過多種實踐教育渠道使學生深入了解值得驕傲的民族文化,從而樹立文化自信。依托社會實踐、調研等豐富的活動載體,讓學生在客觀認識西方文化的同時也積極發(fā)掘中國文化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在參與中提升文化自信。
發(fā)揮榜樣引領作用,從曾經出國留學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老一輩杰出“海歸”到新時代在國際舞臺展示良好中國形象的優(yōu)秀中國青年,可依托榜樣引領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培養(yǎng)。
注重核心價值觀對于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的主流價值引領,以豐富的載體和多樣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優(yōu)秀民族文化走入學生內心。同時,要發(fā)揮好國際化專業(yè)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日常思政教育中使學生意識到每一個人都是未來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在理性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更身體力行傳播優(yōu)秀中華文化,積極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自信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