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群,張宏宇,劉麗,劉秀娟,郭鳳艷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屬于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其發(fā)病率在急性胰腺炎發(fā)病人數(shù)中約占15%~50%,而病死率約為20%~35%[1]。該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且常伴脈搏加快、腹部壓痛及腸梗阻等癥狀。具有病發(fā)病急驟、病情進展快、并發(fā)癥多及死亡率高等特點,若未得到及時治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胰腺水腫、出血及休克,甚至死亡。目前,臨床治療ABP的方式包括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經筆者長期臨床實踐研究證實,保守治療臨床療效欠佳,不能及時控制患者病情,患者預后康復進展緩慢,極易增加患者死亡風險。隨著我國內鏡技術不斷發(fā)展,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作為一種內鏡新技術,臨床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目前已成為臨床治療胰膽疾病最重要治療手段[2]。本次研究選取近年來我院收治的182例AB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ABP對患者肝功能、并發(fā)癥及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選取自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82例ABP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入選病例分為研究組(n=92)與對照組(n=90)。研究組中,男性52例,女性40例,年齡41~76(57.6±4.2)歲;病因:膽囊結石28例,膽總管結石46例,膽囊及膽總管結石18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3~32(16.5±3.7)h;對照組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43~79(58.1±4.8)歲;病因:膽囊結石27例,膽總管結石46例,膽囊及膽總管結石17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36(17.2±4.1)h。兩組性別、年齡、病因、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3年,上海)》[3]中ABP相關診斷標準;②經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學檢查確診;③經B超檢查顯示膽囊或膽總管結石;④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均<48 h;⑤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疾?。虎趪乐馗文I功能障礙;③精神疾病,無法與研究人員正常交流。
1.3.1 對照組 本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保守治療,包括抗感染、吸氧、禁食、胃腸減壓、藥物抑制胃胰液分泌、胰腺微循環(huán)改善、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綜合治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若患者出現(xiàn)胰周感染、膽道穿孔、膽道梗阻情況,行胰周引流術和膽道減壓[4]。
1.3.2 研究組 本組患者在常規(guī)保守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具體方法:治療前常規(guī)給予患者吸氧、心電監(jiān)護等,肌內注射10 mg地西泮(生產企業(yè):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957)、10 mg鹽酸山莨菪堿(生產企業(yè):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889)、50 mg鹽酸哌替啶(生產企業(yè):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2022074)后,根據(jù)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檢查結果選擇不同術式,可根據(jù)其結石大小及是否嵌頓選擇十二指腸乳頭切開術(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乳頭球囊擴張術(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治療。將電子十二指腸鏡置于患者十二指腸降部,十二指腸乳頭找到后插入拉式弓刀,引入超滑胰管導絲,并進入胰管,導絲引導乳頭切開刀插管,插管成功后注入造影劑(圖1),顯示膽總管與胰管,觀察顯影與攝片,隨后行內鏡下膽道取石術(圖2)和網(wǎng)籃取石(圖3)。術后再次給予患者抗感染、進食、胃腸減壓等綜合治療。
圖1 導絲引導乳頭切開刀插管后注入造影劑 圖2 內鏡下膽道取石 圖3 網(wǎng)籃取石
①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的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分化儀測試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轉肽酶(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及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其中ALT正常值為0~40 U/L;AST正常值為29~35 U/L;GGT正常值為3~50 U/L;TBIL正常值為3.4~17.1 umol/L;②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改善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腹痛緩解時間、血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肝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和住院時間;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④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
臨床療效標準參照相關文獻擬定[5],包括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其中,治愈:經治療后,患者7 d內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肝功能、血淀粉酶、白細胞恢復正常水平;顯效:經治療后,患者14 d內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緩解,肝功能、血淀粉酶、白細胞水平接近正常;有效:經治療后,患者14 d內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肝功能、血淀粉酶、白細胞水平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后,未達到有效標準。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
兩組治療前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經治療后,兩組ALT、AST、GGT、TBIL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而研究組ALT、AST、GGT、TBIL下降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
治療后,研究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腹痛緩解時間、血淀粉酶恢復正常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時間及肝功能恢復正常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1),見表2。
治療后,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0.87%)顯著低于對照組(25.56%),兩組并發(fā)癥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水平變化比較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2值=6.610,P=0.010
兩組分別經治療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0.22%)顯著高于對照組 (76.67%)。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2值=6.668,P=0.014
ABP是一種因結石向膽總管遠端轉移、嵌頓與壺腹部造成壺腹部一過性梗阻,引起十二指腸乳頭水腫、Oddi括約肌痙攣,胰液、膽汁向胰管反流,激活胰腺內胰酶自身,繼而誘發(fā)胰腺局部自身消化的炎癥反應[6],其發(fā)生與結石、Oddi括約肌功能失調、炎癥及彈道疾病密切相關[7]。因壺腹部梗阻的持續(xù)時間與ABP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超過24 h后極易發(fā)生胰腺出血性壞死。故臨床治療初期的關鍵在于消除胰管梗阻和終止高壓膽汁反流[8]。以往臨床針對本病主要采取保守治療,雖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療效欠佳,因而不被患者廣泛接受。
吳春生等[9]研究發(fā)現(xiàn),針對ABP患者早期行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包括ENBD、EST及ERCP等,內鏡下行ERCP或EST治療有利于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并提高引流膽汁、消除膽道梗阻及恢復胰腺組織的效果,促進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臨床療效顯著。本研究證實,研究組經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90.22%)顯著優(yōu)于僅給予保守治療的對照組(76.67%)(P<0.05)。但因術中牽拉反應易導致患者膽管內壓力增加,肝臟受擠壓后釋放多種合成酶侵入毛細血管,進而導致肝酶升高,影響患者肝功能水平,且手術易對患者膽囊造成創(chuàng)傷,導致患者術后膽囊收縮力降低,進而引發(fā)一過性肝酶升高[10]。多數(shù)患者機體內環(huán)境紊亂明顯,保守治療效果欠佳,且開腹手術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大,極易引起全身炎性反應,影響患者預后[11]。而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及對肝功能影響小等優(yōu)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而研究組ALT、AST、GGT、TBIL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結果表明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對ABP患者的肝功能影響較小。
張立華等[12-14]研究發(fā)現(xiàn),行早期內鏡介入治療,可明顯減少膽汁反流入胰管,降低膽胰管壓力,促進胰腺微循環(huán)改善,阻止病理進展。同時,內鏡介入治療有助于盡早發(fā)現(xiàn)病因、解除梗阻緩解臨床癥狀,及時控制病情惡化,改善患者預后[15-16]。同時,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可顯著改善胰腺炎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并縮短其住院時間[17-2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腹痛緩解、血淀粉酶恢復正常、白細胞恢復正常、肝功能恢復正常)明顯早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胰腺膿腫、消化道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急性腎衰竭、心功能衰竭)發(fā)生率(10.87%)為明顯低于對照組(25.56%)(P<0.05)。結果與相關研究基本一致,表明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可明顯促進ABP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將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針對ABP患者行內鏡微創(chuàng)治療臨床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其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縮短住院時間,且對患者肝功能影響較小,在ABP患者臨床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