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玲
摘要:《活著》是我國杰出當代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其英譯本由美國著名漢學家和翻譯家白睿文完成,一經(jīng)出版好評無數(shù)。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盡可能地還原了原作者的識解方式,準確傳達原文意思,但由于漢英兩種語言認知結(jié)構(gòu)之間的差異,譯文和原文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細微差異。本文根據(jù)認知識解理論的觀點,對比分析《活著》中典型漢英翻譯例句,揭示出現(xiàn)語義偏離的原因,以期為《活著》英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角,為以后譯者識解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guān)鍵詞:認知;識解;偏離;活著
一、引言
通常,人們把跟客觀世界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產(chǎn)物稱為認知語言學,它體現(xiàn)了人與世界的互動關(guān)系。由于大家對客觀世界的體驗常常存在大同小異的感受,對相同意思的表達使得語言之間互相聯(lián)系,翻譯結(jié)果也才統(tǒng)一。但因為不同人在主觀上的理解存在差異,使得語言的差異性也體現(xiàn)出來。在實際翻譯過程中,因翻譯者有限的個人能力、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跨地區(qū)的文化差異、翻譯水平等因素,絕對忠實原文似乎不太能保證,這就使得翻譯后的譯文多多少少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語義偏移。
二、認知識解理論
認知語言學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是認知識解理論,它是Langacker在1987年提出來的,他認為識解是組成概念或語義結(jié)構(gòu)具體的方式,人們可以對同一情景解讀多種含義,有些是相似的,有些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在面對同一情景下,人們可以先自己表達對事物的解釋,例如視角不同、表述詳略程度不一、出發(fā)點不同、關(guān)注點不一、重點不一樣等方式,這些投射到語言翻譯上則表現(xiàn)為大家使用了不同的表達形式,本文將圍繞轄域、視角、詳略度和突顯這四個方向來分析《活著》英譯差別。
三、認知識解下的《活著》英譯
(一)轄域
轄域指描述一種情形所需的語境(Langacker,1987),Taylor還將轄域定義為為語義單元的概念化提供語境的任何知識結(jié)構(gòu)(Taylor,2002)。所以要理解語言表達的含義,我們需要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和經(jīng)驗和百科知識。在翻譯過程中,被百科知識和背景知識所限制的譯者可能會對原文內(nèi)容產(chǎn)生誤解和曲解,從而致使某些文化意象消失,導致認知語義上的偏移。
1.慣用語的翻譯
漢:我重新站起來,像只瘟雞似的走出了青樓。
英:I stood up back and, like a diseased chicken, walk out of the House of Qing.
在這個例子中,“青樓”在中文中有特殊含義,專指古代的妓院。反映了富貴年輕時候整天在城里的妓院里鬼混的狀態(tài),也是他悲慘生活的開始。但是白睿文卻翻譯成"the House of Qing",顯然他不知道“青樓”的含義,文化意象丟失,導致譯文在認知語義上的偏移。
2.諺語的翻譯
漢:我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立了什么大功……
英:I had no idea what he was talking about—what kind of great deed had we done?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是中國歇后語,比喻“弄不清楚情況,摸不清底細,疑惑不解”。它在中國社會中廣泛流傳,具有明顯的中國文化特征。Michael Berry對西方讀者對中國諺語的范圍和背景進行了能力預測,認為西方讀者很少接觸到中國文化,無法理解這種說法,無法激活相關(guān)的認知域。所以,采用意譯的方法,外顯化了這一歇后語的內(nèi)在涵義,提高譯文的可讀性。但在這一處理過程中,文化意象丟失,譯文在認知語義上出現(xiàn)偏離。
(二)視角
視角是指認知主體觀察的起點,這對語義結(jié)構(gòu)具有重要意義。選取不同的視角,會導致不同的認知參照點,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表達。通常情況下,原作者會用一定的視角來描述某一情況,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選擇重新遵循原視角或轉(zhuǎn)換為另一視角。
漢:富貴說到這里看著我嘿嘿笑了。
英:When Fuguis story got to this point, I couldnt help but let out a giggle.
原文中,福貴是主語,是“嘿嘿笑”的施動者。而譯文中,主語為“I”,指聽完福貴的話,聽者笑了。由于譯者認知能力受限,沒能理清人稱,導致譯者選取的視點偏離了原文視點,語義上也出現(xiàn)了偏移。
(三)詳略度
詳略度是識解理論的重要維度之一,是語言表達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在翻譯過程譯者正確把握源文本的詳略度,有助于理解和翻譯原文。詳略度在翻譯中已被廣泛運用,詳就是通過增詞、加注釋等方式使譯文更加詳細;略即通過減詞或省略等方式使譯文更加簡潔。在《活著》翻譯中,譯者對譯文進行了一些詳略度的調(diào)整。在提高譯文可讀性的同時,原文中的意象有所減損。
漢:那個時候空氣里滿是焦煳和硝煙味,吸到嗓子眼里覺得有一顆一顆小石子似的東西。
英:The air was dense, filled with the burning scent of gunpowder.The smoke-filled air made my throat itch, and small grains of charred ash got caught in my eyes.
“嗓子眼”實際上指的是喉嚨,“眼”在這里指的是“口”。譯者在翻譯時用了不同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使得與原文出現(xiàn)了新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了錯誤的翻譯。
(四)突顯
突顯是識解理論的另一個重要維度。譯者在對同一個場景進行表達時可能會因自己選擇的突顯點不一樣而產(chǎn)生差異。突顯中存在兩個重要的概念:射體和界標。射體是最突顯的參與者,表現(xiàn)在一對或一組關(guān)系中最突顯的地方,十分搶眼;界標是為射體的位置提供參照點,增加射體的突顯地位。大多數(shù)情景中,翻譯表達中句子的主語對應的是射體,句中的賓語對應著界標。
漢:有慶的肩膀又瘦又小,我一捏住不知為何就心疼起來。
英:Youqings shoulder was skinny and slight, and I dont know why, but the moment I touched him a sadness came over me.
譯者對于原文句中的射體和界標做出了調(diào)整。原文射體是“我”,“我”是心疼這個動作的發(fā)出者,即產(chǎn)生了悲痛的情緒,這種情緒即這個動作的參照點,也就是界標。而在譯文中,譯者將“a sadness”描述,將“我”描述為界標,使用的“came over”這個動詞,使譯文讀者有種這個情緒席卷而來,自己沉浸其中的感覺。譯文與原文突顯的內(nèi)容發(fā)生了轉(zhuǎn)變。
四、結(jié)語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譯者的識解能力在翻譯過程中是至關(guān)重要的。白睿文《活著》英譯本中出現(xiàn)了諸多語義偏離,有的偏移通過改變原文的文化表征,以增強譯文的可讀性,而有些偏離些偏移則是譯者對原語進行重新解讀和編碼,但受限于譯者自身認知能力,在表達上折損了一定的原文語義。從而可以證實認知識解能力對翻譯意義重大,譯者可通過提高自身識解能力使翻譯作品精益求精。
參考文獻:
[1]Berry.To Live[M].New York:Anchor Books,2003.
[2]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余華.活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4]王寅認知翻譯學與識解機制[J].中國翻譯,2013(1). 52-57.
[5]林貴麗.譯味深長——談談《活著》概念隱喻英譯[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4.
[6]付孝玲.認知識解理論視角下《活著》英譯研究[J].語言藝術(shù)與體育研究,2018(3):3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