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梅
摘要:對古今字、通假字的判別和注釋是古代漢語教學活動的一個重難點問題。雖然古今字強調(diào)時間先后順序,通假字大多發(fā)生在音同或音近的情況,但這二者往往又互相關(guān)聯(lián),常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不便,本文就以郭錫良本《古代漢語》中涉及的古今字、通假字為主要對象,探討對這兩字如何界定、如何注釋的問題。
關(guān)鍵詞:古今字;通假字;注釋
對古今字、通假字的判別和注釋是古代漢語教學活動的一個重難點問題。學術(shù)界對這兩種字的定稱和界定一直比較模糊,常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不便,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是全國眾多高校使用的古漢語教材版本之一,對其中古今字、通假字如何界定如何注解的探討有助于我們學習。下文就將對郭錫良本《古代漢語》中涉及的古今字、通假字進行分析,探討對這二者如何界定、如何注釋的問題。
一、“古今字”注釋
古今字是漢字從產(chǎn)生到使用以及傳播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現(xiàn)象。郭錫良版《古代漢語》全書提到的古今字有40組之多,但在常識部分沒有對其進行專門分析,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在說明漢字的結(jié)構(gòu)時提到“亦”本是“腋”字,“莫”本是“暮”字的最初形式,后來“莫”用作否定詞,于是再加一個“日”成為“暮”;另,書中在進行詞義分析時有提到“鏡”為“監(jiān)”的后起字。
郭錫良本的《古代漢語》對古今字的注釋主要有以下幾中表示方法:(其中有一組古今字注釋條例有多種的)
1.甲:乙的古體,郭本中此類注釋有11例。如第649頁注釋有:知:“智”的古體,諸如此類的還有(前古后今):罔——網(wǎng) ?道——導 ?取——娶 ?見——現(xiàn) ?卷——責——債 ?縣——懸 ?莫——暮 ?舍——拾 ?說——悅。
2.甲:乙的本字,郭本中此類注釋有11例。如第657頁注釋有:隊:“墜”的本字,諸如此類的還有(前古后今):內(nèi)——納 ?陝——狹 ?酢——醋 ?縣——懸 ?陳——陣 ?彊——強 ? 從——庸——傭——派 ?荔支——荔枝。
3.甲:乙的古字,郭本中此類注釋有9例。如第794頁注釋有:能:“態(tài)”的古字,諸如此類的還有(前古后今):擣——搗 ?郷——向 ?旉——敷 ?罔——網(wǎng) ?華——花——沫 ?執(zhí)——勢。
4.某意后來寫作某字,郭本中此類注釋有11例。如第145頁注釋有:保,后來寫作“保”,指小城,像這樣解釋古今字還有:反——返 ?尊——樽 ?屋——幄 ?然——燃 ?尊——罇 ?景——影 ?知——智。另有“焱"原作“炎”為特例。
下面就郭本中的古今字選取代表的例子進行分析:
(一)莫——暮
郭本下冊文選《七發(fā)》“莫離散而發(fā)曙兮”注釋為“莫,晚上。后寫作‘暮”?!墩f文解字》中“莫”字解釋為:日且冥也,意為傍晚日落。后又常用作否定副詞、無指代詞,意義增多,為了區(qū)別,就在“莫”字下加形符“日”造了一個“暮”字表示本義,原字“莫”專用作虛詞了。二者構(gòu)成古今字,“莫”為古字,“暮”為今字。
(二)說——悅
文選《報任安書》有一句“女為說己者容”,其中的這樣注釋“說:‘悅的古體,喜悅,指寵愛”。“說”的本義指“用話語來表達意”,古書有常借來表示喜悅的“悅”,后人改變了“說”的形符,產(chǎn)生了“悅”字,二者為古今字關(guān)系。
(三)采——採
郭本在上冊第566頁分析到:“采”的本義是用手采摘植物的葉、莖?!对娊?jīng)》有“采桑”、“采艾”等。后引申為采取、采集,用于比較抽象的意義?!稘h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這個意義的“采”后寫作“採”。
通過以上注釋的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郭錫良本《古代漢語》對古今字的認識為:古今字是指不同歷史時期用來表達同一個意思的形體不同的字,先出現(xiàn)的叫古字,后出現(xiàn)的叫今字,二者合稱為古今字。
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在《呂氏春秋·去絲》有“王佰之君亦然”注釋為“佰,通‘霸?!倍?jīng)分析“王侯九佰"中“佰”乃“霸”的本字,說明古今字與通假字之間有其相通之處。
二、“通假字”注釋
郭錫良本《古代漢語》文選注釋中指出的通假字多達201例,另外通論中有17例,有:
(1)歸——饋,《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p>
(2)逝——誓,(3)女——汝,《詩經(jīng)魏風·碩鼠》“逝將去汝”。
(4)惠——慧,《列子·湯問》“甚矣,汝之不惠”。
(5)辯——辨,《莊子·秋水》“兩汜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6)直——特,《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剝——,《詩經(jīng)·豳風·七月》“八月剝葡”。
(8)亡——無,《論語·雍也》“今也則亡”。
(9)信——伸,《易經(jīng)》“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10)無——毋,《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
(11)者——諸,(17)筦——闗《墨子·號令》“門有吏,主者里門,筦閉,必須太守之節(jié)”。
(12)內(nèi)——納,《孟子·萬章上》“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
(13)邪——耶,《莊子·天地》“始也我以汝為圣人也”。
(14)亡——忘,《韓非子·說林下》“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15)增——層,《楚辭·招魂》“增冰峨峨,飛雪千里些”。
(16)臺——怡,《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臺”。
郭本《古代漢語》對通假的介紹在下冊,“認為本來是個意義完全不同的字(詞),有時由于讀音與另一個字(詞)相同或很相近而借用來表示另一個詞,這就叫做‘同音通假”。如《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本渲小皻w”借用作另一個音近的“饋”字,是贈送的意思,且此處的“歸”讀kui。
由上文可知,通假字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是本有其字,而用另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如《鴻門宴》中“旦日不可蚤自來謝項王。"中“蚤,通‘早。”我們通常所說的通假字主要是指這種本有其字的通假。
郭錫良本《古代漢語》在第1076頁說:
假借就是古人書寫某個詞的時候,沒有寫本字,而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如《詩經(jīng)魏風·碩鼠》“逝將去汝”中“誓”與“逝”讀音相同,借“逝”為“誓”。又其中的“女"非婦女而是指代第二人稱你,后來寫作“汝”,“女”與“汝”古音十分相近,所以叫做“古音通假”。假借有六書上的假借與用字的假借之分,此處的假借應(yīng)是用字上的假借,也即借用。
由此,也可以得出通假字產(chǎn)生的另一個原因:本無其字的通假,古代漢字少而概念含義多,語言發(fā)展變化快,使得有些詞有音無字,書寫中就借用了某個音同或音近的字,這一部分通假就形成了通假字中的泛化現(xiàn)象,多為表現(xiàn)為古漢語虛詞的通假。
由第一部分可知,古今字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漢字量少而一個漢字表示本義的同時還要表示其他的一些意義,后人為了區(qū)別,在本字的基礎(chǔ)上造了新字,這樣就產(chǎn)生了古今字。古今字主要是通行時間上的先后或古今的不同,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情況下以某字代替某字,就難免不包括一部分古今字。由于不同人對這些存在爭議的字的理解和劃分不同,造成了我們對古今字與通假字的混淆,二者為什么容易混淆呢?原因有三:
1.是字音方面,古字與今字,通假字與古字之間都是以音同或音近相聯(lián)系紐帶,所有的古今字都是同音字,而所有的通假字也都是音同或音近的。
2.是字形方面。一般古今字中古字與今字在形體上是有聯(lián)系的,但少數(shù)情況沒有必然聯(lián)系,如亦——腋。一般的通假字形體上沒有聯(lián)系,但也有相近而通假的情況,如“拒——距"。
3.是字義方面,有些古今字字義上并沒有聯(lián)系,這與音同即可通假的通假字也不容易區(qū)分。
另外,古字與今字有共存的并用時期,由于以上諸多原因造成了古今字與通假字不易區(qū)分的現(xiàn)象,那么到的如何區(qū)分呢?方法如下:
1.古今字的共時僅是歷時中的共時,是短時期的,而通假的共時是長期的。
2.可以音形義相結(jié)合去分辨,從音同、形似、意關(guān)聯(lián)逐個去排除,也可以區(qū)分出僅靠音同即可為通假的通假字。
3.是否造出新字是古今字與通假字的根本區(qū)別,古今字中的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礎(chǔ)上選出來的代替古字某一出來某些意義且與古字讀音完全相同,一旦今字造出,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普及,古字將不再表示今字所表示的意義。通假僅是依音同而借用某一字來表示本字的意思,通假字與本字是長期同時存在的。
當然,我們說古今字與通假字二者可以區(qū)分,并不是敵我分明,非此即彼,我們應(yīng)當明白,通假字與古今字之間是有共存的現(xiàn)象的。
1.伯——霸
郭錫良本《古代漢語》文選中《呂氏春秋·去絲》有“王伯之君亦然”注釋為“伯,通‘霸?!倍?jīng)分析“王侯九伯"中“伯”乃“霸”的本字。
2.說——悅
文選《報任安書》“女為說己者容”注釋為“說:‘悅的古體,喜悅,指寵愛”。而在文選《詩經(jīng)·靜女》“彤管有煒,說譯汝美”注釋:說:通“悅”。
3.共——供
文選《勸學》“靖共爾位,好是正直”注釋:共,通“供”,指供職。又《左傳.燭之武退秦師》“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共,此意后寫作“供”,供給。
三、總結(jié)
在前面,我們從郭錫良本《古代漢語》的文選及常識入手,分別介紹了什么是古今字、通假字,并對它們在郭錫良本中是如何詮釋的作了詳細介紹,并且將易混淆的古今字與通假字進行了詳細的區(qū)別,古今字通假字作為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應(yīng)當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許慎.說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上下修訂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