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
然而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發(fā)生,而又服務于實踐呢?這只要看一看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就會明了的。
原來人在實踐過程中,開始只是看到過程中各個事物的現(xiàn)象方面,看到各個事物的片面,看到各個事物之間的外部聯(lián)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們到延安來考察,頭—二天,他們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觸了許多的人,參加了宴會、晚會和群眾大會,聽到了各種說話,看到了各種文件,這些就是事物的現(xiàn)象,事物的各個片面以及這些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這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也就是延安這些別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團先生們的感官,引起了他們的感覺,在他們的腦子中生起了許多的印象,以及這些印象間的大概的外部的聯(lián)系,這是認識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們還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論理(即合乎邏輯)的結論。
社會實踐的繼續(xù)。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復了多次,于是在人們的腦子里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xiàn)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lián)系,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了。概念同感覺,不但是數(shù)量上的差別,而且有了性質上的差別。循此繼進,使用判斷和推理的方法,就可產生合乎論理的結論來?!度龂萘x》上所謂“眉頭一皺計匕心來”,我們普通說話所謂“讓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腦子中運用概念以作判斷和推理的工夫。這是認識的第二個階段。外來的考察團先生們在他們集合了各種材料,加上他們“想了一想”之后,他們就能作出“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是徹底的、誠懇的和真實的”這樣一個判斷了。在他們作出這個判斷之后,如果他們對于團結救國也是真實的話,那末他們就夠進一步作出這樣的結論:“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能夠成功的。”這個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在人們對于一個事物的整個認識過程中是更重要的階段。也就是理性認識的階段。認識的真正任務在于經過感覺而到達于思維,到達于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guī)律性。了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的內部聯(lián)系,即到達于論理的認識。重復地說,論理的認識所以和感性的認識不同,是因為感性的認識是屬于事物之片面的、現(xiàn)象的、外部聯(lián)系的東西,論理的認識則推進了一大步,到達了事物的全體的、本質的、內部聯(lián)系的東西,到達了暴露周圍世界的內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圍世界的總體匕,在周圍世界一切方面的內部聯(lián)系上去把握周圍世界的發(fā)展。
這種基于實踐的由淺入深的辨證唯物論的關于認識發(fā)展過程的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以前,是沒有一個人這樣解決過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第一次正確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唯物地而且辨證地指出了認識的深化的運動,指出了社會的人在他們的生產和階級斗爭的復雜的、經常反復的實踐中,由感性認識到論理認識的推移的運動。列寧說過:“物質的抽象,自然規(guī)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非瞎說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瘪R克思列寧主義認為:認識過程中兩個階段的特性,在低級階段,認識表現(xiàn)為感性的,在高級階段,認識表現(xiàn)為論理的,但任何階段,都是統(tǒng)一的認識過程中的階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離的,他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tǒng)一起來了。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xiàn)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不能在封建社會就預先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規(guī)律,因為資本主義還未出現(xiàn),還無這種實踐。馬克思主義只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馬克思不能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就預先具體地認識帝國主義時代的某些特異的規(guī)律,因為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最后階段還未到來,還無這種實踐,只有列寧和斯大林才能擔當此項任務。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之所以能夠作出他們的理論,除了他們的天才條件之外,主要地是他們親自參加了當時的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沒有這后一個條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fā)達的現(xiàn)代雖然可以實現(xiàn)這句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xiàn)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xiàn)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上走著的認識路程,不過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說些反對的話罷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里手”,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一—誠實和謙遜的態(tài)度。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fā)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shù)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經驗的東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經驗時昌符合于列寧所說的條件“科學的抽象”,是科學地反映了客觀的事物,那末這些知識是可靠的,否則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而且在我為間接經驗者,在人則仍為直接經驗。因此,就知識的總體說來,無論何種知識都是不能離開直接經驗的。任何知識的來源,在于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否認了這個感覺,否認了直接經驗,否認親自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他就不是唯物論者?!爸R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這個地方。中國人有一句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對于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于認識論也是真理。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